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居易李商隐诗歌鉴赏

白居易李商隐诗歌鉴赏

“泪”两字,悲痛地哀悼屈原,含蓄地对造成屈原悲剧的 楚国统治者加以谴责,诗人也是借此批判唐朝的统治者。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②。 新滩莫悟游人③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二月二日:蜀地以此日为踏青节。②元亮井,陶 潜:“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作者称“无文通半顷 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意指难以归隐躬耕。亚夫营: 汉代将军周亚夫,曾屯兵于细柳,以军纪严明著称,后人 称为“亚夫营”。③游人:作者自指。
李商隐诗歌鉴赏
楚 宫①
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②,楚厉③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④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⑤ ,更困腥臊⑥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⑦在,彩丝⑧谁惜惧长蛟。
[注]①这首诗是政治失意的诗人由桂州返长安途经长沙 时所作。②漻:通“辽”,水清且深的样子。③楚厉:指 屈原,他投沼罗江而死,无后人、无归处,古称“鬼无所 归则为厉”,亦可称“迷魂”,即冤魂。④女萝山鬼:女 萝,菟丝,一种缘物而生之藤蔓;山鬼,山中之神,或言 以其非正神,故称“鬼”。⑤犹难复:与“岂易招”均指 难以为楚厉招魂,原因是屈子沉江后,身体腐烂了,葬身 鱼腹了。⑥困腥臊:屈原自沉,葬身鱼腹,故日“困腥 臊”。⑦三户:指楚人。⑧彩丝:指五彩丝线扎成的粽子。
白居易诗歌鉴赏
秦中吟·歌舞 秦中①岁云暮② ,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
朱紫③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 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④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 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⑤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秦中:指当时的都城长安。②岁云暮:指 一年将尽的时候。③朱紫:朱衣紫绶的简称,代指 高官。④秋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廷尉:都是主管刑狱官员的别称。 ⑤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 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 的惨状。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 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 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 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 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A. “晚起”是本诗的描写中心,作品自始至终,都是围绕 “晚起”这一中心进行的。
B. 首联紧扣诗题,描写听到“冬冬衙鼓声”后方才起床, 由于迟起睡足而心情很好。
C. 颔联写诗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致力政事,堆放案头 的文卷一丝不苟审核清楚。
D. 颈联写诗人喜欢喝酒,案卷一审完,就坐着小轿外出喝 酒,酒醉后乘着小船兜风。
C.“万里”“三年”,表面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 的漫长,实抒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
D.“风檐夜雨声”是写夜间檐前风吹雨打的声音, 这里是用来形容江边浪潮声的凄切。
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秦中吟·歌舞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 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 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 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
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


一脉相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秦中吟·歌舞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 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 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 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
E. 尾联描写了诗人的一段心迹:听说松江的水最清澈,改 日到那里去洗濯一下冠缨。
晚起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华簪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闲上篮舆秉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明朝更濯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2.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请加以分 析。
①官吏身份。他宿在衙内,早晨能听到“冬冬衙鼓声”。 ②人至迟暮。他头发已白,早上迟起。③明辨曲直。面 对成堆的案卷,他一一审查明辨。④及时行乐。他闲时 坐着篮舆乘兴而出,酒酣时乘着装饰华美的游船顺风而 行。⑤情操高洁。他向往去清澈的松江去洗濯尘缨。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 析。 。
第三四句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诗人借助对 “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 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冷寂、凄清的 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 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 “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 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 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震撼人心。
晚起 白居易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华簪①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闲上篮舆②秉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明朝更濯③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阴雨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句说遥望京城却被云遮住了眼睛,暗含了渴望自己被 朝廷赏识、重用而不得的苦闷;下句说思乡时,觉得雨 点仿佛在一滴滴地滴到心里,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 及归乡不得的忧伤。
楚宫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2、全诗抒发了作 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 分析。
①对屈原的哀悼及同情。前两联以景写情,首联清深如泪 的湘波、颔联阴森凄楚的江岸景象,都蕴含着对屈原的哀 悼和对其遭遇的同情。②对楚人怀念屈原深感慰藉。尾联 写楚人不忘纪念屈原,流露出诗人对屈原身后能得到尊崇 纪念的欣慰。③对屈原的怀念和对自己的怜伤之情。诗人 怀念屈原,以屈原自比,借写屈原的不幸遭遇抒发了怀才 不遇的感慨。④对唐朝统治者昏庸的批判。首联中“恨”
楚宫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枫树夜猿愁自断, 女萝山鬼语相邀。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1、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D )
A.颔联写到湘江岸上的景物,用枫树、猿啼、女萝、山鬼等意象 营造了夜晚湘江两岸阴森衰败的意境,使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B.颈联写人死后埋在地下,其尸会腐败,魂魄难以招回,何况是 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之中,通过比较来感叹屈原的迷魂不 易招回。 C.尾联写只要楚人不灭绝,就会去祭祀屈原,即使用彩丝和棕叶 包扎的食物被蛟龙吞食也在所不惜,情调一变,由前文的压抑悲伤 转变为激越高昂。 D.本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它并未从屈原政治上的不幸遭 遇着笔,而是紧紧围绕屈原的“迷魂”来写,并融进了对唐朝统治 者直接无情的鞭挞。 E.全诗以景写情,以感叹为议论,使全诗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抒情 气氛;内容上反复咏叹使此诗“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
【注】①华簪:华贵的冠簪。簪,古人用来绾定发 鬈或冠的长针。②篮舆: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类似后世的轿子。③濯:洗。
晚起
卧听冬冬衙鼓声,起迟睡足长心情。
华簪脱后头虽白,堆案抛来眼校明。
闲上篮舆秉兴出,醉回花舫信风行。
明朝更濯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D )
2、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 写乐情,倍增其哀乐。”本诗则是以乐境反衬愁思 ,结 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在首联联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 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是以乐境写哀思,反 而使愁情更浓。(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 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
阴雨① 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8 1 9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诏授 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本诗创作于赴任途中。②北窗 琴:晋陶渊明曾置无弦琴—张,又喜卧北窗下。
阴雨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②端居:闲 居③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 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 也传神地表现出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夫妻双 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 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描写此时此地景象:清晨,山岚雾霭十分浓重;江 山辽阔,此地却非常偏僻遥远。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峡屮滩急声响、秋意扑面, 雾气弥漫、多阴少晴的特点。 C.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在描写沿途所见美丽而险峻的景 色中蕴含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D.尾联运用典故,流露出诗人欲效法陶渊明归隐田园而享 受幽独而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