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LITERATURE201213中国电影音乐民族性的体现与分析■井艳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河南郑州451150)[摘要]在文化发展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性的坚持和表达已经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水平的重要标注。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方式,电影音乐的民族性和电影的民族性是相辅相成的。
民族音乐借助于电影而弘扬,电影因为有了民族性的音乐而添彩。
本文从电影音乐民族性的概念和表现形式谈起,从民族精神、民族风情、地方音乐和戏曲音乐的运用等方面,就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旨在阐明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的体现和内涵。
[关键词]中国电影;电影音乐;民族性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近年来,全球化成为一个热门的词汇,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整个世界更像是一个大的整体。
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人们反而追求一种个性,而民族性就是这种个性追求的一个重要体现。
作为电影艺术来说,世界电影的发展历史表明,凡是成功的、获得观众认可度最高的电影,无不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在世界各个电影节上频频获奖,为传播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艺术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与电影共生共存的电影音乐,随之也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电影音乐可谓是功不可没,很多电影插曲直到今天还在广为流传,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电影音乐发展也遇到了一个困扰,那就是民族性的东西越来越少,整体音乐风格被同类化,那么应当如何挖掘出电影音乐创作的民族性因素呢本文从中国电影音乐历史中,将各种优秀的民族元素闪光点提炼出来,为如何思考和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方向和思路。
电影音乐民族性的概念和表现形式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民族形象的承载者和表达者,除了娱乐和休闲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再现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生活处境和时代精神,传递出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有着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
很多优秀的影片都是这种民族文化的表达者。
中国第五代导演,这种表达民族文化的意识尤为强烈。
陈凯歌的《黄土地》《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何平的《炮打双灯》等,尽管艺术水平上各有差异,但是都表现出了导演对于民族文化的审视和关注。
电影音乐和电影一样,简单说来,就是如何通过电影这个载体,体现出一种民族因素。
电影的民族性和电影音乐的民族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带有民族性因素的音乐或者歌曲,能够通过电影而流传;而电影本身也因为带有民族性的音乐而呈现出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从而获得世界的认可。
目前,国外大片中各种大制作的电影原声一直在不断冲击着中国的电影音乐,很多影片不惜花费重金,请外国的音乐家为影片进行配乐。
可能外国的音乐家在音乐水平上要高于中国音乐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厚的民族音乐积淀,在他们面前,是得不到合理的借鉴和利用的,于是电影音乐的民族性表达也就无从谈起。
而且任何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进入这个国家之后,势必要和这个国家民俗民情相融合,于是中国电影音乐就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词。
歌词文字的表达、民间音乐素材的借鉴、民族乐器的使用,都会让电影音乐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魅力,同时也带动着中国电影的发展。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是艺术创作的真理和定律,电影和电影音乐也不例外。
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体现(一)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精神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难忘、也是最屈辱的时期。
19世纪初,中国遭到了外来的侵略,整个国家和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电影成为抗日救亡的一个重要武器,一大批唤起民众精神,号召投身革命的影片应运而生。
由于当时人民群众对于音乐文化的接受能力有限,同时纯粹的器乐演奏,也难以完全表达出这种情感,所以爱国的音乐家们将目光投向了电影,和电影导演一道,为中国民族的救亡呐喊。
我们熟知的,直到今天还在广为传唱的《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渔光曲》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专门为电影创作的。
这些歌曲歌颂了抗日英雄们的丰功伟绩,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也喊出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
同时,这些歌曲之所以直到今天魅力依然,也正是它们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性因素。
聂耳、任光、田汉等音乐家,无论是在歌词还是旋律的创作中,都融入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使得普通民众能够在第一时间对歌曲予以接受,并广泛传唱。
影片《风云儿女》中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还成为我们的国歌。
这些歌曲不但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歌曲唱出了一种民族精神,鼓舞着人们在生死存亡之际,担负起民族自救的重任。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创作,仍然有很多战123MOVIELITERATURE2012年第13期/争题材的作品,不过这时候的战争题材电影,少了之前的急迫感和危机感,而多了一种缅怀和赞颂。
黄准创作的《红色娘子军》,根据海南琼剧曲调创作而成,为几代观众所传唱,这首歌始终贯穿于影片之中,和影片的情节紧密联系在一起,见证了人民队伍发展和壮大的过程;《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洪湖水,浪打浪》取材于湖北的民间音乐,演唱时个别词语还采用了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还有民族乐器的广泛运用。
