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金融理论前沿概述及研究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全球性的开放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显著特征,研究国际金融理论前沿问题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主要流派的国际金融理论,并简要评价,提出我作为大学生的看法。

关键词:国际金融理论/货币危机/金融市场国际化根据国际金融第二版教材总结,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前沿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重构制度和货币危机理论。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开放以及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更加从全球的视角认识国际金融问题另外,随着将信息经济学引入国际金融理论研究,国际金融理论出现了一些新发展,以下将对重要几部分进行概要地介绍和评述。

一、国际金融理论前沿问题的简介(一)、货币危机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债务危机出现后,已经发生了十几次货币危机,从那以后货币危机理论成为研究金融问题的焦点之一,按照年代的顺序分类,有三代成熟的货币危机模型和一代雏形的危机模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指出“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和外债危机四大类。

可见金融危机范围比货币危机广的多,出现货币危机就意味着出现金融危机,出现金融危机不一定出现货币危机。

”(1) 投机性攻击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在70年代末,有代表性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保罗。

克鲁格曼所写的《国际危机模型》一文提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是否爆发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经济基本面,尤其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假定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而大量发行纸币,引起资本流出,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无限制地抛出外汇储备,当外汇储备达到临界点时,会引致投机攻击,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支持,就不得不放弃稳定的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Robert P.Flood教授和布朗大学的Peter M.Garber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当一国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用来维持内部均衡的政策(主要是当国内出现财政赤字时,在国内过度供给信贷)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从而使固定汇率无法维持。

”此理论合称为克鲁格曼-弗拉德-哥德模型。

总之,第一代危机模型强调经济的基本面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稳定与否。

(2) “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模型(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加洲大学伯克利大学的Maurice.Obstfeld、哈佛大学的Gerardo.Esquivel和rrain.。

“欧洲经济仍注重经济基本面,但提出一定条件下公众的主观预期能成为主导因素,投机者的行为导致公众信心丧失从而使政府对固定汇率制的保卫失败,危机将提前到来。

”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危机中,很多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很好,但也受到了危机冲击,从而产生了第二代危机模型。

“第二代危机模型认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情况下,即使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但在羊群效应(Herding Behavior)和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的作用下,仍会出现货币危机。

”(注:孟春景. 关于金融改革的几个问题[J]. 吉林金融研究, 2009, (10))(3) “道德风险”危机模型(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上述两代货币危机模型无法解释1997-1998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

存在两个显著特征“双危机”和“传染性”。

保罗克鲁格曼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认为一个国家货币的实际贬值或经常帐户的逆差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逆转将引发货币危机。

在分析和推导时,引入了金融过度(Financial Excess)的概念:“当一国的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时,金融机构会容易冒险,将资金投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引发金融泡沫,加剧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引发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另外,亲缘政治的存在增加了金融过度的程度,主要是在东南业国家,政府对金融企业和大企业提供隐性担保,从而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道德风险。

”(4) 第四代货币危机模型(雏形)21世纪年初,保罗克鲁格曼和哈佛大学的Aghion先后在第三代危机模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认为“如果本国的企业部门外债的水平很高,外币的风险头寸越大,资产负债表效应越大,经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

”理论逻辑在于是:“在亚洲国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风险偏大,银行要求企业提供足额担保才可以发放贷款。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亦称麦克杜加尔(G.D.A.Macdougall)模型。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是各国利率和预期利润率存在差异,认为各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资本可以自由地从资本充裕国向资本稀缺国流动。

”(注:《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回顾:一个文献综述》杜萌著)“例如,在19世纪,英国大量资本输出就是基于这两个原因。

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使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率趋于一致,从而提高世界的总产量和各国的福利。

”更具体阐述此观点。

总的来说,是一种用于解释国际资本流动的动机及其效果的古典经济学理论。

(1)国际投资直接理论1、垄断优势论此理论由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C.P.Kindleberger)和海默(S.A.Hymer)等人提出“垄断优势,是指跨国公司所拥有的“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包括资本集约程度高、技术先进、高强的开拓新产品的能力、完善的销售系统以及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注:林孝文《垄断优势、产业控制与跨国公司关系之研究》2001 福建经济研究所)”他们指出“应从产业组织形式上,从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上去寻找一国为什么会对外投资的答案。

