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笔记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笔记

日本文学考研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考研复习笔记序章日本文学的特征0.1 复习笔记【本章考点】1.日本文学的作用2.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特征和结果3.日语的特征4.日本文学的向心倾向5.日本文学阶层的更迭6.文学家纳入集团倾向的内容和影响7.外来的4种世界观的概况8.日本土著世界观的特征9.外来世界观“日本化”的特点、影响、实例10.日本文学的世界观背景11.总结日本文学的特征12.总结日本文学史发展的特点【内容索引】一、文学的作用二、历史发展的类型三、语言及其文字表现四、社会背景五、世界观背景六、文学特征的相互关系【主要内容】一、文学的作用1日本文学的作用文学和造型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个时代的日本人主要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而不是抽象的思辨哲学中表现他们的思想。

2日本文化的倾向(1)日本文化不是建设抽象的、体系的、理性的语言秩序,而是在具体的、非体系的、感性的人生特殊场面中运用语言。

(2)日本人的感觉世界,与其说表现在抽象的音乐里,不如说主要表现在造型美术,尤其是具体的工艺作品上。

(3)日本文化整体同日常生活的现实密切相联。

3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不同(1)中国人从普遍的原理出发,然后到具体的情况,首先把握全体以图包揽局部。

日本人则执着于具体情况,重视其特殊性,从局部开始以图达到全体。

(2)在日本,文学代替哲学起作用,文学史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代表日本的思想和感受性的历史。

而在中国,文学也成了哲学性的东西。

二、历史发展的类型1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特征(1)无论哪一种文学形式,它不是新旧交替,即在一个时代成为有力的文学表现形式,由下一时代继承时被新的形式所取代,而是在旧的基础上补充新的。

(2)这种发展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出各个时代的文化。

如摄关时代的“物哀”,镰仓时代的“幽玄”,室町时代的“空寂”和“闲寂”,德川时代的“风流”——这样的美的理念,不仅不会随旧时代的衰亡而消失,而且为新时代所继承,同新的理念共存。

2日本文学史发展类型的结果(1)日本文学的统一性(历史的一贯性)。

(2)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三、语言及其文字表现1兼用两国语言及表现法(1)采用中国文字及创造假名①中国语和日本语在语言体系、词汇、文法等方面迥然不同。

但在接触大陆文化时,日本语还没有表现的手段,日本人便采用中国文字作为日本语的文字表现。

②简化作为表音文字的汉字称作真名,9世纪时创造了假名,开始频繁使用。

平安朝前期有关日本语的表现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训读汉诗文日本人除了用汉字表现日本语,还创造出以日本式来读中国语的诗文。

通过读音顺序符号改变语序,通过假名符号附加在日本语固有的助词和词尾变化上来阅读,即训读汉诗、汉文。

习惯于这种汉文翻译法的日本人开始亲自写作汉诗文。

(3)兼用两国语言①概况:从7世纪到19世纪,日本文学至少存在两种语言:日本语的文学和中国语的文学。

②影响:汉语脉络及其语汇对日本语产生影响;受日本语影响的日本人产生日本人独特的汉文。

尤其在日文里产生了深受汉文影响的文体和受汉文影响较多的接近口语的文体。

这两种文体都对发挥众多日本语文学的表现力作出巨大贡献。

明治以后日本社会引进西方概念时,运用由汉字组合的新词汇译出几乎所有的西方语言,汉语对日本的“现代化”曾发挥巨大作用。

但同时由于新词汇的泛滥,损害了日本语的传统趣味,这给文学,尤其是诗作带来既复杂又困难的问题。

2日本语本身的特征除去兼用两国语言及表现法,日本语本身的许多特征与文学作品的性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日本语的文章与具体决定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如极其发达的敬语体系、主语省略现象等。

这种将重点放在当时的语言相通上的语言性质,与不把重点放在语言内容普遍性的日本文化有关系。

这种句子的结构不超越特殊状况的语言习惯与语言价值不超越具体状况的文化倾向也相互呼应。

运用日本语创作的文学家往往将其全副精力倾注在叙述情况的特殊性上。

(2)日本语的语序是把修饰句放在名词之前,把动词(包括否定语)放在最后。

即日本语的句子是从局部开始,再发展到整体。

这种从局部走向整体的语序特征也表现在日本式的对空间和时间的接近法上。

日本语的语序特征反映在日本文学上,几乎所有的散文作品都重视描写局部细节,而很少考虑整体结构。

四、社会背景1日本文学的向心倾向(1)表现日本文学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的向心倾向。

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居住在大城市,读者也同样都是大城市的居民,作品的题材大多是写城市的生活。

地方上虽然有作为口头文学的民谣和传说故事,但收集和记录的工作却是在城市里进行。

(2)与中国的不同中国一个时代的文化并不集中在一个城市里。

大陆的文人周游全国,吟咏各地的风物。

即离心倾向明显。

2日本文学活动中心的变化(1)奈良时代律令制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但首都奈良还不是经济、文化的中心。

(2)平安时代以后,经济发展到足以支撑大城市,随着政治权力的垄断,文化活动高度集中。

17世纪大阪发展成商业中心以前,京都作为文学中心的地位是任何地方城市的文学活动都无法向它挑战的。

(3)18世纪以后,江户文学兴盛起来,当时的文化中心由京都、大阪转移到京都、江户,京都未失去其中心的地位。

(4)明治维新以后形成了以东京为中心的时代。

3日本文学阶层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文学活动中心——大城市中与文学有关的社会阶层也发生变化。

