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综述摘要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研究于经典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下展开,主要关注于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对一国贸易均衡与福利水平的影响、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收益。
这些研究在不断接近生产要素流动的现实,但是却依然没有研究要素流动本身,对于要素流动的规律与收益特别是要素流动收益的国际差异缺乏系统分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要素流动;收益;述评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
在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研究中有两条路径:第一,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框架下,第二是探讨跨国公司投资在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中的动机和规律。
对于后者,已经阐述了关于跨国投资理论的文献。
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经济的本质特征已经从以往的商品流动向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转变。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等理论)并不能对多要素跨国流动并再组合的情况给出满意的解释。
本文重点介绍相关研究的第一条路径,主要是在生产要素国际扩张理论框架下,综合生产要素流动中的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和相应的评论。
一、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流动观点(一)经济学中的要素流动观点经济学一般认为生产要素完全流动,流动范围仅限于一个经济体,且没有流动障碍的一般假设。
正如新的制度经济与信息经济学指出的,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往往导致的因素不能在资源分配中不能有效地在有效分配基础上实现基础,但有些理论还指出,流动性障碍的因素: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的劳动经济学在搜索和匹配理论中的全流程也认为,劳动力市场不像传统的劳动力供需经济学假设在信息完整,无摩擦的市场环境下,通过调整工资可以清除劳动力市场,他们指出,就业和工人面临着一定的“搜索成本”,这种成本来自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和交通费用。
显然,这些理论认为,甚至在国内一级,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有障碍。
(二)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基于要素国内流动但跨国不流动的研究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对跨境非流动性的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单一因素观,研究两种商品和劳动情况的一个因素,假设两国之间的要素不流动的前提下,两国按照“采用原则”比较优势和开展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两国将获得贸易效益,但是比较优势理论意味着元素可以在国内两个产业之间自由流动,因为根据这个理论,两国贸易前产生两种商品,但两国之间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的贸易结果是两国完全的专业精神,这意味着劳动力可以自由地在两个产业之间转移。
因素禀赋理论将里卡多的单一生产要素替换为多种生产要素。
该理论还假定生产要素不能跨越国家,国际贸易是由于要素禀赋的差异,进一步讨论了要素禀赋变化对其生产的影响以及贸易对不同要素利益的影响业主,贸易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同国家相同要素价格趋向一致,即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要素的本质不能跨境流动,跨国流动货物实现替代要素的流动性,导致不同国家要素价格的平等可以说是间接的因素流。
(三)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新贸易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分析新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解释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结果: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
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提出的“新贸易理论”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
随着市场结构的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
论文指出,产业内贸易现象是由于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的相互作用。
产品内贸易理论解释了产品内贸易现象的原因,它是在产品内部专业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分析了产品内贸易的机制和分布。
新的贸易理论从企业层面确定跨境流动性的因素及其自身的结果,即企业内部贸易。
新的贸易理论关注企业异质性与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国际生产中选择每种组织形式。
异质企业贸易模式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是新贸易理论的两个分支。
异质企业贸易模型解释了为什么不是同一行业的所有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
这个理论增加了对具有较高生产力的企业将进入国际市场和生产力的假设的分析。
较低的企业将只服务于当地市场,甚至退出市场,国际贸易促进资源的最佳分配,带来贸易利益(Melitz,2003)。
企业的内生边界模型从单一企业组织选择,国际贸易理论和企业理论统一的框架,探索企业边界的异质性,在包装内和外包策略的选择。
他们解释了贸易的形式,这是企业内部贸易的跨境流动的结果。
在收入分配下的长期国际劳动和贸易分工是对问题的世界经济理论分析。
经济学家,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家,一直试图证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分工和贸易中的相对劣势,主要是在发达国家的垄断和国际市场的不平等交换机制的基础上。
这些分析还涉及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工业结构差异,并认为工业结构差异是国际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垄断或不平等交易的情况下,这些证明是薄弱的,收入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市场供给水平的差异。
