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说明文答题技巧

记叙文、说明文答题技巧

说明文1、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顺序解题思路:(1)时间顺序。

按时间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

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2、说明方法考点一:这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作用分析:指出方法+其方法作用+具体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征1.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2、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3、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更有说服力。

4、作比较:突出强调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5、分类别:条理清晰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6.下定义: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简明扼要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7、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8、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更形象、更生动,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9、引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文学性。

3、考点:关于说明文语言的试题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或作用)。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当时……这些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题型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命题方式(1)、某某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解题思路:不能删去。

“……”表示……说明了……。

如果删去,就……,与事实不相符。

“……”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删去。

方法分析:不能删+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分析:不能删。

“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命题方式(2)、分析某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命题方式(3)、用“╳╳”词替换行不行?为什么?解题思路:不行,“……”表示……说明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而“……”(词语)指……(从不具备前一词的作用角度分析),如果调换就变成……,与事实不相符,因此不能调换。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解题原则是:忠实于原文,注重整体和局部的联系。

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一.整体感知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以“时间+人+事”的模式来概括。

要注意,应是主要人物主要做了什么事,语言要概括简洁,结果交代清楚。

2、理清事情发展变化的层次3、梳理情感变化的过程。

(要回到原文,尽量用原文的词语)二.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

2、作用:(1)表明写作对象;(2)概括主要情节;(3)贯穿全文的线索;(4)透露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5)制造悬念,激发阅读阅读兴趣;三、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四.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1)、评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2)、评重要词语或表现力强的词语,结合语境具体体会其作用。

⑶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7、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3)烘托人物的心情;(4)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8、记叙文的表现手法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五.给文段拟题:(1). 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2). 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⑶题目通顺,语义明确,简洁新颖。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叙事类作品常识:1、文章体裁: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修辞手法:1)比喻(2)拟人(3)夸张(4)排比(5)对偶(6)反复7)设问(8)反问(9)引用(10)反语(11)对比文章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使用的突出的方式,通常是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象征等手法;记叙文: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描写方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记叙文阅读方法1、找中心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把握文章主旨。

2、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3、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以写事为主的文章: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4、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5、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老王》(2)核心事物:《风筝》(3) 核心事件:《一件小事》(4) 核心地点:《芦花荡》(5)作者情感:《难忘2008》6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含义:一语双关:表面指什么,实际指什么,或者象征什么。

(联系文章中心回答)(2)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题型一、作者为什么以这个作为标题?二、题目的含义句子赏析1、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的角度赏析,突出使用修辞手法的作用,效果。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重点分析句子中的某个使用精妙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从思想内容情感上赏析,突出句子所蕴含的深刻的教育意义、哲理。

答题1、确认所用修辞方法,答题时将其点明2、明确答题方向,也就是明确每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3、结合语句或文章内容分析举例: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倒更远的地方。

答: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玉米在土地滋养下,愉快的、茁壮的生长的动人情景,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由衷喜悦之情。

例: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答:突出眼前这片土地的古老沧桑,历史悠久和对人类贡献的绵远持久,同时也含蓄的表达了对世代养育人类的“这片热土”的热爱之情。

例: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答:用“啃”和“啧啧”写出了他吃相的不雅,用词准确而生动。

“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他的脸面油腻的特点,全句生动的表达了“我”对他的厌恶之情。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突出强调,主要有排比、反复、对偶;表达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增强语气,主要有设问和反问。

具体来说,比喻用于描写事物时,可使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可爱可亲。

夸张表达某种鲜明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排比加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的表达。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对偶使句子结构整齐,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设问句有疑而问,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发思考,制造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反问句无疑而问,加强语气,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即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

6、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7、语言特色可用短语(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质朴或生动优美.。

)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