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体格检查题目(20选3)1.浅表淋巴结检查2.瞳孔对光反射3.甲状腺触诊4.气管检查5.触觉语颤6.胸廓扩张度7.肺下界叩诊8.心脏触诊9.心界叩诊10.心脏听诊区及听诊顺序11.腹部触诊顺序12.肝触诊13.脾触诊14.移动性浊音15.腹壁反射16.病理征17.脑膜刺激征18.膝反射19.墨菲氏征20.肺下界移动度注意事项:①受检查部位要充分暴露,检查者位于受检查者的右边;②触诊前搓手以温暖双手;③着白大褂,佩戴听诊器,指甲剪短,女生需将长发扎起;④要一边操作,一边说自己的操作步骤和诊断结果。
一、浅表淋巴结检查(p98-100)(一)顺序:1、头颈部:(耳前、耳后、枕、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淋巴结)站在被检查者前面或背后,手指紧贴检查部位,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嘱被检查者头稍低,或偏向检查侧,以使皮肤或者肌肉松弛,有利于触诊。
锁骨上淋巴结检查时,头部稍向前屈,用双手进行触诊,左手触病人右侧,右手触病人左侧,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
2、上肢:(腋窝、滑车上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检查时,被检查者前臂稍外展,检查者以右手检查左侧,以左手检查右侧,由浅及深至腋窝各部(四壁一顶,顺序为腋尖群,中央群,胸肌群,肩胛下群,外侧群)检查滑车上淋巴结时,以左(右)手托扶被检查者左(右)前臂,以右(左)手向滑车上由浅及深进行触摸。
滑车上淋巴结位于上臂内侧,内上髁上方3-4cm 处,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之间的间沟内。
3、下肢:(腹股沟、腘窝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先查上群(与韧带平行,垂直韧带触诊)再查下群(沿大隐静脉走向排列,水平触诊)腘窝淋巴结:小隐静脉和腘静脉汇合处(二)检查者手势:示、中、环指并拢,其指腹平放于被检查部位的皮肤上进行滑行触诊,这里说的滑动是指指腹按压的皮肤与皮下组织之间的滑动,滑动方式应取相互垂直的多个方向或转动式滑动。
(三)被检查者体位:头颈部和上肢可采取坐位或平卧位。
腹股沟淋巴结检查时,嘱被检查者的双腿稍屈曲。
(四)表述若发现淋巴结肿大,应注意部位、大小、数量、硬度、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八项。
-注意:要注意除头部淋巴结检查外,其他都要单手触诊,而不是双手一起同时触诊,检查完一侧后要检查对侧,熟记颈部的顺序和腋窝的顺序,还有腋窝淋巴结不同群的实际位置。
二、瞳孔对光反射(p108)1、直接对光反射:手电筒从头侧迅速移近受检者眼部,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其动态反应。
正常人眼受光线刺激后,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源后瞳孔迅速复原。
2、间接对光反射:指光线照射一眼时,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线,瞳孔扩大。
用手电筒照射一侧瞳孔,并用手隔开双眼,观察对侧瞳孔情况。
昏迷病人的瞳孔反射迟钝或消失。
三、甲状腺触诊(p116-117)手法正确;先说明有前面触诊和后面触诊,然后选择其一,但要摆出另一种检查方法的手势。
(一)甲状腺峡部触诊:峡部位于环状软骨下方第2-4气管环前面。
检查者站于受检查者前面,用拇指(或站于受检者后面用示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可触到气管前软组织,判断有无增厚,此时请受检者作吞咽动作,可感到此软组织在手指下滑动,判断有无增大和肿块。
(二)甲状腺侧叶触诊:1、前面触诊:一手拇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示、中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受检者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可触及被推挤的甲状腺。
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2、后面触诊:一手示、中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再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
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在检查过程中,如果没有令被检查作吞咽动作的,应扣分。
(三)表述能表述甲状腺肿大程度、性质、对称性、硬度、表面情况(光滑或有结节)、压痛、对气管的影响、有无杂音(有无震颇)等八项内容。
Ⅰ度肿大: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
Ⅱ度肿大: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者。
Ⅲ度肿大: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
四、气管检查(p117)检查时让受检查者取舒适坐位或仰卧位,使颈部处于自然直立状态,将示指与环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然后将中指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是否在示指与环指中间,或以中指置于气管与两侧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间隙,据两侧间隙是否等宽来判断气管有无偏移。
若气管移向患侧,可能是肺不张、肺硬化、胸模粘连,若移向健侧,可能是大量胸腔积液、积气、纵膈肿瘤、单侧甲状腺肿大。
若气管触诊时感到有向下拽动的动作,称为Oliver征,为主动脉弓上有动脉瘤的特征,由心脏收缩时膨大的瘤体将气管压向后下所致。
五、触觉语颤(又称语音震颤,p131)检查者将左右手掌的尺侧缘或掌面轻放于两侧胸壁的对称部位,然后嘱被检查者用同等强度重复发“yi”长音。
自上至下,从内到外比较两侧相应部位语音震颤的异同,检查时应注意两侧对称部位的语颤是否相同,有无增强或减弱。
-注意:触诊时不可将两手强压在胸壁上,以免减低胸壁的振动,以致手感不清。
触觉语颤检查时要脱去上衣,前面触三个位置(前两个沿锁骨中线,第三个沿腋前线)、背面触四个(书p132)。
提问: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两侧触觉不同?答案:减弱或消失见于肺泡含气量过多(肺气肿)、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不张)、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胸膜显著增厚黏连、胸壁皮下气肿。
增强见于肺泡炎症(大叶性肺炎实变期、大片肺梗死)、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
