关于我爱文学的资料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樊银兵兴化市城东初级中学一.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现状随着前几年的课改声浪,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做得轰轰烈烈,但大家很快就发现:流于形式的东西太多,课堂热闹非凡,而学生实际收效甚微.我一直在琢磨,这一理念本身应该是非常好的,是我们教学设计或者过程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与大师对话”名著阅读专题尝试性教学.二.教学设计依据:依据一:《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阅读作如下要求:“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依据二:《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作如下建议:“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有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依据三: 初二,学生进入青春期,人生观、世界观也正在形成。
他们渴望有更多的关注——既希望关注外界,又希望得到外界的关注,由于其视野的狭窄。
他们往往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意识膨胀导致逆反心理加重,进而影响对外界的客观认识和评价。
综上所述,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了“与大师对话”主题系列活动。
让学生欣赏文学大师们的作品,了解大师品格性情,洞察社会百态,从而达到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内化心灵,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目标。
.目标:1.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的阅读思维。
2.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格,完善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阶段设计:活动分为上、下两期,从初二上期开始,至初二下期结束。
“上期”——与中国大师对话:苏轼、鲁迅、余秋雨。
理由:苏轼:代表古代文人、古典文学,以诗词著称;鲁迅:代表现代志士、现代文学,以小说和杂文著称;余秋雨:代表当代文人,关注古今中外文化,思索文化,传承文化,以散文著称。
“下期”——与外国大师对话: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理由:莎士比亚:代表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戏剧著称;巴尔扎克:代表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以小说著称。
.方式及过程:依据: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运用。
因此,在选题中,必须把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学什么”和“怎么学”都有学生来决定,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的专题。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1、首先每学期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定一位作家,由此分成三组或两组。
选定组长,由组长组织本组人员开展活动:A.明确主题,理清思路,设计方案。
B.根据组内成员不同的特长和爱好、水平能力的差异,实行分工:强强组合、男女组合、多风格组合。
2、学生用足够的时间查找该作家的个人简历包括逸闻趣事,阅读其作品、了解其思想。
3、小组内充分交流讨论,互相倾听,互相学习,对初步的成果提出修改意见,解决疑难问题,完善方案和内容。
4、由组长组织成员设计成果展示活动方案,各组员认真准备。
5、课堂上展示。
6、总结:小组内集体口头总结,个人书面总结,教师总结。
三.过程简录四.总结反思这次为期两个学期的“与大师对话”综合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留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活动中出现了许多的亮点,也表现出不少的斑点。
简略总结如下:1.学生的阅读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得到较大提高。
活动中,可以说同学们都十分投入,从首先确定自己喜欢哪一位开始,到周末回家收集相关资料仔细阅读,再到活动前的演排,最后的上场,每一个同学都紧张而兴奋。
每一个同学都积极而努力,尤其是组长和主持人,更是把自己的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
2.阅读视野得到拓展。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和古今中外的大师有“对话”。
他们和同学有对话,和老师有对话,和自己有对话,和社会有对话。
他们不仅对这几位大师的文学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好一部分同学还对文学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生发了探求兴趣。
3.阅读欣赏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组内的同学对自己选定的作家作品都认真阅读,认真思考,认真地观看、听讲、参与,活动课结束后还要写一则随笔,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可以说,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合作精神、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
5.自身的性格得到完善。
由于视野的拓展和充分的对话,他们逐渐把眼光从自己身上放眼到外界,从自己的感官享受放眼到人生的意义和德行修养上。
对每个问题的思索和热烈的讨论至少在同学的心灵中也能“雁过留声”。
也许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某个特定的时间和情景里,曾经“对”过“话”的“大师”会突然“出现”在面前,给他们灵感,告诉他们眼下的路该怎么走呢!6.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有少部分同学参与度还不够,对作品的解读有的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思考还不够深入,“对话”均体现得不够。
