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论文
浅谈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全文如下:
【内容提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时代为文学
艺术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的审美思维、
文学创作、语言形象、文学批评等一系列文学课题在新的社会语境
中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本组笔谈从不同侧面为数字化时代文学艺术
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能引起读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
讨论。
【摘要题】数字化时代与文学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文学/审美思维/仿真
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
数字化一方面使世界图像化了,另一方面,又使文学艺术这面时代的镜子,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审美特征。
1.各种艺术的交融性和审美的共通感。
这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艺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
2.作家和读者互为主体,相互之间具有一种互动性。
作家是创造的主体,读者既是接受的主体,又是参予创造的主体,他可以直接参加到文本的创造过程之中。
读者与作家之间形成一种
全新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关系。
多媒体互联网打破了
传统的独语局面,它给世界带来了一个真正称得起是复调的、多声
部的丰富多彩、万紫千红的局面。
互动性是数字化时代在网上创作、批评、交流、对话的根本特性。
正如保罗·莱文森所说,“网上的
文本使我们有能力进行迅疾的互动。
”[4](p166)互动既有同一时间
的互动交流,又有不同时间、地点的互动。
“非同步的互动在网上
的节奏是几分钟、几小时、几天,而不是几天几个月”,这种非同
步性的互动,可以在网络上强化混合媒介的冲击力[4](p167)。
3.文学镜像呈现出多维性与立体化的特点。
4.超越时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5.数码图像的复制性与仿真性。
数字图像高速、清晰、直接、仿真是前所未有的。
它的复制功能与印刷术、照相术相比,也进入了一个全息、多维、具有创造性的
新阶段。
在发达国家正在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我们看到,它不仅
能复制、储存古今中外海量的文化珍品,而且可以制成光盘、VCD、
轻便地携带,长久地保存。
在复制过程中,适应受众的需要,还可
以配上音、光、色、电、图画、语言,生动地表达出艺术作品的高
远深邃的意境。
如经数码图像复制显示出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田园》
的交响乐章等世界文学艺术珍品,比我们仅仅从诗集、散文集和听
音乐会得到的审美感觉,丰富得多。
数码图像的复制者的具有创新
性的制作,自然会在情感上引起受众对作品的共鸣。
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是丰富多样而又迷人的。
但是我们又不能忘记,数字化本身是一柄双刃剑。
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它给世界带来
的福音的一面,而忽视它的负面效应,那就会陷入一种新的陷阱。
为此,《技术帝国》一书的作者特意发出了一个警告,他说:“我
们所面临的21世纪将越来越受制于世界的数字化。
”[7](p103)就
文学艺术的发展来讲,有几个问题应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
1.复制性、标准化与独创性的矛盾。
文学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独创性。
艺术最忌雷同化、标准化、模式化、理性化。
爱德华·杨格在《试论独创性作品》中
指出:“独创性作品是最最美丽的花朵。
模仿之作成长迅速而花色
暗淡。
……有些作品比别的更有独创性;而且,我认为,它们越有独
创性越好。
独创性作家是、而且应当是人们极大的宠儿,因为他们
是极大的恩人,他们开拓了文学的疆土,为它的领域添上一个新省区。
”[8](p82)杨格认为,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永远无
法超越蓝本,因为原作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它们个个“都是独
特无二的:没有两张面孔、两个头脑是一模一样的,一切都带有自
然的区分的鲜明标记。
”模仿的、机械工艺复制的作品泛滥的结果,使文学界不再是独立特行之士的结合,而是一大杂烩,乱七八糟一
大群,出了一百部书,骨子里只不过是一部书[8](p95-96)。
复制性
和标准化是通过数码图像制作的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瓦尔特·本
雅明指出:“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
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
”[9](p84)他
还说,“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Echtheit)。
……完
全的原真性是技术——当然不仅仅是技术——复制所达不到的。
”
在数字化虚拟世界中显示出的一幅幅法国卢浮宫保存的艺术珍品,
的确非常逼真,然而人们总是还想去卢浮宫亲自欣赏一下大师的原作。
因为再好的复制品,也无法表现原作的神韵(本雅明称之为“光韵”),无法表达出原作的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具有独一无二
的深邃的意蕴。
数字化的世界是一个技术世界。
“技术世界是能相
容的标准化的世界,如果没有标准,那么既不能发射也不能传
送。
”[9](p85)对于网络世界来说,技术的标准化是必需的,对于
文艺创作来讲,标准化则是与艺术家追求的独创性相左的。
2.数字世界的全球化与艺术的民族性、本土化的矛盾。
数字化世界,打破了地方的和民族的局限,使整个世界都进入了因特网之中。
从而,“将地球变成了一个互连或者内连的整体,并
不断提高其相互依存性的必要过程。
”[10](p207)在这个过程中,
一方面使民族文学走向了世界文学,同时,又不可否认出现了一个
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化的矛盾问题。
数字化的进程,运用的是一
种二进制的0-1的世界性的语言。
仅从使用的工具来说,数字世界
的全球化与民族性、本土化就产生了矛盾。
关于这一点,《技术帝国》的作者已经感触到了,他说:“技术标准的复杂化和提高必然
意味着:更好,更多!这是技术与文化的第一个矛盾,第二个矛盾是
文化总是保卫本土的:它总与界限、区域、归属相关联。
只有带地
方色彩的文化,与地域相关的特性,用自然语言创作的文学作品,
根据定义,任何自然语言都不是宇宙的也不是世界的。
某些技术语
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比如二进制语言,0和1的语言。
不过自然语
言不是由什么人发明的,因此不是技术语言。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
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
技术相反,
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来说,没有必要一定是可译的:它应该
保留某种只能被翻译但并不等同于翻译的东西,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让我们感到难过和痛苦。
”[10](p206-207)在数字化世界上,各民族文学的自然语言所保留的诗意的无穷
的韵味显然是世界性的技术语言中难以表达的。
3.技术理性与审美情感教育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3](波)沃·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王逢振编译.网络幽灵[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9.
[8](英)爱德华·杨格.试论独创性作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9](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10](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1](美)马尔库塞.单面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12](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