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钩虫丝虫

钩虫丝虫

保虫宿主: 夜现周期性: 无 晚10-次晨2时
浅部淋巴系统
有(猴、猫) 晚8-次晨4时
致病
病程长,主要由成虫引起,成、幼虫均会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症状分为无症状型、炎症型及阻塞型三种: 无症状型丝虫病(带虫者): 可出现微丝蚴血症 急性炎症反应: 幼、成虫代谢产物刺激免疫反应引发炎症,病人可出现淋巴管炎、淋巴结 炎及丹毒样皮炎。淋巴结炎可单独发生,而淋巴管炎一般伴有淋巴结炎, 且以下肢为多,沿大腿内侧淋巴管有一自上而 下蔓延的红线(“流火”)。炎症波及毛细淋巴 管时“丹毒样性皮炎” 慢性阻塞性病变: 象皮肿发展相当缓慢, 但发生率低,少见于三十岁以下患者
流 行
分布
丝虫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班氏丝虫呈世界性分布,而马
来丝虫仅流行于亚洲,主要流行于东南亚
我国17个省、市、自治区有丝虫流行
流行环节
传染源:血中有微丝蚴的病人及带虫者 传播媒介: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易感人群:对丝虫无免疫力人群,特别是非流行区人群进入流行区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C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美洲板口线虫 S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28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C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美洲板口线虫 S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微丝蚴形态
两种丝虫微丝蚴的共同结构有:虫体细长,体外被有一层 着色浅的鞘膜,微丝蚴头部钝圆、尾部尖,体内充满体核, 其鉴别要点为微丝蚴自然体态、体核大小密度和分布、头 间隙长短、以及尾核的有无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
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生活史基本相似
11
生 活 史
支气管 肺 右心 静脉、淋巴管 经皮肤(侵入途径) 气管
咽部
吞咽
成虫 (人小肠)
淋巴 口腔粘膜 经口 人体内
产卵
随粪便排出
外界发育
虫卵 温度25-30℃ 1天 湿度60-80%
丝状蚴(filariform larva) 1周 (感染阶段)
杆状蚴
12
生活史要点
生活史主要阶段 丝状蚴特点 有向温性、向湿、向触性,活跃的穿刺特性 寄生部位:小肠 诊断阶段:虫卵 感染阶段:丝状蚴 侵入途径:经皮肤直接侵入 游移过程:经循环、呼吸、消化系统 钩虫以口囊的板齿或钩齿 咬吸肠粘膜,以血液、组织液、肠粘膜为食 虫体分泌抗凝素 丝状蚴侵入人体
预 防
海群生盐食用半年(50mg/d)可使中低流行 区居民的微丝蚴阳性率降至1%以下 防蚊灭蚊

20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C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美洲板口线虫 S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22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C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美洲板口线虫 S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病 例
吴XX 女 48岁 河北三河县农民 病史: 半年来上腹部间断性疼痛,有时稀便2~3次/日,食欲 逐渐下降,由一天能吃1~2斤主食,后渐减到一天只能吃3~4
两主食,全身疲劳,乏力,两下肢浮肿,近一个月来经常头晕,
心慌,恶心,已不能参加劳动,经三河县医院门诊诊断为贫血 原因待查,而收入院
01
病 例
有临床症状病人血中不一定有微丝蚴
新鲜血涂片--末梢血加生理盐水查活动力 厚血片涂片法--染色镜检(苏木素染效果好) 海群生(DEC)诱导法: 口服海群生(2-6mg/kg体重)以刺激微丝蚴 45~120分钟后血中出现夜间1/3数量的微丝蚴
免疫学方法:检测抗原、抗体 乳糜尿症状:从尿中找微丝蚴 X光检查:淋巴管显影可呈现钙化特征
检查 : 心跳113次/分,血压13.03/9.98kPa(98/60mmHg),面色蜡 黄,睑结膜、口唇、甲床苍白,心尖部可闻II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 下肢有明显可凹性水肿,手指和脚趾甲呈勺状
化验:Hb(血色素)36g/L,红细胞1.2×1012/L,嗜酸性粒细胞 17%
粪便检查钩虫卵阳性 诊断: 钩虫病,钩虫性贫血 病例分析 1.钩虫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2.钩虫寄生为什么可引起贫血? 3.如何作病原学诊断? 4.如何预防和治疗钩虫病?
钩虫形态上的鉴别主要在: 外形、口囊及雄虫的交合伞
04
两种钩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体形 口囊 交合伞背肋 交合刺 尾刺 C 腹侧有二对钩齿 背肋远端分两支, 每支又分三小支 两端末端分开 有 美洲板口线虫 S 腹侧有一对板齿 背肋基部分两支, 每支再分二小支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皮肤柔嫩处 口腔粘膜、血液循环、肺、咽部、吞咽、小肠 少数经胃不被消化,直接到肠腔发育为成虫
其中 后两者 只有 十二指肠钩虫 才有此途径
13
致 病-1
幼虫所致疾病: 钩虫性皮炎(粪土痒): 肺部症状:出现咳嗽、痰中带血等 症状,严重者可产生哮喘
成虫造成的贫血症状: 以内窥镜观察 利用钩齿或板齿咬附肠粘膜吸血 肠壁上的钩虫 附着在肠壁上的钩虫 吸血同时分泌抗凝物 失血量 十二指肠钩虫: 0.14-0.4ml/条/日 美洲钩虫: 0.01-0.1ml/条/日 钩虫本身吸血及血液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 自咬附部位粘膜伤口渗出的血液 更换咬附部位后,原伤口凝血前仍继续渗血 肠段大量出血 偶尔发生 造成一个大出血点
一刺末端形成倒钩,与另一 刺末端合并