同样是琵琶。
《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们结束了一天的战斗,在微山湖边谈起心爱的土琵琶,唱出了他们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甲午风云》中的琵琶,则明显激昂和悲壮,表现出了邓世昌要和敌人决一死战的男儿气概。
这些电影中的民族音乐,记载了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成为历史和时代的见证者。
(二)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风情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和睦共存,一起创造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各个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地域环境、审美差异的不同,也造就了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
建国之后,很多导演都拍摄过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电影,成为中国的特色电影之一。
其中的电影音乐,也呈现出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这里不得不提到著名的音乐家雷振邦先生,他几乎成为少数民族电影配乐的代言人,他的后半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少数民族电影的配乐工作中,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浓郁风情的歌剧和旋律。
《五朵金花》是展现白族男女青年爱情故事的影片,全片充满了喜剧的色彩。
著名电影音乐大师雷振邦先生多次到白族地区进行采风,记录和整理白族音乐的素材和特点,在伴奏乐器上选用白族音乐中惯用的三弦、唢呐等,其中的插曲《蝴蝶泉边》曲调宛转悠扬,生动描绘出了云南大理的优美景色。
《刘三姐》是中国的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片中悠扬的歌声和桂林美丽的山水完美融合在一起。
乔羽先生创作的歌词和雷振邦先生创作的旋律,让人禁不住怀疑他们两位也是壮族人。
用歌曲的形式表现出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到今天仍然受到观众们的欢迎。
为少数民族电影配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到了今天,关于少数民族电影中的配乐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主要是以音乐为主。
莫尔吉胡为影片《成吉思汗》的配乐,使用了大量的蒙古族所特有的乐器,音乐一响起,眼前就像是展开了一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画卷。
冯小宁的影片《红河谷》,场面恢弘,气势庞大。
其中的配乐,使用了大量的西藏地区原生态的小调。
特别是影片的主旋律“雪儿达娃”,就是根据藏族音乐素材全新创作而成,虽然采用了西方的乐器钢琴演奏,但是音乐的“根”还是在中国,在西藏。
可以说已经成为这部电影的象征,也是藏族这个民族的象征。
(三)中国电影音乐中的地方音乐以地方事件和人物为主要表达对象的电影创作开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文革”结束后,电影导演们迎来了自己的创作的春天,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祖国各地,因为地方题材的影片最能够体现出民族的本体性和文化性。
在今天看来,这种选择不仅仅是正确的,而且有着跨时代的意义。
成为今天电影创作的典范。
陈凯歌担任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的《黄土地》,以西北地区的黄土地为背景,黄土高原的风俗让电影呈现出浓郁的本土气息。
担任影片配乐的是赵季平先生,这是一位民族音乐家,整个电影配乐的基调都是出自陕北地区的音乐代表形式“信天游”,那高亢的旋律与黄土高原的广袤和沧桑完美结合起来。
张艺谋的《红高粱》中,不仅仅是对农民和土地的赞美,更是将视角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
片中的所有的音乐都是由唢呐奏出,似乎只有唢呐这种音色嘹亮和高亢的乐器,才能够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在“野合”的一场戏中,16支大小不同的唢呐一起奏响,向老天发出了呐喊,热情讴歌了生命的美好。
(四)中国电影中的戏曲音乐戏曲被誉为是中国的国粹,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电影音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京剧、豫剧、昆曲、梆子等各种戏曲形式,风格有着较大的差异,也成为这个地区的艺术代表。
在地方题材的电影中,如果能够将戏曲音乐融于其中,则能够更为准确交代整部电影的环境特征和人物的身份,烘托和渲染出整部影片的氛围。
比如张艺谋的《活着》中,运用了陕西地区的特有的戏曲艺术———秦腔,秦腔曲调高亢,和黄土地的苍凉与悲壮完美契合。
《焦裕禄》中,焦裕禄在河南省的兰考县工作,中原大地最盛行的是豫剧艺术,剧中的语句演唱,让人觉得踏实和温暖。
此外还有很多电影,本身表达的就是戏曲中的故事。
比如《游园惊梦》,是取自于昆曲《牡丹亭》中的一个折子戏,电影中有不少通过昆曲来交代影片信息和传达人物情感的片段,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将戏曲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
民族音乐大师赵季平将一段段戏曲的旋律,巧妙予以加工和整合,使之具有民族风情和戏曲味道的双重效果,这在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2009年上映的《梅兰芳》,还是由陈凯歌和赵季平搭档,依然呈现出戏曲音乐和民族音乐融合的特点,成为中国电影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史,这其中,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忠实伴侣,始终不离不弃,使电影音乐和电影本身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虽然当前的电影市场竞争激烈,但是这种激烈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音乐有了一个展现的舞台。
中国电影音乐只有坚持和表达民族性这个灵魂,才能在世界电影音乐中脱颖而出。
只要有了这种态度和责任感,在充分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加以改良,笔者相信,中国的电影音乐,其前途一定是广阔的。
这是中国电影音乐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每一个电影人、音乐人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1]王云阶.论电影音乐[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2]王瑾.电影欣赏[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3]王文和.中国电影音乐寻踪[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作者简介]井艳红(1976—),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