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再认识
青春期的再认识(一)
教了七年书,对青春期的认识之前一直停留自己求学阶段形成的模糊印象:生理发育、早恋、心理问题……后来做班主任,管理起班级来才发现,自己以前的认识实在是太肤浅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青春期孩子展现出来的表象特征以远远不是“印象”所能概括的,发生的问题处理起来也不是书本所能应对的。
形势所迫,自己不得以回炉重造,认真复习了一下青春期的相关知识。
说实话,发现自己在处理很多学生问题时确实脱离了“客观规律”,犯了“经验主义”。
梳理一二,以此自勉。
一、青春期概念、特点的再认识
青春期具体而言是一个心理名词,但现如今宽泛的认为是一个成长发育的描述。
正确的定位是以性成熟为主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具体时间段是10-20岁左右,它是每个人都有的、不可避免的、持续性的、长期阶段性的。
那么对应给我的启示就是:在看待这个阶段学生反复发生问题、突发性问题(以前没有,现在有)时就应保持平和的心态,而不应困惑与焦虑;在强化学生行为时,应是阶段性、反复性、长期性的,避免出现“一口吃成个胖子”的心态;个人的成长发育时间是不一样的,具体出现问题的严重性、时间性也是不一样的,对每个孩子的定位与要求应在遵循整体规范要求的平均线上波动定位,不应一视同仁。
而具体青春期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时期。
我个人理解过渡时期的特征就是阶段性。
初中阶段,学生由非独立性向不完全独立性过渡。
在这个时期,学生最想证明的就是自己已长大,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主了,最不清醒的也是过渡高看自己。
,在我班上青春期主题班会时,我解释不完全独立性时,举了个例子:现在周末你可以独立的跟同学相约,不需要家长的陪同,这是独立性了,可是中午吃饭的钱却是父母给你的,这就是不独立性,结合起来就是不完全独立性。
有个孩子立马说我的钱是我自己挣的。
我就追问了一句,那你现在所有的衣食住行都是你自己挣的?可是,将来都会是你自己挣,当然,啃老族除外。
2.青春期是一个发展时期。
我个人理解这一特点重点倾向于生理发展。
研究表明,在人的一生中,身体生长迅速、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产生显著变化的阶段有两个,一个是在产前期与出生后的最初半年,另一个则是青春期。
青春期的快速生长发育,被称之为青春期急速成长现象。
可家长、老师只是流于表面关注于知道孩子成长发育:长高了、长胖了,对于孩子如何更好的生长发育及正确认识自己第二性特征没有一个交流与指导。
在这个时期应该引导与陪伴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作息习惯,正确看待身体发育的特征。
这是非常重要的!
3.青春期是一个变化、反抗时期。
我个人理解这一特点倾向于心理发展。
这一时期的孩子被扣上显著“帽子”就是:叛逆。
虽然这一词生动形象,但个人觉得这一词造成不良后果是十分“恶劣”的,它让家长、老师简单粗暴的把青春期本质特点与叛逆画上了等号。
这一时期的本质就是孩子正在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心灵中萌发的那一点点的自主意识学生自然而然会格外珍视。
成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简单的把其自主意识给否定,甚至想着灭杀,造成的结果自然就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4.青春期是一个负重时期。
我个人理解这一特点倾向于学着让学生睁眼看世界。
童年是美好快乐的,原因很简单:无忧无虑。
可将来的现实生活是怎么样?孩子终究要长大,要自己独立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做生活的强者。
青春期是开始,少年要逐渐担负一部分由成人担负的工作,环境可能不断把一些由成人来办理的事项交给他们去办理,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但这些负担是他们成熟所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增加负担,日后不可能成熟。
在学校就是学业压力、同学人际交往、师生关系的处理;在家庭,可能就面临家庭规则、家庭秩序的转变。
如果在这一时期,家长、教师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引导,学生可能做到的就是零压力(像经常有家长说孩子快乐成长就行,不需要学习)或压力过大(无法正确看待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等)。
梳理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点,对应给予自己几句箴言:
1.心态要发生转变,自己从内心就要把“一劳永逸”、“一口吃成个胖子”的思想摒弃。
2.学生发生问题时,一定一定不要先想着教师的威严性,而是先考虑学生做这件事情的心理动机或心里本源是什么?他想得到哪方面成长的证明?
3.对有问题的学生要帮助其分阶段、分目标的进步,而且必须明确的是学生的日常行为就是要“抓反复、反复抓”!
青春期的话题很大,每个人有每个人通俗的理解。
我现在习惯把它比喻成“人生第二次哺乳期”,这个时期学生要“吃奶”,这个营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要求“奶妈”教师和“亲妈”拿出孩子刚出生时的一份爱心与耐心来帮助孩子成长。
教着他们开始说“人生的话”,扶着他们走“人生的路”。
爱心为基石,耐心为扶手,帮助孩子走过人生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