”他们指出,一个公司之所以到海外投资就是因为这些公司在技术、专利、资金及管理上有垄断优势,而且这些优势能够通过产业组织转移到国外又不被当地竞争对手所掌握。

2、市场内部化理论巴克利(P.J.Buekley)和卡森(M.C.Casson)的市场内部化理论或市场不完善论。

他们在著作《跨国公司的未来》中指明“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如果将企业拥有的半成品、工艺技术、营销诀窍、管理经验和人员培训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交易,就不能保证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注:巴克利,卡森《跨国公司的未来》2005)卢科曼(A Rugman)在《跨国公司的内幕》指出“市场内部的挑拨作用起着润滑市场的作用,使它能像外部市场同样有效的发挥作用。

”3、产品周期论与产业组织理论相关的另一个国际投资理论是维农(R.V ernon)的“产品周期论。

维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指出“企业产品生产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需要占领海外市场并到国外投资。

”他指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各有特点。

在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占有优势,一般是国内市场需求较大,这时最有利的是安排国内生产,国外的需求通过出口就可以得到满足。

产品进入成熟阶段之后,产品性能稳定,国外市场日益扩大,消费的价格弹性增入。

(三)、汇率制度理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国际资本高度流动的条件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与转轨经济国家的汇率制度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由于墨西哥货币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与巴西的金融危机土耳其金融危机与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相继爆发,经济学家对于汇率制度的安排与看法发生了深刻变化。

国际学术界对汇率制度理论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

1、原罪论(doctrine of the original sin)原罪论是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ichengreen.Barry(1994)和哈佛大学的Ricardo.Hausmann (1999)提出的。

“在国际资本流动高度发达的情况下, 这些国家实行的钉住汇率制度, 肯定有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 国际学术界开始从可持续性和危机预防的角度, 重新研究国际资本高度流动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安排问题, 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汇率制度”。

他们认为“如果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有较大的脆弱性,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该国的货币不能用于国际借贷,另一种是在国内,本国的金融部门不愿意放长期贷款,所以企业在融资时存在两难,这就是原罪。

”(注:张志超《汇率制度理论的新发展》《世界经济》2002年第一期13)2、害怕浮动论(fear of floating)害怕浮动论是由马里兰大学的Guillermo A.Calvo教授和Carmen M.Reinhart教授于1999年和2000年提出的。

他们指出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实行弹性汇率制的国家,却将其汇率维持在对某一货币(通常为美元)的一个狭小幅度内,这反映了这些国家对大幅度的汇率波动存在一种长期的害怕。

”因为相关的实证研究证明,害怕浮动的现象在全球(包括发达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这一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害怕浮动的原因主要: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不愿意本国货币升值,因为货币升值会直接损害其国际竞争力,会损害这些国家所做出的贸易出口多元化的努力;同时也不愿意本国的货币贬值,因为会伤害进口。

主要政策建议是害怕浮动是合情合理的,是发展中国家本身结构性原因的体现,包括出口结构、产品结构等,最好的办法也就是采取美元化。

(注:《人民币汇率“害怕浮动”问题浅析》《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第07期作者:刘秉文)3、中间制度消失论(The bipolars)中间制度消失论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ichengreen Barry分别于1994和1998提出的,在他认为“唯一可持久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或是具有非常强硬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

在这两种制度之间的中间制度都正在消失或者应该消失。

”但有经济学者指出,“政府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制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三个目标,必须放弃一个。

这一理论对现在各国的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挑战。

“日益增长的资本流动性, 使政府对汇率的承诺变得十分脆弱。

换言之, 由于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软”的钉住汇率制”变得不可行。

(注:张志超《汇率制度理论的新发展》《世界经济》)二、对国际金融理论的评价及我们的观点(一)对国际金融理论的评价“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在给予一国发展资金的同时,也有可能给一国经济金融带来混乱,从20世纪以来的几次较大的金融危机来看,金融危机的爆发总是和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有关,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轻则影响一国宏观经济”(注:《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回顾:一个文献综述》杜萌; 徐明伟; 方华山金融教育研究)(二)对国际金融理论的几点看法1、国际金融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