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问题。
无论是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发展后劲着眼,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问题着力加以解决。
本文通过对比河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分析收入差距的成因,对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一些探索意见,供领导参考。
一、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71.5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9%,是1980年的3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806.9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5%,是1980年的30倍。
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民收入增长自198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年为477.6元,到2009年达到17175元,提高了36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1.3元增加到5153元,增加了27倍;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年为365.0元,到2009年达到14371.56元,提高了39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60.78元增加到4806.95元,增加了30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
从全国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平均不到3年提高1千元,而农村居民则需要9年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之势。
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同)由1980年2.50∶1扩大到2009年的3.33∶1,同期河南由2.57∶1扩大到2.97∶1。
城乡居民收入与收入比变化情况表单位:元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
根据有关资料反映: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城乡收入之比为1.5∶1左右,超过2∶1的极少;韩国、中国台湾等在经济起飞时期,城镇居民收入一般是农民的1.4-1.6倍,即使在一些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不像中国这样大,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在世界列居前茅。
从城乡收入比的运行轨迹看,河南与全国基本相同,近十年来呈现单边上行态势,但随着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在河南的贯彻落实,全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河南城乡收入比从1995年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国城乡收入比由1990年的2.20:1扩大到2009年的3.33:1,河南城乡收入比由1990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21,发展到2009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6。
在中部六省中,河南位居第4位,排河南之前的为山西(3.20:1)、安徽(3.09:1)、湖南(3.06:1),排河南之后的依次为湖北(2.82:1)、江西(2.74:1)。
(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波浪式扩大。
事实上,在1980-2009年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过程。
七十年代末,农村改革先于城市在全国展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长期受到压抑的生产力被得到解放,农民收入得到迅速的提高,因此在八十年代前期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呈缩小之势,1984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80年的2.50 ∶1降至1.71∶1,河南由1980年的2.57∶1降至1.67∶1。
从八十年代后期起,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缺乏后劲,特别是九十年代后期全国农产品价格持续徘徊或下跌,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使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反弹,并呈扩大化的趋势,2009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高,为3.33∶1;同年河南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为2.97∶1。
(三)各省辖市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缩小。
从各省辖市之间对比来看,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减小。
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收入最高的郑州市为17117元,最低的周口市为11363元,最高与最低相比,比值为1.51:1。
该比值从2003年以来呈下降趋势(2003年为1.67:1)。
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收入人均最高的郑州市为8121元,最低的周口市为3908元,最高与最低的比值为2.08:1,而且该比值从2003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2003年为2.33:1)。
(四)恩格尔系数下降。
恩格尔系数是指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即食品支出总额占消费支出总额比率。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呈下降趋势。
2009年河南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2%,比1980年下降了2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0%,比1980年下降了17.3个百分点。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形成的原因(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乡之间因为人口流动受到约束而出现的一种分割状态。
中国自195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治理条例》起,就将全国人口截然分成了市民和农民。
户籍成为决定城乡居民身份、地位和福利的标准,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在获取收入方面的起点的严重不平等。
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城乡二元结构转换滞后,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闲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从1990年到2009年,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4.9%下降到14.3%,而农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仅由69.3%降到46.5%。
这意味着46.5%的农业劳动力只创造14.3%的产值;其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
由于农业生产率低下,加之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一时难以被安臵,使原本就收入低的农民在社会急剧变迁阶段与城市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最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使中国农民在教育、医疗、劳保、养老、福利等社会待遇上,以及就业、分配等经济待遇上不平等,这些不平等更进一步导致了农村居民在以后获取收入能力与机会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
2009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仅为33.7%。
(二)财政支农政策不尽完善,农民的财政性负担沉重。
政府政策的取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走向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体现政府政策导向的最直接反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弱质性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要求国家财政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臵中的缺陷,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然而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支出不仅有限,而且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近几年尽管国家加大了“三农”的投入力度,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城市偏向的总体格局并未根本改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为私人产品的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对农村地方政府而言,其首要任务自然也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地方性公共产品,比如农村社会治安,乡村发展规划,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电网、通信、广播等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保障,农业科技及信息,农村基础教育及公共卫生服务等等,其中有些公共产品可以按照受益原则有偿提供,而那些同时兼具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者外在效益显著的公共产品则应该由政府免费向农民供给。
但实际上,即便是诸如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乡村道路建设之类的项目,部分是由农民自我买单的。
许多在城市属于政府无偿提供的公共产品在农村却转变成收费服务或经营性项目。
(三)工业化进程中的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强制性的以赶超为目标的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虽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对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却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在其进程中,依靠行政命令方式产生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直接影响了中国城乡收入分配的格局。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是将农业部门创造的部分国民收入转换到工业部门,以促进其发展,其本质就是通过行政命令方式强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这种再分配的结果就是将大量的农业资源转移到工业部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低效。
改革初期,通过价格改革,部分农产品的国家收购价和市场价已大体持平,但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差距重新扩大。
(四)城乡人力资本差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取得收入的大小以及个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人力资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人能力决定收入差距,而个人能力主要是受教育程度决定的。
我国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在先天上就是不平等的,这就直接决定了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本禀赋方面存在相当的差异。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文盲、半文盲生活在农村,农民自身文化科技和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难以转岗就业,更难以在外出务工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就业与谋取收入的能力越强,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就业与谋取收入的能力越弱。
农民接受的低水平的文化教育降低了他们在非农业部门就业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
过低的收入直接决定农民教育投资的有限性,使其陷入贫穷的怪圈。
可见,由于城乡居民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五)我国农业的现实状况。
从农业内部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方面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使得主要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下降。
因此出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第二,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减少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第三,乡镇企业增长幅度下滑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农民的非农业收入;第四,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多地少的矛盾不利于农业进行集约化生产。
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全国乃至全球统一大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在中国加入WTO后更加明显。
三、缩小城乡差距的对策建议(一)推进体制和制度方面的改革。
改革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的障碍,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开通城乡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