30
钩虫卵
两端钝圆 卵壳极薄而透明 随粪便排出时已 呈2~8个胚细胞
SEM下的钩虫卵
幼虫正钻出的钩虫卵
钩虫卵的发育
09
钩虫卵与蛔虫卵的比较
注意卵壳厚度有极大差异
10
幼虫
杆状蚴:体壁透明,前圆后细。口腔细长,有口孔 丝状蚴:口腔封闭,与咽管连接处背、腹面各有1个角质矛状 结构,称为口矛或咽管矛。既有助于虫体的穿刺作用,其形 状也有助于丝状蚴虫种的鉴定
钩 虫 的 流行分布
17
诊断与防治
甲苯达唑(Mebendazole): 对两种钩虫均十分有效 补充足量的铁剂与营养:严重贫血时应首先考虑 输血:贫血非常严重时可选择输pack RBC,而非全血 钩蚴性皮炎可用 皮肤透热疗法
实验诊断方法
直接涂片法 轻度感染者 易漏诊 饱和盐水浮聚法 检出率高!!! 钩蚴培养法 约一周 (氧气、温度、湿度、PH)
神经抑制,内脏毛细血管收缩,微丝蚴不能进入外周血
与宿主血氧含量有关 与微丝蚴体内的自发荧光有关 夜现周期性明显的微丝蚴体内可见弥漫的自发荧光及大 量荧光颗粒。而周期性不明显的则体内荧光颗粒较少
生活史鉴别要点
班氏丝虫 蚊体内发育时间: 10-14d 传播媒介: 库蚊
马来丝虫 6-6.5d 按蚊
成虫寄居部位: 浅、深淋巴系统
乳糜尿
班氏丝虫致肾脏或泌尿道淋巴管曲张,
淋巴液与尿液混合造成
致病--慢性阻塞病变期(班氏丝虫)
班氏丝虫象皮肿好发于外生殖器 涉及下肢
致病--慢性阻塞病变期(班氏丝虫)
炎症反复发作,致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受阻部位远端淋巴管 曲张或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刺激纤维组织增生 阻塞部位决定象皮肿病灶 循环不良合并细菌感染 因成虫死亡后丝虫随之消失,故患 者血中反不见微丝蚴 成虫死亡时虫体可能被吸收或钙化,
--终宿主:人(班氏丝虫的 唯一 终宿主,马来丝虫有多种保虫宿主) --中间宿主:蚊 --感染阶段: 丝状蚴 --侵入途径:经蚊虫叮咬 --体内移行:小淋巴管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 寄生部位: 马来丝虫多寄生在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除寄生在浅部淋巴系统外,多侵犯深部淋巴系统
成虫、微丝蚴寿命:成虫4~5年,微丝蚴2~3月
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

蚊 蚊
盘尾丝虫
罗阿丝虫 链尾丝虫
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

斑虻 库蠓
常规丝虫
奥氏丝虫
胸、腹腔
腹腔
库蠓
库蠓
成虫形态
外形——体表光滑、细长,如细丝线;雌虫大于雄虫
颜色——乳白 尾部——雌虫尾部钝圆,略向腹面卷曲。雄虫尾端部向腹面卷曲2~3圈 生殖器官——雌虫和雄虫分别为双管型和单管型
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在 外周血液中出现有夜多昼少的现象。班氏与马来微丝蚴外周 血出现的高峰时间分别为10Pm-2Am和8Pm-4Am 迷走神经的兴奋抑制和微血管收缩有关
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内脏毛细血管扩张,微丝蚴易 从肺毛细血管移行到外周毛细血管中。而清醒时,迷走
02
种类:
以人类为终宿主的钩虫
美洲钩虫 (Necator americanus) 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疾病:
钩虫病 桑叶黄、粪土痒
03
形态学
成虫:
十二指肠钩虫较大,美洲钩虫较小 成虫前端膨大形成口囊,具附着器官(钩齿或板齿) 雄虫尾端有一宽形、透明膜状交合伞。交合伞含似肋骨状辐射物(辐肋), 交合刺两根,细长,从交合伞中间伸出
14
致 病-2
感染初期的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泻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