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6秋北航《中国教育史》在线作业三
16秋北航《中国教育史》在线作业三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正确答案:
8.在汉代识字教育所采用的字书中,流行最广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它的编者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正确答案:
9.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
A.礼
B.序
C.书
D.射
正确答案:
10.()于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奠定了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3. "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4.中国最早创办的的新式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5.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6. 1922年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是一部主要参考日本的学制。
正确答案:
6.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的教育场所( ),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A.“成均”
B.“庠”
C.国学
D.乡学
正确答案:
7.以下属于朱子读书法的是( )。
A.循序渐进
B.熟读精思
C.虚心涵泳
D.切已体察
正确答案:
8.以下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A.“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B.“有教无类”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张之洞
正确答案:
5.汉章帝建初四年召开经学会议,讨论结果经班固编成()。
A.《论衡》
B.《颜氏家训》
C.《白虎通义》
D.《对贤良策》
正确答案:
6.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
A.国子学
B.宫邸学
C.四门学
D.鸿都门学
正确答案:
7.“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万木草堂
B.湖南时务学堂
C.北洋西学堂
D.南洋公学
正确答案:
3.“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A.子夏
B.子贡
C.子路
D.子游
正确答案:
4. ( )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并在其《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北航《中国教育史》在线作业三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洋务派开设了以培养制造和驾驶等技术人才为主的学堂,代表性的是()。
A.京师同文馆
B.天津水师学堂
C.福建船政学堂
D.天津武备学堂
正确答案:
2.湖南时务学堂是1897年在长沙创办的维新学校,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对推动维新运动在湖南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7.“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是维新运动时期提出的。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8.“书院”这种教育组织萌芽于宋朝末年。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9.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10.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乡学,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国学。
正确答案:
3.以下属于孟子提出的“五伦”教育内容的是()。
A.父子有亲
B.君臣有义
C.夫妇有别
D.长幼有序
正确答案:
4.朱熹编定的《四书》包括()。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正确答案:
5.以下属于蔡元培主张的五育的是()。
A.军国民教育
B.实利主义教育
C.公民道德教育
D.世界观教育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
C.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元代。
D.国子监”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又是最高学府。
正确答案:
北航《中国教育史》在线作业三
三、判断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文教政策破坏了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A.错误
B.正确
Hale Waihona Puke 正确答案:2.晋武帝下令立国子学,以后发展成为与太学相区别、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开中央官学教育分别士庶的先例。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蔡元培
正确答案:
北航《中国教育史》在线作业三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以下属于北宋发起的兴学运动的是()。
A.“文翁兴学”
B.“庆历兴学”
C.“熙宁兴学”
D.“崇宁兴学”
正确答案:
2.朱熹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这几个阶段。
A.幼儿园
B.中学
C.大学
D.小学
C.“学而优则仕”
D.“因材施教”
正确答案:
9.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以下几类?()
A.遣唐使
B.留学生
C.学问僧
D.尼姑
正确答案:
10.以下对宋辽金元时期教育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元代京都国子学中的回回国子学,实际上是一所外语学校。
B.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