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多层框架结构设计.
120KN
(4)
(4)
(1)
(1)
(1)
100KN
(4)
(4)
(1)
(1.5)
(1)
80KN
(5)
(5)
(1)
(1.5)
(1)
对于层数较多的框架,由于柱轴力大,柱截面也随着增 大,梁柱相对线刚度比较接近,甚至有时柱的线刚度反而比 梁大,这样,上述假设将产生较大误差。另外,反弯点法计 算反弯点高度时,假设柱上下结点转角相等,这样误差也较 大,特别在最上和最下数层。
倒三角形荷载
<b>上下梁刚度变化时的反弯点 高度比修正值
y1
当 i1 i2 i3 i4 时,
令 1 (i1 i2 ) /(i3 i4 ) ,
由 1、K——表y1,取正值,
反弯点向上移
当 i1 i2 i3 i4 时,
令 1 (i3 ,i4 ) /(i1 i2 )
由 1 、K——表y1,取负值,
VP
Vp
d1 d2 ....
di
Vi
di di
VP
uiVP
ui为剪力分配系数; di为第j层第i根柱的侧移刚度,
di 为第j层各柱侧移刚度的总和;
Vp为第j层的层剪力,即第j层以上所有本层荷载总和; Vi为第j层第i根柱的剪力。
梁的弯矩根 据结点平衡
梁的弯矩刚度 分配
对于底层柱,由于底端 固定而上端有转角,反 弯点向上移,通常假定
(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
(梁柱线刚度比较小)
梁柱线刚度之比值小于3
柱的反弯点高度随梁柱线 刚度比、该柱所在楼层位 置、上下层梁线刚度比、 上下层层高不同而不同
D 12ic
h2
——侧移刚度影响系数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
假定: 1、上下层高相等 2、各跨相等 3、各层梁柱的线刚度不改变
§4框架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
构造要求 变形验算 截面设计 内力计算 荷载分析 计算模型 结构布置
内力与位移计算的一般原则
计算的基本假定:
一、高层建筑结构按照弹性方法计算,一般不考虑塑性变形 影响
➢ 非抗震设计:在竖向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处 于弹性工作阶段
➢ 抗震设计:针对多遇地震作用,结构处于不裂的弹性阶 段
3)计算各层梁上竖向荷载值和梁固端弯矩
4)计算和确定梁、柱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 开口框架的支座设为固定端与实际不符。为消除由此带来的误差, 除底层外,其它各层柱的线刚度均乘以 0.9,并取柱的弯矩传递系 数为1/3。
5)分层后,各开口框架的内力可由弯矩分配法计算。 最终弯矩取法为: 框架梁的最终弯矩即为各开口框架算得的弯矩; 框架柱的弯矩,由上下两相邻开口框架同一柱的弯矩叠加而得。 6)最后算得的各梁柱弯矩在节点处一般不平衡,但误差不大。 如有需要,可将节点不平衡弯矩再分配一次。
矩形柱 抗震≥300mm
园形直径≥350mm
矩形截面长短边之比不宜超过3。 柱净高与截面长边之比宜大于4。高规要求剪跨比 M 2
Vh0
M
V H0 2
H0
2
Vh0 Vh0 2h0
近似取 H0 4 h
在初步设计时,柱截面尺寸可按轴压比确定。
∵轴压比为 N
fcAc
0.65 (一级) 0.75 (二级) 0.85 (三级) 1.0(四级或非抗震)
令上层层高/本层层高=h上/h= 2 2>1——y2为正值,反弯点上移 2 <1——y2为负值,反弯点下移
说明:顶层柱不考虑y2修正
<c2>上下层高度变化时的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y3
令下层层高/本层层高=h上/h= 3——y3 3 >1——y3为负值,反弯点下移 3<1——y3为正值,反弯点上移
说明:底层柱不考虑y3修正
柱反弯点高度比:
y y0 y1 y2 y3
修正反弯点法——D值法
反弯点向下移
当i1 i2 i3 i4 , 1 (i1 i2 ) /(i3 i4 )
反弯点下移, y1 0
当i1 i2 i3 i4 , 1 (i1 i2 ) /(i3 i4 )
反弯点上移, y1 0
第层,不考虑
y1的修正
说明:底层柱,不考虑y1修正
<c1>上下层高度变化时的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 y2
的计算模型是由梁柱的截面几何轴线确定的,框架柱在其顶面按固结考虑。
1当上下柱截面发生改变时,取截面小的形心线进行分析
2当框架梁的坡度 i 1/ 8 时,可近似按水平梁计算
3当梁跨度相差小于10%时, 可近似按等跨计算
4框架梁为有加腋的变截面梁时, 如Iend/Imid<4或hend/hmid < 1.6时, 可不考虑加腋的 影响。 Iend 和hend为加腋最高截面 的惯性矩和梁高 Imid 和hmid为跨中等截面的 惯性矩和梁高
∴
Ac
N
fc
N (1.1 ~ 1.2)N v (一~三级) 轴力设计值 N (1.05 ~ 1.1)N v (四级或非抗震)
