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分解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分解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
Chapter Three
1
基本内容
3.1 增溶作用 3.2 乳化与破乳作用 3.3 润湿功能 3.4 起泡和消泡作用 3.5 洗涤和去污作用 3.6 分散和絮凝作用 3.7 其他功能
Chapter Three
2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功能
表面活性剂在表(界)面上吸附,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很少,没有改变溶剂 的性质,因此增溶作用与使用混合溶剂提高 溶解度不同。
Chapter Three
5
与普通的溶解过程不同,增溶后溶液的沸 点、凝固点、渗透压等没有明显变化,说 明溶质并非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而是 以团簇分散在表面活性剂的溶液中。
经X射线衍射证实,增溶后各种胶束都有不 同程度的增大,而整个溶液的的依数性变化 不大。说明增溶不同于真正的溶解。
表 形成吸附膜(一般是单分子膜)
面 Adsorption of Surface-Active 活 Agents at Interfaces 性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内部自聚形成
多种类型的分子有序组合体
Self-assembly
降低表(界)面张力,改变体 系表(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
起泡、消泡、乳化、破乳、 分散、絮凝、润湿、铺展、 渗透、润滑、抗静电、杀 菌等
Chapter Three
15
增溶作用的本质:
由于胶团的特殊结构,从它的内核到水 相提供了从非极性到极性环境的全过渡。 因此,各类极性或非极性的难溶有机物 都可以找到适合的溶解环境,而存在于 胶团中。由于胶团粒子一般小于0.1um, 加溶后的胶团溶液仍是透明液体。
Chapter Three
16
增溶量的测定方法
Chapter Three
19
(2)、表面活性剂的链长对加溶量有明显的影响。
在同系物中,碳氢链越长,CMC越小,越易形 成胶团,且胶团大小随碳氢链增长而增加(聚 集数增加)。
随着表面活性剂碳氢链的增长,非极性的烃 类和弱极性的苯、乙苯在胶团内核的加溶量会 增加。
增溶作用
胶团催化、形成微乳状液、作为间 隔化反应介质和微反应器、药物载 体、洗涤等
表面活性剂分子有序组合体 质点大小或聚集分子层厚度 接近纳米级
可作为制备超细微粒的模 板(模板功能)
Chapter Three
3
3.1 增溶作用 一、增溶作用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由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存在,使得在溶剂 中难溶乃至不溶的物质溶解度显著增加的作用。
Chapter Three
9
增溶后的紫外光谱或核磁共振谱表明被加溶 物处于非极性环境中,X射线表明在加溶后胶 团变大。
Chapter Three
10
2.交错插入型
增溶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栅栏”处
长链醇、胺和极性染料等极性有机分子,一 般以非极性碳氢链插入胶团内部,而极性头 处于表面活性剂极性基之间,并通过氢键或 偶极子相互作用。
Chapter Three
6
增溶作用的特点: (1)与溶液中增溶剂形成的胶束有关; (2)增溶作用可以使被溶物的化学势大大 降低,是自发过程,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3)增溶作用是一个可逆的平衡过程。
(4)增溶后不存在两相,溶液是透明的
Chapter Three
7
增溶作用与乳化作用的不同:
增溶作用:增溶后不存在两相,是热力学稳 定体系;
被吸附于胶束表面区域或是靠近胶束表面分
子“栅栏”的区域完成苯的、。甲苯
水杨酸
对羟基对苯羟甲酸基苯甲酸
光谱研究表明它们处于完全或接近完全极性的环
境中。如:苯二甲酸二甲酯等,一些高分子物质、 甘油、蔗糖以及某些染料也采取此种增溶方式。
Chapter Three
13
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此类物质加 溶于胶团的聚氧乙烯外壳中。
增溶量的测定方法与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相同: 向100 ml已标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 中由滴定管滴加被增溶物,当达到饱和 时被增溶物析出,溶液变混浊,此时已 滴入溶液中的被增溶物的物质的量 (mol)即为增溶量。
Chapter Three
17
增溶力
增溶量除以表面活性剂的物质的量( mol)即得 增溶力。 增溶力表示表面活性剂对难溶或不溶物增溶 的能力。是衡量表面活性剂的重要指标之一。
Chapter Three
18
三、增溶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1.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结构 (1) 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对加溶能力有影响
具有同样疏水基的表面活性剂,其加溶 量有如下次序:非离子型>阳离子型> 阴离子型。
原因: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比离子 型的低,而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团 较疏松,使其加溶作用比阴离子相界面和界面自由能, 是热力学不稳定的多分散体系。
Chapter Three
8
二、增溶作用的方式
1.内部溶解型
饱和脂肪烃、环烷烃及苯等不易极化的非极 性有机化合物,一般被加溶于胶团的内核中, 就像溶于非极性碳氢化合物液体中一样。
苯、甲苯
Chapter Three
11
增溶物或深或浅地穿插到原胶束层中形成 混合胶束
水杨酸
加溶后的X射线表明胶团未变大。若极性有 机物分子的极性很弱,加溶时插入胶团的程 度会增加,甚至极性基也会被带入胶团内核。
Chapter Three
12
3. 表面吸附型
一些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非极性烃的小分子
极性有机化合物,在胶束表面的增溶是通过
4、增溶于胶团的极性基层
聚乙二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增溶时, 可能靠醚氧键把增溶物(如苯)包藏在胶束外 层曲折的聚氧化乙烯的亲水链外壳中。
Chapter Three
14
以这种方式被增溶的物质主要是较易极化 的碳氢化合物,如苯、乙苯、苯酚等短链 芳香烃类化合物
上述四种加溶方式,其增溶量的规律:
4>2>1>3。
非极性有机物如苯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加入油 酸钠等表面活性剂后,苯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大 增加,这称为增溶作用。
例如:常温下,乙苯基本不溶于水,但在 100mL 0.3mol/L的十六酸钾溶液中可溶解3g。
Chapter Three
4
一般把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物;加入的表 面活性剂成为增溶剂。
增溶作用与普通的溶解概念是不同的,增溶 的苯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而是分散在油酸 根分子形成的胶束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