总之: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式不拘,而目标不变:在这个动态的课堂上帮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获取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根本。
我们应“因地制宜”,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课型和内容方式,以期达到目的。
附录:丰厚的人生旷达的苏轼——与苏轼的对话组长:王薇 /主持:王薇/ 时间:20XX年10月实况简录:主持人:他是一代文坛盟主,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开有一代诗歌的崭新风貌;词与辛弃疾齐名,开创豪放词风。
他才华横溢,涉猎广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与文同、米芾一起建立了宋代文人写意画派。
他通晓音律。
深谙园林艺术,精于鉴赏金石。
他为官清廉,以民为本,勤政爱民,他的足迹所到之处,都能泽及万民,即使身处困境,犹如涸辙之鲋,仍能孺人以沫。
他浮沉宦海,多灾多难,颠沛流离,艰苦倍尝,却以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从容地排遣忧愁痛苦,化解内心的矛盾,随遇而安,以苦为乐,从而使坎坷的悲剧人生化作了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
他,就是苏轼。
让我们走进这位大师的心灵世界。
去感受那遥远却又清晰的脉搏跳动吧!我们已学过苏轼的不少作品,下面请大家请大家回忆,看谁记得更多。
学生踊跃发言:《题西林壁》、《赤壁赋》、《念奴娇》、《江城子》??主持人:苏轼一生的创作不计其数,苏轼一生的经历更是坎坷,下面由王逸其、张凯翔同学给大家介绍苏轼生平简历,并有曲志光、彭航等给大家配乐朗诵。
主持人:有几个同学想用自己的表演来表现心中的苏轼,请欣赏。
表演者:周思琦、马维思、唐晨领、付宸、何威一为苏小妹以文招亲,一为苏轼智戏和尚主持人:现在,我们对苏轼有了更多地了解,请同学们从以下作品中选取你最喜欢的读一读,赏一赏。
全体放开声音朗读——主持人:有谁愿意和刚才朗诵的同学比一比朗诵?主持人: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学生:赏《浣溪沙》主持人:卓绝的才能,高洁的品格,铸就了苏轼在古代文人中的极高地位。
现在,我们心中的他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
愿同学们能从这位大师的身上汲取营养,让这只遥远的乐曲能一直在我们心中奏响!请欣赏岳兆珂、李茂桢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主持人:让我们一起唱《明月几时有》,来结束这节课!学生小结老师简结:这是我们这次系列活动的第一节课。
苏轼组的同学们从两个星期前就开始查找资料,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今天呈现给大家的精彩凝聚着他们的汗水、激情和思索,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的成功,感谢他们的劳动!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对话”体现得不够。
我们应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基点,更多地深入到作品中去思索这位大师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怀,并从中获取营养,来加厚自己!“对话”就是交流,要有双方的思想情感的碰撞。
这一点请后面“鲁迅”组的同学注意弥补。
民族魂——与鲁迅的对话组长:李雪 /主持:王薇/ 时间:20XX年11月实况简录:学生朗读:<自题小像>主持人开场白:20世纪初叶的中国,崛起了一位伟大的文化巨人。
他自小就喜欢听美丽的民间传说,喜欢画画,喜欢读《山海经》;他渴求新的知识,向往美好的生活,对传统的封建礼教产生怀疑。
家道中落,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也使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和生活的疾苦。
他,被称为“民族魂”。
他就是鲁迅。
我们请吴佳其同学给大家介绍鲁迅的生平故事。
学生介绍鲁迅生平:(沉静的,无限深情的语调把同学们带入到情境中十分钟的讲述打动了全场每个人给本节课奠定了氛围)主持人:发轫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而巅峰之上的领军人便是鲁迅。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有过“呐喊”,有过"彷徨",但他始终在追求,在探索,在奋斗.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下面请同学给大家交流读鲁迅作品的感受。
学生介绍作品及感受:《阿Q正传》主持人:鲁迅先生对国人自身的劣根性从不遮掩,而是赤裸裸地揭示出来,以示国人。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例证。
那么,对敌人呢?学生介绍作品及感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主持人:一针见血,多么有力地搏击!鲁迅先生除了写小说,杂文之外,还写了部分诗歌,以抒己怀。
学生朗读:《自嘲》学生赏析:《自嘲》主持人:鲁迅在战斗中,与性格不同的人结为战友。
仅在《鲁迅日记》中记载的就达一千多人。
志同道合是友谊的根本。
请李雪、徐瑶为大家讲一讲鲁迅交友之事。
学生介绍鲁迅交友:鲁迅与萧红鲁迅与巴金鲁迅与徐秋来鲁迅与许寿长主持人:今天,我们更清新地见到了这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长者!希望先生的这份爱国热情能代代相传,我们用记心间!学生小结:今天的“表演”让我有些吃惊。
或许是因为我对本组信心太低吧。
结果非常成功!真让我高兴!这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的最多的是如何与他人合作。
——李雪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骄傲!”鲁迅的骨头有多硬?硬到成千上万的人也敲不烂,即使那如雨的子弹也打不穿!这是他的精魂!——王薇我想鲁迅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的文章写得多好,文章只是他与黑暗战斗的武器,真正让他名留史册的是一颗为祖国贡献出生命的灵魂。
——徐伟现在的我,无法像他一样与黑暗的社会做斗争,但我可以像他一样为国家为理想而坚持不懈、为社会而奋斗终身!——熊清正他对个人对国家对人类的思想的探究和思索,终使他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