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高读书笔记

登高读书笔记

颠覆式创新:1.原有体系之内的是常识,体系边界之外的是见识。

见识比常识重要。

(勿做井底之蛙。

)2.寻找这个时代的异端,才有可能突破我们固有的视线,看到另外一个世界。

(现在的非主流,有可能是将来的主流。

)3.努力验证这个时代的生存结构和思维模式。

(升级打补丁与更换操作系统的区别,是体系内与体系外的区别)4.对小公司而言,当你向大公司挑战的时候,永远不要从正面发起挑战,不要做与大公司同样的事情。

(侧面突袭,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另辟蹊径,曲线救国)5.当技术进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时候,思维便需要转换一下,从技术进步转到产品功能进步。

(大公司要主动回到低端,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突破)大公司总是追求收入利润和速度的增加,所以喜欢集中资源做大项目,寻找高毛利率,反而舱室小机会所引发的大机会。

可是,很多小机会恰恰是破坏性创新。

这就是“大公司回不去的低端”。

6.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不走寻常路)7.所有的忙碌都是为了躲避思考。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隐藏战略的懒惰。

8.破坏性创新的两条路径:不同产品+不同市场9.大道至简。

产品至简(从麻烦到方便,从复杂到简洁)+成本至简(从贵到便宜,从收费到免费)。

10.非主流才是未来。

颠覆性竞争都来自于边缘而非中心(来自边缘地区不太好的市场,来自边缘产品,新角度产品,信特性产品)11.创新永远都有机会。

12.创新途径:a选择边缘市场b改变成本结构c改变性能属性d改变组织架构(团队扁平化,减少沟通流程)单点极致。

今天这个时代,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能改变世界。

只要你做得足够深。

(深度垂直)以点带面。

(火车头理论)13.生存结构决定了思维模式,思维模式产生了遮蔽效应。

所以人们很难从自己既定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

最重要的是在你所研究的问题前面那个理论中,找到它的逻辑破绽。

只要你能够弥补此前逻辑模型上的破绽,你就已经建立了新的模型。

14.企业的遮蔽区有两个,一个是科学管理,一个是利润最大化。

(恰恰是最正确的东西,在时代变化时候成为了最大的障碍。

)客户是最大的盲区,“增长”是失败的本源。

(利润盲区)。

受制于客户(客户现在不需要,便不生产,客户没有进入未来,致使你也就没有进入未来)(敢于舍弃和冒风险试错。

)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应该重新从低端杀入。

15.突破路径依赖。

16.熵增定律。

(组织熵增即内耗)。

破局----从封闭到开发:合作。

联合。

互换。

a自我革命b内部拆分,设独立机构。

c.内部竞争d,并购(非收购)或投资精益创业方法论:1.创业的本质:为用户创造价值,同时自身获取一部分价值。

创业的关键点:a找准用户的痛点。

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b解决方案。

如何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2.精益创业思维:基本参数不可度量,未来不可预测,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极高的不确定性。

所以需要不断迭代和积累认知,从而去逼近真实的用户痛点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3.精益创业五项基本原则: a用户导向原则,围绕用户展开。

b行动原则。

行先于知,要从计划导向转向行动导向。

假设并是不科学的,任何假设都是假设,只有经过验证或者说可证伪的假设才是科学的。

实践出真知,科学试错,验证假设。

c试错原则d聚焦原则。

单点突破。

e迭代原则。

高速迭代。

4.精益创业逻辑框架:用户探索》用户验证(》验证错误则再回转至用户探索)》用户积累》公司运营5.定义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假设方法a头脑风暴(同理心,带入)b深度访探与参与式观察c从别人的失败中学习产品型社群(1.产品至上2.社群至上)1.互联网思维:a功能成为标配,情感、趣味成为强需(一切产品都将人格化,强调审美,强调情感体验)。

b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去中介化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产品降维化,中间成本为0)。

c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个人即公司)。

互联网世界观a产品b社群c自组织1.互联网时代是个不确定性的时代,不确定时代的思维模式是不可知论。

2.不可知论指导下的方法:通过测量只能获得一个起点,在起点的认知指导下去做下一步事情(而不是关于如何到达终点的计划)即:走一步,计划一步,认知一步,走一步。

(想法-行动-反思-认知-行动-反思-认知-行动。

)精益创业过程就是试错过程。

3.自组织四大法则:a从计划到进化:开始极简(最小化可行产品),极重要的东西着手。

等到有反馈获得认知,进行下一步。

b从封闭到开放:打破外部界限,打破内部界限(超级扁平化,去中层),打破组织本身(随形变化)。

c从平衡到非平衡:(内部竞争,小组织内局部动态,鲶鱼效应)d从控制到失控:(动态寻找而非静态执行。

)篇二:古代文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陶渊明与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两位诗人,都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都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经常被拿来作比较。