文学阶层: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或鉴赏的阶层。

(1)奈良时代,日本的文学阶层还没有充分固定下来。

《万叶集》的作者不仅有贵族,还包括僧侣、农民、士兵和无名的民众。

(2)平安时代形成了垄断的文学阶层。

《古今和歌集》的歌人绝大多数是9世纪的贵族和僧侣。

作为文学阶层的平安朝贵族有两个特征:①创作出杰作的作者中下层贵族居多。

②女作者居多。

即代表这一时代的诸多抒情诗和物语文学不是产生于贵族权力的中心,而是产生于其周边地区。

(3)镰仓时代,政权中心转移到镰仓,武士阶级取代了平安时代的贵族统治阶级,但他们没有直接成为文学阶层。

上层武士往往只是成为文学艺术的保护者;作者很少是武士出身,即使是武家出身,也是想吸收由贵族和僧侣决定下来的文学模式和情趣。

13世纪到16世纪末,这个封建时代发挥文学创造力的主要还是贵族和僧侣,时代的新兴阶级对传统的贵族文化继续抱有自卑感。

(4)室町时代的“隐士文学”平安时代贵族社会中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被镰仓时代以后的武士社会疏远,其后延续数百年,作家往往隐居草庵或寺院,过着“遁世”的生活。

这样一个以封建制和内乱或武装暴动为特征的时代被称为“隐士文学”时代。

但并不是所有贵族出身或僧侣出身的作家都隐居“遁世”,如镰仓时代出现描写武士社会的《平家物语》。

(5)德川时代,武士阶层开始亲自阅读、书写、创造出其自身的文学,即所谓的儒家的汉诗文。

另一方面,町人中也哺育出新的读者、观众和听众阶层。

其作者的家族背景是:以18世纪中叶为分界线的德川前期,主要是武家;后期不仅有武家,还有町人家、农家。

(6)明治维新以后的文学阶层是城市中产阶级,文学家的出身可分为2个范畴:江户以来的町人、士族;地方的中小地主阶层。

4民众文学民众文学可分为3类:(1)选择优秀的文化,收集和记录从民众中产生的歌谣和传说,并把它融入其作品中。

(2)选择优秀的文化,创作为同一阶层的读者(或观众)所喜爱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民众的生活和价值观密切相联。

(3)民众不断创作,经常享受的作品。

5文学家纳入集团(1)内容日本文学史的一个社会学特征是作家被编入他们所属的集团里,这个集团对外部具有封闭性的倾向。

关于这一点存在2方面的情况:①文学被纳入统治阶级的文化,或纳入政治体制的整体之内。

②镰仓以后的室町时代,文学活动不能顺利地编入统治体制里,文学往往逃避武士的权力。

在武士社会里难以立足的作家形成自己的小集团,即文坛。

(2)影响文学家纳入集团的倾向,是限定日本文学素材的一个因素。

如物语文学描写贵族社会男女的感情生活,绝对没有想越出这个社会之外。

作家被纳入或大或小的社会里,他们不可能批判其社会的价值体系,也不可能通过批判而有所超越。

但在接受的价值的前提下,感觉可以更敏锐,表现手法可以更洗练。

这是日本文学的一个特征。

五、世界观背景1概况日本人世界观的历史性演变,比起外来思想的渗透,更多的是由于固执地保持土著的世界观,反复多次地使外来体系“日本化”所导致,这是其独特的地方。

2外来的4种世界观(1)大乘佛教及其哲学佛教在6世纪中叶引进,从7世纪到16世纪,作为文化的背景,占有重要位置。

(2)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儒学在6世纪中叶与佛教同时引进,儒学的影响到十四五世纪以后才渐渐加强。

17世纪以后,作为体系性的世界观的宋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基督教基督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在16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叶。

(4)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对日本知识界带来了很大影响。

外来的世界观其特点是抽象性的、理论性的、综合性的,具有超越的原理和普遍的价值。

这与日本土著的世界观相对照,对日本文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3日本固有世界观的特征(1)它不是抽象的、理论的,而是倾向于具体的、实际的思考;它不是整个体系,而是注重于个别事物的特殊性。

(2)没有超越性的原理。

神完全是在世界内的存在,神统治的时代完全连续于人统治的时代。

而且神是无数的,互不排斥,因此没有唯一的绝对权威。

任何原理都不超越具体而特殊的情况,也没有超越的原理所定义的普遍价值。

(3)没有超越的原理和普遍的价值并不意味着特定的个人没有绝对的价值。

相反,特定集团的首长,对其集团的成员来说,往往就是绝对的权威,忠诚就是绝对的价值。

对于别的集团的成员来说,这种权威是不起作用的,对其首长的忠诚是没有价值的。

4外来世界观“日本化”(1)“日本化”的特点外来世界观的体系,其“日本化”的方向常常是固定的。

比如舍弃抽象性、理论性,还原于整体性体系的解体及其实际的特殊领域;排除超越性的原理,从而把彼岸的体系作出此岸的重新解释,缓和体系的排他性等。

产生这种方向固定的原因:促使外来世界观“日本化”的力量,贯穿日本历史的所有时代。

这种力量的主体即日本的土著世界观。

(2)“日本化”的影响在日本文化的背景中,出现了外来的世界观、土著的世界观,以及日本化了的外来世界观共存的局面。

(3)“日本化”的实例①佛教平安时代土著信仰同佛教的并存与调和。

江户时代初期佛教完全世俗化,成为现世的文化现象。

②宋学德川时代宋学的历史,就是“非形而上学化”的历史。

儒学者一方面把宋学解体为政治学、经济学,另一方面解体为伦理学,虽然保留了形而上学的用语,但极少关心整个体系。

5日本文学的世界观背景日本文学的世界观背景可分为3类:(1)外来思想,代表着世界观的“流行”,带着各时代的明显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