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赏析 贾平凹 的散文 被学者和评论家排在了优秀之列, 并且有多篇被选进中学课本。
本文浅谈贾 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欢迎阅读了解。
摘要:贾平凹的散文取材广泛,语言简朴、幽默,小说 化的写法和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更让他的散文独树一帜。
本文就结合其散文, 从取材、 手法、 语言、 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 来谈谈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艺术特色 一、取材自由广泛 贾平凹的散文取材自由广泛。
他的散文似乎不拘一格,丑汉、退伍军人、屠 夫、石头、树木等统统走进了贾平凹的散文。
从反映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大致可 以分四类:一是人物篇。
一般以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我的老师》塑造了一 个纯真、正义、极富爱心的儿童孙涵泊形象,《米脂婆姨记》则描写了一个对爱 情充满憧憬的农村少女形象。
二是世相篇。
这类散文常常评说人生,针砭时弊, 如《病人》借一个病人的口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玩牌》则将麻将桌上 的众生相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是游记篇。
《游寺耳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野菊 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的山间图画。
《入川小记》描绘了四川的山光水色、 物产人情,让读者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番。
四是风情篇。
通过描摹地方风俗,记 述地方风物, 把个人的主观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 与大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关 系。
如《五味巷》通过巷中景、巷中事、巷中人、巷中风俗,展现了古风很浓的 长安小巷,这里的人们重人情、讲信用,知足乐观。
《静虚村记》则描绘了一幅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画卷, “静虚村”是一个偏离市区的地方, 显得既原始又 古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
二、小说化写法 贾平凹一直倡导散文写作小说化。
他在《散文就是散文――自我告诫之二》 中说: “小说家可以以散文的笔调去写小说, 为什么你不可以以小说的笔法写散 文?”散文与小说的不同点在于重视抒情, 而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
情 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小说中担负着表现人物性格的重任, 是吸引读者的
重要因素。
贾平凹的不少散文在结构上带有明显的小说色彩――情节化。
如他的散文 《摸鱼捉鳖的人》,开头先写这个“摸鱼捉鳖的人”的相貌丑“眼睛小小的,甚 至给人一种错觉:那不是先天生的,是生后他的父母用指甲抠成的”,再写他的 捉鳖的动作和言行, 这一切都看是平淡无奇, 但文中一个细节始终吸引着读者的 眼球,就是这个“摸鱼捉鳖的人”每天都向河里扔一个酒瓶。
在结尾,读者方知 道, 这个丑人每天向河里扔的是一封求爱信, 目的是希望能被游客或者村民看到。
求爱信写道:“我能养活你的,我不会打你,你来我们村落户也成,我也可以招 过门去,生下孩子姓你的姓也行。
我等着你的信。
”这篇散文讲究情节的完整和 曲折,悬念的设置,这应该算是贾平凹散文写作小说化的一个代表。
贾平凹散文的小说化倾向还体现在典型化人物性格的塑造上, 对人物性格进 行高度集中、概括和提炼,让读者感到文中的人物面熟,就在自己的身边。
这样 的写法,让他的散文有了许多类似小说的元素。
以《闲人》为例,文中所刻画的 “闲人”形象,既带有鲁迅 小说中“阿 Q”之类的性格特征,但又不完全相同,而是反映了中国当代社 会转型期生活中特有的人物形象:“闲人”潇洒自在,能吃能喝,勇武有力,敢 “为朋友两肋插刀”;“闲人”三教九流,无所不交,没有贵贱老幼之分;“闲 人”目无领导、权威,敢与嘲笑一切,甚至把名人签名 的纸拿去让别人上厕所用;“闲人”买书“从不读完一本”,然“无所不 知”。
以简略的笔法,勾画了社会转型期一类人的形象,这类人集社会百态、人 间百态于一身,性格特征十分典型。
三、语言简朴、幽默 贾平凹十分重视语言的锤炼。
贾平凹的散文语言,不以华丽见长,简朴是他 的重要特色。
他的散文中, 很多处运用了质朴的语言。
如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 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那爬得高了”此处用了一个 “长了腿”和“爬”字,形象地描写了月亮变化的悄无声息,情境优美,语言平 实。
他的散文, 还善于用幽默的语言去展现真实的生活, 让读者在笑声中去体会 散文的美。
如《秦腔》中的一段描写“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 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让读者在轻松而平淡的语言中感受到他特有的 幽默。
再如“一孩子在家做作业,解释‘孔子曰……而已’,遂去问爹:‘而已 是什么?’爹下棋输了,一挥手说:‘你娘的脚!’孩子就在作业本上写:‘孔 子曰……你娘的脚!’”这段幽默的语言,把一个输棋农民描写的活灵活现。
四、地域特色明显
贾平凹扎根于生他养他的商州大地, 吸取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养分, 尤其 是大量方言土语的运用,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他的散文《秦腔》则是典型代 表。
如“最可贵的是那老辈的秦腔迷,他们没有力气挤在台下,也没有好眼力看 清演员,却一溜一排地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吸着草烟,慢慢将唱腔品赏”写出 了村民对秦腔的钟爱。
“吹,拉,弹,奏,翻,打,念,唱”勾勒出秦腔的特点, 而“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 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则点出了秦腔是劳苦农民的精神食 粮。
有人说贾平凹的散文像小说, 他的散文舒畅自然, 柔美质朴, 是真正的美文。
参考文献: [1]范培松.贾平凹散文选集[J].百花文艺出版社,004. [2]王玉强.时文选粹――秦腔[M].南方出版社,2007. [3]洪宗礼.语文教师教学用书[J].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邓星雨.中国当代散文史[M].山: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 [5]孙见喜.贾平凹平传[J].文艺出版社,1993. [6]丁帆,杨九俊.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J].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