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是怎样锻炼自己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

我是怎样锻炼自己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

我是怎样锻炼自己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
——模仿
语文课上一群学生正为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第三段大意争得不可开交:有的同学说,这一段写的是“春花图”。

而有一部分爱钻牛角尖的学生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一段写的是“春树图”。

理由是倘或没有桃树、杏树、梨树,那些花又何以开得那么绚烂。

面对学生的争论,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个鸡蛋。

我问学生:“这是什么?”
“鸡蛋啊?!”半数以上的学生凝视着我,他们的眼神仿佛在责备我:为什么会问如此低级的问题?
“不对”,我斩钉截铁地说,“这是一只鸡。


此刻,教室里一阵轻微躁动,显然我的答案让更多的学生显得一头雾水。

我解释道:“有些同学,认为《春》的第三段写的是‘春树’,理由是没有树哪来的花。

按照你们的逻辑,没有鸡哪来的蛋呢?”我用手指着画在黑板上的鸡蛋,“所以我说这是鸡而非鸡蛋”。

教室里又是一片躁动。

然而,我却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出了心悦诚服……
相信许多明眼人都看得出我说的话是化用了钱钟书著名比喻:“假如你吃了一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那就行了,没有必要再去看看那只下蛋的鸡。

”这个“见卵求鸡”的成语告诉我们,模仿别人说话有时还是可以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的。

翻开中国的文学典籍,细心的人可能就会发现文学作品之间中,互相借鉴的内容非常之多:读戴望舒的《雨巷》,会让人联想到李中主那句“丁香空结雨中愁”;读郦道元的《三峡》,又会联想到李白《早发白帝城》。

难怪郭沫若先生毫不掩饰地说:“天下文章一大抄。

”吕叔湘说:“一个人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

”我便是通过模仿来锻炼自己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

当然,模仿是需要广泛的涉猎的,张中行说,“任何一篇文章,一本著作,都不可能是作者自己苦思冥想出来的,总要借鉴别人的思考、研究、调查的成果。

我们读的书里的思想、观点和材料,都是他人心血的结晶,可以给我们以启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被奉为是至理名言,原因也尽在于此。

也正基于此,读书已成为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我读书尤喜考据,用句家乡俗语,“喜欢刨根问底”,而且不厌其烦。

我深知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修养作根基的模仿无异于“东施效颦”。

但愿我的“刨根问底式”的模仿能够早日脱“东施效颦”之樊篱。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讲的模仿并不等于抄袭。

套用张中行先生的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并不是说不要个人的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