Nv ──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轴力估算值。 N v 柱支撑的楼板面积×楼层数×(12~14)×1.25
轴压比限值
§4.2计算单元及计算简图
一、计算单元 框架结构为空间结构,应取整体结构为计算单元,按空间框架进行内力
12ic h2
(1
h
)
c
12ic h2
D
1 2 3
c
1
h
1
i1
i2
i3
2 i4
c
1
h
M1 0
4(i1
i2
ic
ic
)
2(i1
i2
ic
ic
)
6(ic
ic
)
h
0
M2 0
4(i3
i4
ic
ic )
2(i3
i4
ic
ic )
6(ic
ic )
h
0
h
24ic
24ic ic
6(i1 i2 i3 i4 ) 24ic 24ib 24ic ib ic
注明:对于弹性计算内力较大的构件,截面配筋困难时,可 以考虑塑性重分布,大震不倒的要求主要靠构造措施保 证
二、荷载分配考虑位移协调条件
➢ 高层楼板平面内刚度很大,几乎不变形,同层各构件水平 位移相同,框架结构的各片框架的水平力可以按照抗侧刚 度分配,剪力墙结构中各片剪力墙的水平力大致按照等效 刚度分配
例题:用分层法计算下图所示框架的弯矩图,括号内的
数字表示每根杆件的线刚度 i=EI/L
4.36 0.41 4.77
-13.13 8.77 -1.24 0.83
-4.77
1.59
13.13
→
4.38
-7.32 -3.16
←
7.32 -6.32
-1.0
← →
-2.48 0.42 -0.40
-1.23 -0.20
楼板类型 现浇楼板 装配整体式楼板 装配式楼板
边框架梁 I=1.5I0 I=1.2I0 I=I0
中间框架梁 I=2.0I0 I=1.5I0 I=I0
I0── 梁矩形部分的惯性矩。
3 框架柱截面尺寸估算
框架柱宜采用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矩形,两个主轴方向的刚度相
差不宜过多。
框架柱的截面边长
非抗震≥250mm
-3.32 0.72 -0.54
→
-1.66
0.23
←
1.43 -0.77
0.77
15.05 -1.43 -13.62
-0.48
-0.26
二、 水平荷载下的近似计算
➢ 水平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
框架弯矩图是直线分布的 每根柱都有一个零弯矩点,称为反弯点 求内力的关键: 1反弯点的位置
2柱的剪力
✓ 刚性楼板将各平面抗侧力结构连接在一起共同承受水平荷 载
§4.1框架结构布置
一、 结构布置 柱网布置和框架梁布置 1 柱网布置
柱网尺寸不宜大于10mx10m 抗震设防时不宜考虑单跨框架
2 框架梁布置
双向承重:由于高层建筑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较大水平力, 因此,在纵横两个方向都应按框架设计。
二、 框架梁、柱截面尺寸估算 1 框架梁截面尺寸估算
ib
1 4
(i1
i2
i3
i4 )
与柱相连的梁平均线刚度
K为标准框架梁柱的刚度比; 值表示梁柱刚度比对柱侧移刚 度的影响。当K值无限大时,所得D值与d值相等;当K值较小 时, <1,D值小于d值,因此,称为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
影响柱端约束刚度的主要因素:
结构总层数、该层所在的位置 梁柱线刚度比 荷载形式 上层与下层梁刚度比 上、下层层高刚度比
日本武藤清在分析多层框架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的 基础上,对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提出了修正柱 的侧移刚度和调整反弯点高度的方法,修正后的柱侧移刚 度用D表示,故称为D值法。
优点: 1、计算步骤与反弯点法相同,计算简便实用。 2、计算精度比反弯点法高。 缺点: 1、忽略柱的轴向变形,随结构高度增大,误差增大。 2、非规则框架中使用效果不好。
及位移的计算,但对平面布置比较规则,柱距及跨度相差不多的框架结构, 计算中可将空间框架简化为平面框架,在各榀框架中,选出一榀或几榀有 代表性的平面框架作为计算单元,每榀框架按其负荷面积 承担荷载。
计算软件: PK TAT SATWE SAP2000 ANSYS ETABS
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很大
平面外刚度很小,可以忽略
§4.3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计算
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
一、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方法──分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