对产品市场机制的分析不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下的收入分配。
事实上,在全球化经济合作条件下的国际收入分配由要素收益法确定:因素稀缺度决定要素价格和要素收入。
要素市场不是产品市场,而是国际回报的分布。
较发达国家有高水平的稀缺元素,发展中国家有较多的低匮乏元素,前者的基本模式势必会获得更高的产出,而后者的收入相对较低,这是全球经济中的国际分销法。
因子相对稀缺差的分布规律也显示了传统国际贸易中的收入分布:高水平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的回报率必然高于低水平非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的回报率,因为前者导致较低的供应,而后者导致较高的供应。
在稀缺要素决定高收益率的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强烈的发展需求,注重以政策激励引进外资即高级要素流入,更增强了国民收人向跨国公司的转移或税收收入的减少。
事实上,用“分配”一阋来表述国际投资中各国的收益差异并不合适,因为要素的稀缺性决定要素价格即收益,并不存在一个决定分配比的第三种非市场力量;国际投资往往会增加总产出会使两类国家都提高收益,而不是一种基于定值的。
在收入分配下的长期国际劳动和贸易分工是对问题的世界经济理论分析。
经济学家,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家,一直试图证明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分工和贸易中的相对劣势,主要是在发达国家的垄断和国际市场的不平等交换机制的基础上。
这些分析还涉及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工业结构差异,并认为工业结构差异是国际收入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垄断或不平等交易的情况下,这些证明是薄弱的,收入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市场供给水平的差异。
对产品市场机制的分析不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下的收入分配。
事实上,在全球化经济合作条件下的国际收入分配由要素收益法确定:因素稀缺度决定要素价格和要素收入。
要素市场不是产品市场,而是国际回报的分布。
较发达国家有高水平的稀缺元素,发展中国家有较多的低匮乏元素,前者的基本模式势必会获得更高的产出,而后者的收入相对较低,这是全球经济中的国际分销法。
因子相对稀缺差的分布规律也显示了传统国际贸易中的收入分布:高水平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的回报率必然高于低水平非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的回报率,因为前者导致较低的供应,而后者导致较高的供应。
虽然稀缺性因素决定了高收益,但重点是引入外国资本,即高级别因素的流入,以及国民收入转移到跨国公司或由于强劲的税收收入减少发展中国家东道国的发展需要。
事实上,使用“分布”一词来描述国家在国际投资中的回报差异是不合适的,因为要素的稀缺性决定要素价格即收益,并不存在一个决定分配比的第三种非市场力量;国际投资往往会增加总产出会使两类国家都提高收益,而不是一种基于定值的。
二、要素流动下国际贸易理论的拓展20世纪70年代末,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将原始贸易理论框架中的要素流动性研究整合起来。
这些理论的扩展集中在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和福利上的国际流动,一些着重于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国际流动因素下的一些测试,国际原始理论的有效性贸易,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收入差异。
(一)要素流动对贸易均衡与国民福利的影响Bhagwati的一系列文献提供了对外国因素涌入的国家福利影响的详细分析。
Bhagwati和Tironi(1980)分析了在2 * 2 * 2模型中外国资本流入对国家福利的影响,假设劳动要素是国内所有,资本要素是外国所有权。
Bhagwati和Brecher (1980,1981)放松了劳动力和资本完全由母国和外国所有的假设,给出了外国资本流入时流入国福利受损的条件,并指出转移支付,经济增长和对外国因素流入征收关税将导致一个国家的福利损失,虽然它们可能不影响国家福利,没有元素涌入。
Bhagwatietal(1987)也分析了因素流的福利效应,但分析了流出国外的因素流出之间的回报差异,而不是流入国和目的地国之间的差异。
这些文献的基本前提是,外国因素收入在东道国消费,并保持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内,假设没有垄断力量(Bhagwati和Tironi,1980年)。
Wong的(1995)研究集中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差异化产品条件下要素流与贸易和福利效应之间的关系。
他的分析将新古典贸易理论与不完全的竞争模式联系起来。
要素禀赋理论的大多数核心定理在H-O理论的两个商品,两个不可变元素的假设和国际资本流动被允许的假设下是有效的。
他的研究还表明,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情况要复杂得多。
两国价格比定义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不再是静态的。
在资本流动下,它们取决于资本流动的方向和水平。
比较优势的逆转和绝对优势到比较优势的转换是完全可能的。
Norman和Venables(1995)还审查了因素流量下的贸易平衡,假设货物是可交易的,并有跨境生产要素流动。
他们研究了贸易的影响,只有货物贸易,只有要素流,但也是在四个商品贸易均衡条件下的要素禀赋和贸易成本的条件。
(二)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对生产要素国际流动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的研究是要素流动下国际贸易理论拓展的另一方向。
Mundell(1957)首先使用资本流动模型来分析贸易和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并且证明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关系的假设下,国际贸易和要素流之间存在替代。
Markuson(1983)挑战了贸易和要素流动之间的传统替代关系。
他提出了五个假设:两个国家具有相同的技术,相同的偏好,不变的规模回报,完全的竞争和没有国内扭曲。
通过构建五个模型,每个模型改变模型中的一个假设,一个国家出口使用的价格相对较高。
每个模型的结果表明,元素流入其他国家的相应部门将导致贸易增加,从而证明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在新古典经济贸易理论的背景下,Wong(2000)研究了外部规模经济条件下要素流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即使只有一个部门被假定为具有规模外部经济,流动与国际贸易之间也存在着互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