六、胸廓扩张度(p130)前胸廓扩张度的测定,检查者两手置于被检查者胸廓下面的前侧部,左右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拇指尖在前正中线两侧对称部位(指尖不用靠在一起),而手掌和伸展的手指置于前侧胸壁;后胸廓扩张度的测定,将两手平置于患者背部,约于第10肋骨水平,拇指与中线平行,并将两侧皮肤向中线轻推。
嘱患者作深呼吸,观察比较两手的动度是否一致。
若一侧胸廓扩张受限,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和肺不张等。
若两侧胸廓扩张都受限,见于肺气肿。
-注意:前后面都要做胸部扩张度的测试。
七、肺下界叩诊(p134)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放松肌肉,两臂垂放,平静呼吸,从上到下逐个肋间叩诊,至清音变浊音。
正常肺下界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上,腋中线第8肋间隙上,肩胛线第10肋间隙上。
-注意:①检查顺序从左至右、自上而下、从内到外。
②在体表右锁骨中线上叩诊时,因肺下野与肝脏重叠,故叩诊至清音变为浊音时,为肝上界,应继续叩诊至浊音变为实音为肺下界。
③检查侧胸壁,嘱被检者举起上臂置于头部。
④检查背部,被检者向前稍低头,双手交叉抱肘,尽可能使肩胛骨移向外侧方,上半身略前倾。
八、心脏触诊(心尖搏动点)(p146)检查者先用右手全手掌开始检查,置于心前区。
然后逐渐缩小到用手掌尺侧(小鱼际)或示指、中指、环指指腹并拢同时触诊,必要时也可单指指腹触诊。
在心尖搏动区(可用单一示指指腹)确认心尖搏动,并能表达搏动所在体表位置(正常成人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搏动范围的直径约2.0-2.5cm)。
-注意:若难以触及,可嘱患者换为左侧卧位。
九、心界叩诊(p148)采用间接叩诊法,受检者一般取平卧位,叩诊时,板指与肋间平行放置,若由于某种原因受检者取坐位时,板指可与肋间垂直。
右手中指借右腕关节活动均匀叩击板指,并且由外向内逐渐移动板指,以听到声音由清变浊来确定心浊音界,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cm处开始,由外向内,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2肋间。
右界叩诊,先叩出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从上往下叩时,听到叩诊音由清音变成浊音是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2肋间。
对各肋间叩得的浊音界作出标记,并测量其与胸骨中线垂直距离。
-注意:①先叩左界,后叩右界。
②注意叩诊时扳指每次移动距离不宜过大,并在发现声音由清变浊时,需进一步往返叩诊几次,以免测出的心界范围偏小。
③叩诊后,以胸骨中线至心脏相对浊音界线的垂直距离(cm)表示心界,并标出胸骨中线与左锁骨中线的间距。
十、心脏听诊区及听诊顺序(p151)1、心脏听诊区①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又称心尖区(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cm,搏动范围直径约2.0-2.5cm)。
②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
③主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
④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又称Erb区。
⑤三尖瓣区:在胸骨左缘4、5肋间。
2、听诊顺序心尖区开始,逆时针方向依次听诊:心尖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
3、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心包摩擦音。
十一、腹部触诊顺序(p177)患者应在排尿后取低枕仰卧位,两手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两腿屈曲并稍分开,以使腹肌尽量松弛,做张口缓慢腹式呼吸,吸气时横膈向下而腹部上抬隆起,呼气时腹部自然下陷,可使膈下脏器随呼吸上下移动。
医师立于患者的右侧,前臂应尽量与腹部表面处在同一水平,先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部,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壁紧张程度,然后以轻柔动作按顺序触诊。
一般自左下腹开始沿逆时针方向至右下腹,再至脐部。
原则是先触诊健康部位,逐渐移向病变区域,以免造成患者感受的错觉。
-注意:①浅部触诊使腹壁压陷约1cm,用于发现腹壁的紧张度、表浅的压痛、肿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块。
②触诊时手指必须并拢,应避免用指尖猛戳腹壁。
检查每个区域后,检查者的手应提起并离开腹壁,不能停留在整个腹壁上移动。
十二、肝触诊(p179)患者仰卧位,两腿屈曲,做腹式呼吸。
1、单手触诊: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上腹部(或脐右侧)估计肝下缘的下方,随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壁深处,吸气时,手指缓慢抬起朝肋缘向上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手指逐渐向肋缘移动,直到触到肝缘或肋缘为止。
需在右锁骨中线和前正中线上分别触诊肝缘。
2、双手触诊:右手位置同单手,左手放在患者右背部第12肋骨与髂嵴之间脊柱旁肌肉的外侧,触诊时左手向上推,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并限制右下胸扩张,以增加膈肌移动度,吸气时下移的肝脏更容易碰到右手指。
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在肋缘下触不到,但腹壁松软的瘦长体型者可于深吸气时在肋弓下触及肝下缘,在1cm以内,在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多在3cm以内,在腹上角较锐的瘦高者剑突根部下可达5cm,但是不会超过剑突根部至脐距离的中上1/3交界处。
触及肝脏时要描述其大小、质地、边缘和表面状态、压痛、搏动、肝区摩擦感、肝震颤等的情况。
-注意:①触诊部位是示指前端桡侧,并非指尖。
②需密切配合呼吸动作,吸气时手指上抬速度一定要落后于腹壁的抬起,呼气时手指应在腹壁下陷前提前下压。
十三、脾脏触诊(p182)患者仰卧位,两腿屈曲,做腹式呼吸,医师左手绕过腹前方,手掌置于左胸下部第9~11肋处,试将其脾从后向前托起,并限制胸廓的运动,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左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自脐平面开始配合呼吸,同触诊肝脏一样,迎触脾脏,直至触及脾缘或左肋缘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