例如有人想要研究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就不得不牵扯到这二位,一个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一个是中国山水诗奠基人,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上承先秦古风,古朴自然,后者开一代诗风先河,声色华丽。

陶渊明与谢灵运最直接的联系就是生活的年代相近。

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陶谢二人年少之时均是身怀满腔豪情出仕做官,期盼着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但是最终均是由于文人意气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落得个退隐田舍纵情山水的结局。

但是偏偏一只竹竿偶尔的涂涂抹抹,最后却留下了千古绝句余音绕梁。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都少不了这样的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国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陶谢二人除生活年代之外,其他都差距甚大。

首先是出身不同。

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出身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最初时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这四者相互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就完成了人格的确立,从而影响一生的发展。

尤其是魏晋时期,完全由世家大族掌握政治话语权。

可以这么说,陶谢二人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是由出身在一开始就决定的。

陶渊明的身世比较复杂。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还要低一些,且很早就去世了。

在魏晋那个格外重视门阀的时代,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提并论,但是又不同于寒门。

况且陶侃本是寒微出身,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乱臣贼子。

可以想见,陶渊明当时在政治上的出境时十分尴尬的。

陶渊明是在农村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由于家庭的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是靠自学。

在农村长大,又是自学成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古朴自然的原因之一。

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于是在多次出仕辞官,辞官出仕心力交瘁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隐居田舍,躬耕陇亩。

谢灵运绝对是天之骄子,他出身于当时的士族大地主谢家,家族世代局高位。

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足可见当时的谢家是如何的名满天下。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谢灵运自然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再加上自己天赋奇高,才华横溢,得到众多人士的赏识,少年得意,难免心气奇高,恃才傲物。

所以当宋初刘裕打压士族,他由公爵降为侯爵,难免使他心怀愤恨不满。

“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

”所以他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

一是以此对抗当局,发泄不满,同时也是在青山秀水间寻求心灵的慰藉。

这也是中国文人惯用的举止。

然后就是诗歌内容的不同。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他的田园诗有的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他将“自然“提升到美的极致。

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观雨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无一不是美妙的诗歌。

陶渊明的创举还在于,他不仅写出了田园乐,而且还以其自身的亲身经历写了田园苦。

他的有些田园诗就是写自己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

他的山水诗大部分是在任永嘉太守以后所有。

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永嘉,会稽等地的秀美的山水景色。

还有就是诗歌风格的不同。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古朴自然,不加修饰。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做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在这两种思想的指导之下,自然写出来的诗歌自然清新。

其次这也和陶渊明的写作目的有关系。

隐居后的陶渊明写诗主要是用以自娱。

由自娱出发,所以形成了其亲切真实,坦白诚恳,不带有功力性质的“自然”诗歌。

虽然陶诗形式上朴实无华,但是由于其真诚,所以无须饰以华丽,而且由于诗人睿智的人生哲学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使诗歌饶有趣味。

谢灵运的山水诗的主要特点就是鲜丽清新。

钟嵘评价谢灵运的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

在当时,与颜诗的“铺锦列绣”“雕饰满眼”相比,和玄言诗的寡淡无味相比,谢灵运的诗可以说是自然清新的多。

但是同是写自然,和陶渊明的自然不同,谢诗的自然“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捉摸锻炼,以此来达于自然,这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

陶德潜曾这样评价过陶谢二人,“陶诗合下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

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真真是独具慧眼,一语中的。

关于陶谢二人之间的不同,其实从最根本上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造成的。

从诗歌史的角度来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具体来说,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

因此他无意于写山画水,重点在于抒发自己物我合一的境界。

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不可能放过山水景物的任何一个细节,力图都一一展现,类似于中国的工笔画。

但是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样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地。

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有其固定的模式可以追寻,多是先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还要谈玄或发感慨,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也就削弱了谢诗的可读性。

二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陶渊明的诗,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发性,以调动读者的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言言传的东西。

所以陶诗中的物象描写,惯用白描的手法。

而谢诗则更注重写实性,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再现自然美。

《文心雕龙》评价写诗说:“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