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做好数学课的开场白

怎样做好数学课的开场白

怎样做好数学课的引入
自贡一中郭丘蓉
有个伟人曾说过:“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只要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学起来肯定会很容易。

《课程标准》倡导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实践探究的欲望。

因此导入新课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熟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引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4种类型的来谈谈新课的引入设计。

1.趣味故事引入
传统的数学课既不像语文有着不同人物的塑造和丰富的感情的体现,也不像外语那样开放、活泼,更不想物理,化学那样可以做各种好玩的实验,有的只是一些缺乏趣味的内容,抽象的定义还有就是枯燥的公式。

如果我们把那些枯燥、抽象的东西变得有趣生动具体,那样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于释疑的迫切要求下学习。

学习启于思,思源于疑,悬念与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

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设置疑问,激发其求知欲。

例如在讲立方根时,我们不妨以故事引入:很久很久以前,在古希腊的某个地方发生大旱,地里的庄稼都干死了,人们找不到水喝,于是大家一起到神庙去向神祈求,神说,我之所以不给你们降水,是因为你们给我做的这个正方体的祭坛太小,如果你们做一个比它大一倍的祭坛放在我的面前,我就会给你们降水。

大家觉得这好办,于是很快做好了一个新的祭坛送到神哪里,新祭坛的边长是原来的二倍。

可是神愈发恼怒,他说,你们竟敢愚弄我!这个祭坛的体积根本不是原来的二倍,我要进一步的惩罚你们!故事讲到这,请大家想一想,新祭坛的体积是原来的多少倍?
在此,设置这个悬念,引发出问题,让学生动脑经去猜测,很显然学过的知识已不足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去感受新知识的存在。

要做一个体积是原来两倍的新祭坛,它的边长应是原来的多少倍呢?这里若设原来祭坛边长为a,若新祭坛的边长为xa时,体积为原来的2倍,则有(xa)3=2a3,所以x3=2,那么x又该怎么求呢?此时再类比平方根的概念出示立方根的概念,从而使学生在感兴趣的故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印象深刻。

2.生活情景引入
创设生活情境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生活情境,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且能使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授“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这样导入“你能日出时太阳与地平线的位置作以说明吗?”学生对贴近日常生活的这些现象是熟悉的,又知其所以然,这样自然导入新课,学生就能自主揭晓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可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可使所学知识得到灵活应用。

又如,正数与负数
(屏幕显示)小张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师: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
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
生2:零下15摄氏度
……
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

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再如,在“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线的判定,然后由实际问题引入教学。

即: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如果第一次拐弯的角度为120度,那么第二次拐弯的角度等于多少度?结合图形,学生不难发现两次拐弯的角正是AB,CD 被BC所截的内错角。

通过观察,学生容易理解“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方向相同”这句话,得到A B∥CD这个条件。

但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平行线的性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所有的同学都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一下就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了。

由实际问题引入平行线性质的教学,将新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实际的生活需要相结合,体现了知识从实践中来,学习知识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而在本节课学完平行线的性质后,马上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既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又让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只是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

3. 实践活动引入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发现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同类项”时的导入设计如下。

教师拿出一小袋硬币。

哪位同学能帮我数一下这一共有多少钱?(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
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

5角,1.5元,2元,……
三分钟后。

生1:一共8.3元(还有学生在举手)
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

二分钟后。

生2:一共8.3元
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

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

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

一分二十秒。

生3:8.3元。

师:请问,如果这满满的一罐,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
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

师:为什么?
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

师:很好。

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

这就是——同类项。

……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又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用已准备好的一张三角形纸片,试着用量角器测量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对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成一个平角,从而发现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为180度。

这一发现,无疑是一种成功的快乐,因势利导,再通过运用理论的证明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知识和运用。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上课时学生的听讲效率极大的得到了提高,而且既自然,又生动,使整节课保持活跃气氛。

“动手操作”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的特征,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活动能力和实验素养。

所以,教师在在实施“导入”这个环节时,要以学生为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

教师通过设计的导入,充分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主题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探求欲,帮助学生不断增强数学学习的动机,释放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使之形成主动学习数学的习惯。

4. 幽默的语言艺术引入
例1,如在讲平方根的计算与化简时,可以这样展示:下列各题已有解答的有“病”吗?如果有“病”,请写出“病因”。

没有解答的,请指出易让别人犯错的“陷阱”在哪儿? 例,如果点P (m,1-2m )在第四想限,那么m 的取值范围是( )
A .102m <<
B .102
m -<< C .0m < D .12m > 点拨:∵点P 在第四象限,∴⎩⎨
⎧〈-〉0
210m m 解得m >21。

故选D
又如,在教学直线的概念时,可以这样描述:直线可以想象成黑板边线的无限延长,穿过高山大川,突破大气层,经过星球,直至九霄云外而无穷无尽。

经过这样一番描述,学生便兴趣盎然,对直线这一概念的理解就显得形象,逼真了。

当然,幽默是相对于严肃而言的,两者都要适度。

如果教师能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
就能把本来枯燥乏味、学生难理解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导入是为整个教学服务的,有了好的引入,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让学生“收心”于课堂。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

事实上,各种导入方法并不相互排斥,有时几种方法的融合会使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即是机遇又是挑战。

机遇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课堂导入的空间和平台,挑战是我们一线的数学教师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和智慧去设计和构思更好更利于教学的导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