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总专题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总专题
7. 小明组正在探究“串联电路
电流特点”:(如下图Z15-4-
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
各支路电路电流之和. 做题时要认真分析电路的连接方
式,然后根据规律解决问题.
【例2】如图Z15-2-2所示,小明把两盏小灯泡L1与L2串联
接到电路上,闭合开关后,发现L1的亮度比L2的亮些,则
下列有关这种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L1的电流一定比通过L2的电流大些 B.通过L1的电流一定比通过L2的电流小些 C.通过L1的电流一定等于通过L2的电流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B ) A.两灯一定是串联 B.两灯一定是并联 C.两灯的电阻一定相等 D.通过两灯的电流一定相等
4.学了串、并联电路后,小红用“顺口溜”对电路的特 点进行了总结. 如:“电流走向多条路,各自为政不相 顾,支路要由干路管,就像排长管班长”. 这里描述的 是___并__联_____(填“串联”或“并联”)电路的特点. 5. (2016江西)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电学中的两种基 本电路. 通过你的观察,学校里的路灯是____并______联 的,教室里的吊扇调速器与吊扇之间的是____串______联 的.
知识梳理
2.电流表的连接: (1)使用前:对指针要进行___调__零_____,弄清量程和 __分__度__值____. (2)电流表连接时必须与被测电器___串__联_____. (3)电流表的_____正_____接线柱必须接靠近电源正极的 那一端(电流从____正______接线柱流入电流表). (4)接线时要根据所测电流的大小选择电流表的 ___量__程_____.
知识梳理
3.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①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___相__等_____,I=I1=I2=I3=
….②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
____之__和____,I=I1+I2+I3+….
五、电流及电流表的使用 1.定义及单位:电流是表示__电__流__强__弱__的物理量. 电流 的单位是___安__培_____,简称____安______,符号为__A___, 常用单位有毫安(mA)、微安(μA),它们之间的关系 是:1 A=___1__0_0_0___mA;1 A=___1_0_6_____μA.
A2和A3的示数分别为I1、I2和I3,则它们的关系是( B) A.I3=I2=I1 B.I3<I2<I1 C.I3>I2>I1 D.I3>I2=I1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专题三 电路的连接
一、电路的连接 1. (2016漳州)图中的电路正确的是
( D)
2. 如图Z15-3-1是小明家安装的换气扇和照明灯的电路
知识梳理
2.电荷的种类: (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 带的电叫做____正______电荷. (2)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叫做____负______电 荷. (3)_____电__荷__的__多__少_____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3.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____排__斥____,异 种电荷互相___吸__引_____.
知识梳理
4.验电器:(1)作用:检验物体_是__否__带__电___. (2)工作原理:_同__种__电__荷__相__互__排__斥__________________. 5.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__原__子__核____和带负电的 ___电__子_____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 二、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1)定义:___容__易_____导电的物体;(2)举 例: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 2.绝缘体:(1)定义:__不__容__易____导电的物体; (2)举例:橡胶、玻璃、塑料等.
(3)另外三位同学在使用电流表时,其电流表的指针摆 动分别出现了如图Z15-4-4甲、乙、丙所示的三种情 况.请分析他在电流表的使用上分别存在什么问题,并写 在下面的横线上.
甲同学的问题:_电__流__表__正__负__接__线__柱__接__反___,乙同学的问题: _电__流__表__所__用__的__量__程__太__大_____,丙同学的问题: 电__流__表__所__用__的__量__程__太__小________.
知识梳理
(5)选择量程:实验室常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 0.6 A和0~3 A. 测量时,先选择0~_____3_____A量程, 用开关试触. 若被测电流小于0.6 A,用0~0.6 A量程; 若被测电流大于0.6 A,用0~3 A量程. (6)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连接到____电__源____两端; 否则,电流表会被____烧__坏____. 注意:电流表的读数:①明确所选电流表的量程. ②确认电流表的分度值,认清电流表每大格和每小格表 示的电流值. ③看清表针共偏转了多少个小格.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专题一 本章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考纲要求
1. 知道摩擦起电及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知道原子的核 式结构 2. 知道电流的形成原因,会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3. 会判断电路的三种状态,会区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并会画电路图和连接实物图 4. 通过实验探究电路电流的特点
知识梳理
一、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__摩__擦__起__电__. (2)摩擦起电时,得到电子的物体带____负______电,失 去电子的物体带____正______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____电__荷____的转移,而不是创造 了电荷. (4)带上电荷的物体有吸引_轻__小__物__体___的性质.
6. (2016毕节)在图Z15-3-2中虚线框中填入电池和电 流表的符号,使电路成为并联电路.
如答图Z15-3-1所示.
二、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 7. 请根据图Z15-3-3所示的实物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如答图Z15-3-2所示.
8. 根据图Z15-3-4所示的实物电路,在右边框格中画出它 的电路图.
6. 为了验证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Z154-3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必须 ___断__开_____.
(2)他们分别将电流表接到灯L1,L2支路上测出I1,I2,
再接到干路中测出电流I.改变电源电压,重复实验,记 录数据如表所示.该同学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并联电路 中干路电流为支路电流的2倍.该实验有不完善之处,请 你提出改进的建议:这__组__同__学__使__用__了__相__同__规__格__的__灯__泡__,___ 应__改__用__不__同__规__格__的__灯__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三、电路 1.电流的形成:_电__荷__的__定__向__移__动___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规定_____正_____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 电流的方向. 电子带负电,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 的方向___相__反_____. 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 的____正______极经过用电器流回电源的____负______极. 3.电路的组成:一个最基本的电路必由___电__源_____、 ___开__关_____、___导__线_____和__用__电__器____四部分组成. 这 四种电路元件缺一不可. 电路图是用____符__号____表示电 路连接的图示.
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专题二 易错点透析
易错点一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带电物体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电荷间的作用规
律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例1】把一个轻质的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
它们相互吸引,则这个小球
()
A.一定不带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带正电
D.可能不带电
易错提醒:带电物体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B.小球一定带负电
C.小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带正电
D.小球一定不带电
2. 用细线将很轻的泡沫塑料小球A悬挂起来,再用一绝缘
小球B分别靠近它们,出现图Z15-2-1甲、乙、丙所示的三
种情况. 能肯定两个小球都带电的是
(A )
A.只有甲图
B.只有乙图
C.只有丙图
D.甲图和乙图
易错点二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异同
知识梳理
5.通路、断路、短路:
正常接通 正常工作
被切断 不工作
电源两极
烧坏
知识梳理
四、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串联电路:把元件逐个____依__次____连接起来的电路. 一处断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串联电路的开关控制 所有的用电器,与开关在电路中的____位__置____无关. 2.并联电路: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 各支路中 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干路开关控制 _所__有__的__用__电__器_______,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的用电器, 各支路开关互不影响.
正解:带电的物体,无论它是带正电还是带负电,都能吸
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由此可见,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
有带异种电荷和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的两种情况;但若
是相互排斥的两个物体,则只有带同种电荷的一种情况.
答案 D
学以致用
1. 用一根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轻质小球,发现
两者互相排斥. 由此可鉴定( B ) A.小球一定带正电
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换气扇和照明灯不能同时工作 B.换气扇和照明灯只能同时工作 C.换气扇和照明灯工作时,它们是串联的 D.换气扇和照明灯工作时,它们是并联的 3. (2016河池)汽车转向前,司机会拨动转向横杆,同 侧的前后两个转向灯就会同时闪亮、同时熄灭,但其中 一个损坏时,另一个仍能正常工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