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一.导言
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高新科技产品成为了消费热点,手机作为一种方便快捷通讯工具已经逐步走进了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也随之遍布了大学校园的角角落落,走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同学们一边走路一边拿着款式不同的手机打电话或者发信息,手机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是不足为奇的。
大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消费理念。
因此,了解他们对手机的各种不同偏好以及他们的消费倾向和各种需求是很有必要的。
二、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在校学生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
具体做法是:调查小组在校园和班级内随机抽取了120名在校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样本。
2.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
问卷由16个问题构成,主要询问了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
被调查学生的抽取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由北京社会职业管理学院人文科学系六位人员构成的调查小组事实和完成的。
实际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80%。
实际调查样本的构成为,男生64人,占总人数的53.3%;女生56人占总人数的46.7%。
3.资料整理与分析
调查人员先编制问卷编码表,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核实后进行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由笔者利用Excle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的120名学生中三星、苹果的使用者最多,分别为22、23个;小米手机异军突起,有12名使用者,在大学生所使用的手机品牌中排第三,第四为摩托罗拉:oppo、华为、步步高、联想、中兴等国产品牌为例其后;而曾经的巨头诺基亚的使用者已经寥寥无几,只有4人使用。
其中国产手机占49%,非国产占51%
在使用的系统方面,安卓系统占据大半壁江山,占到72%,得益于谷歌对全球免费开放其安卓系统,现在手机厂商大都采用安卓系统。
Ios系统占到19%,而曾经遍布天下的塞班系统随着诺基亚手机的衰败而一振不起,占有率仅为3%。
微软公司推出的微软手机系统宣传的很不错,但似乎手机厂商根本不买微软的帐,占有率仅为4%。
随着智能系统在手机中运用的愈来愈广泛,良好的操控体验是不能少的,大学生使用直板类型的手机占据手机类型的85%,翻盖滑盖等类型已寥寥无几。
手机的屏幕也越来越大,4英寸以上的手机已占据一大半。
大学生购买手机的场所依然是传统的去商场和专卖店为主,而网购的占到22%,可见电子商务发展的迅猛。
大学生手机的价格分布比较合理一千元以下的占18%,一千元到两千元的占35%,两千元到三千元的手机占17%,三千元以上的占30%
大学生购买手机首先考虑的因素中,功能和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分别占总量的32%、28%;价格因素,外形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分别占18%、15%、7%。
大学生使用手机最常用的功能调查中,打电话是占的最多,为38%;其次是上网,为28%,发短信,打游戏及其他分别占14%、12%、8%。
在大学生认为手机对生活重要程度的调查中,有34%的人认为非常重要,30%的人认为比较重要,21%的人认为一般;认为比较不重要和一点不重要的仅占8%和7%。
可见大学生的生活中手机是多么重要。
大学生更换手机的频率的调查中,半年以内就换手机的占10%,半年到一年的占38%,一年到两年的占30%,两年以上的占22%;更换手机的原因的调查中功能性原因占的最多,占33%,新产品的吸引占24%,质量原因占19%,追求前卫占16%,其他原因占8%。
在大学生对手机售后服务满意程度的调查中,有68%的认为满意,有32%的认为不满意,总体来看大学生对手机售后服务还算可以,但手机厂商仍需要改进售后服务质量。
在大学生对现持有手机的满意程度的调查中,满意的占72%,不满意的占28%。
大学生对手机改进建议的调查中,价格占的最高,占28%;功能占24%,外观占23%;质量占18%;其他占7%。
四、小结
本研究通过对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从频率、方式、内容等方面描述了目前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现状和特点,并分析了其原因。
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结果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选购和使用手机时,功能和品牌占主导地位,国产机与国产机平分秋色。
2、直板手机几乎完全占据大学生手机市场,而且屏幕趋向大屏化;手机系统方面安卓系统占据大面积市场。
3、比较多的大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的生活很重要;打电话,发短息已不再是大学生最常用的功能了,大学生使用手机趋于多功能化。
4、大学生购买手机的主要场所仍是传统的商场和专卖店,但网购的崛起,将会冲击到传统的购买手机方式。
手机厂商及经销商也应注意到这一点。
5、大学生更换手机的频率大概为两年左右,功能性原因是导致大学生换手机的主要原因。
6、大部分人对现在持有的手机比较满意,对手机售后服务也比较满意,对手机价格、功能、外观等改进意见比较多。
五、附录: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问卷编码表
问卷录入表
问卷统计表
编制人员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