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剧运作流程

电视剧运作流程

电视剧运作流程 (写的很棒,转自网络,分享给更多人)

我不是科班出身,今天跟大家谈的都是我这些年的心得体会。有谈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今天的题目是“电视剧运作流程”,流程就是从A到B到C,就电视剧运作而言就是,从剧本创作到前后期制作到发行播出。

这个流程中,会涉及到影视公司、电视台、广电局这些影视机构。也会涉及到制片人、作家、编剧、导演、制片主任、电视台采购主管等等各方面跟电视剧运作有关的人员,前前后后应该有几百人之多。

时间上,一个电视剧项目,从题材策划开始,到最后电视剧播出,短则二三年,长则五六年七八年都有。《白鹿原》电视剧版目前正在做剧本,如果顺利,2014年应该能播出。那么从2000年开始运作到2014年播出,整整运作了14年。

资金上,99年,我们当时拍摄《121枪杀大案》才花了200万,一集的成本10万。但今天一集的起步投资都要100万,一部大制作的戏需要五六千万甚至更多。

不管从人员数量还是时间长度,还是资金规模上,一部电视剧的运作都可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即使是这样,也并不意味着最后的成功。2011年全年电视剧产量15000集,但最终得以播出的只有6000多集,死亡率6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电视剧在经过一个艰辛的运作流程之后,却没有活下来,所有的辛苦付之东流。

死亡率60%!可以作为电视剧运作的一句警示,贴在制片人的办公室里。或者存成手机屏保,时刻提醒自己。

这句话,也作为我们今天讲述电视剧运作流程的头顶之剑。时刻提醒我们什么会导致死亡,什么会让我们的电视剧活下来。

下面我分别介绍一下电视剧运作流程中的三个阶段。

首先谈剧本创作阶段,剧本创作阶段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寻找,选择、确立故事创意和题材。 这一步,我讲三个获得题材的途径和两个致命的原则 三个途径是: 1、寻找能够改编影视剧的小说,包括网络小说。 影视来源于文学,最初的影视剧都是从小说改编而来的。当时就没有策划题材这一说。好的小说是做一个好电视剧的基础。前几天张艺谋导演讲,“没有好的文学基础,没有层出不穷的优秀文学作品,电影想繁荣,门儿都没有。”我想电视剧也是如此。

这些年看过很多小说,也买了一些小说,也错过了一些小说。我回顾了一下自己过去曾经参与过的电视剧,发现有30%的电视剧来自于小说改编。并且发现通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成功几率比较高,好的精品剧也往往出在这里面。这几年播的比较火的电视剧,像《潜伏》、《借枪》、《暗算》、《亮剑》、《血色浪漫》、《蜗居》、都是小说改编的。

虽然现在小说越来越难买了,但是小说依然是我寻找电视剧题材的第一途径。09年,我买了一个河南作家的中篇小说,期刊上市的当天我看完决定买。第二天谈,第三天签协议打款,第五天合同收到。结果第六天作家就来电话说,顾长卫导演要买,再后来说四川电视台要买,更后来一个熟识的制片人在河南作协主席家中给我打电话要求转让或者合作,说他已经给冯小刚导演看了。这都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发生的。可见作为影视源头的小说,已经拼抢的很厉害了。最近莫言老师获奖,影视改编权很多人在抢。

2、第二个途径是自主策划 能买的小说毕竟是少数,因此更多的时候需要影视公司进行自主策划。目前自主策划,命题作文的电视剧项目越来越多,很多编剧都不再原创剧本,都是按照影视公司的策划进行创作。

相对来说,策划的题材不如小说改编的成功几率大。自主策划的项目一般淘汰率高,通常是策划了好几个,最终却剩下一个或者一个都不剩。剧本创作过程中也是充满波折,因为策划人员和编剧很难达成故事方向上的一致。创作周期也因此变的很长。

我们编剧通常遇到的麻烦和夭折的项目,往往都是策划的项目,而不是对一个小说进行改编。但是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编剧凭借娴熟的技巧完成了这个没有导航的任务。

自主策划一般都是由影视公司的制片人和策划根据电视剧市场的需求或者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一个人物,某一个新闻报道,或者当下老百姓的心声,生活状态的反应来策划选题。通常会策划出几个选题,最后由制片人来挑选合适的题材跟编剧对接。 3、编剧原创 在前几年,跟多剧本都是编剧原创的,也没有经历大纲、分集这些步骤,往往是一拿出来,就是一个不错的剧本,即使有问题,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开机拍了。但是现在,特别是最近这三四年,几乎很难没有遇到过成熟的,现成的原创剧本。这跟电视剧目前的运作有很大的关系,影视公司为了降低风险,提前跟电视台进行项目的测试。大纲完成后,就会发给一些电视台,来进行市场的预判。如果被认可,接着作剧本。如果不认可,要么修改,要么就会放弃。

不过目前还有极少数有实力的编剧,自己策划,自己创作,并且常常出精品。

在电视剧的题材选择上,我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也被我视为致命原则: 1、所选的题材要能通过广电局的立项和审查。不要被毙了。 2、所选的题材要能卖给电视台,不要赔钱了。 不要被毙了,相对简单,就是熟悉广电总局的禁忌限制,在选择题材时,跳过这些雷区。 不要赔钱的题材就比较难,通常也不好判断。但是这一条原则,会使我从市场的角度去审视一个题材,而不是主观的判断。

这两点是对制片人最大的考验!制片人在寻找创题材时,要像一个360度扫描的雷达,张开全身的毛孔去搜索,去捕捉那些好的题材。同时也要避开危险。题材和故事创意是一个电视剧的基因,题材选好了,选巧了,这个剧成活的几率就大大增加,反之就可能失败。很多剧的失败都是在一开始,题材和故事创意就没选好,以后再怎么努力,都很勉强而最终导致失败。

第二步:选择编剧 买好了小说;或者选好了题材,确立了故事创意。接下来最紧要的是,找一位好编剧。常听人说: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而我则要说,编剧决定电视剧的生死。也决定电视剧的是否盈利。在电视剧圈里,很多人通过看剧本就知道,这个电视剧是死是活,是赔是赚,甚至赚多少都能看得出来。

那么怎么选择一位好的编剧呢? 前不久在清华听麦基的课,认识一位制片人。我问到她这个问题? 她的回答说:通过编剧的作品。对此,我很赞同,我们这行都是凭作品说话。 在这个认同之下,我把我们过去选择编剧的一些途径、方法和条件告诉大家,以便还不熟悉的编剧朋友对影视公司选择编剧的方式有一个了解和认识。这不只是我们选择编剧的方式,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我们寻找编剧的途径通常是: 先从合作过的编剧里找;如果没找到,然后托熟人(导演、电视台、同行等等)推荐;如果还没找到,会发布信息或者直接联系认为合适的但没合作过的编剧。

选择的条件一般是: 有作品播出、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有职业化的写作技能,有生活阅历

落实的几个问题: 编剧擅长写什么题材?编剧不是擅长所有题材,这点一定要清楚。 是否有档期,有足够的创作时间?电视剧的量很大,必须要有足够的创作时间保障。 酬金价格高低?

选择是双方面的,编剧也在选公司和选项目: 这个项目是不是他所擅长的,他想写的?这个公司是否诚信,是否好合作? 他自己是否有档期?酬金是否合适?

经过双方的慎重选择后,就可以签订协议了。 第三步、开始剧本创作。 剧本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大纲阶段 分集阶段 剧本阶段

依次按剧本流程,完成大纲、分集、剧本工作。 剧本创作有严格要求: 必须按照剧本创作规律来进行创作,除非你具有很强的能力(听王力扶老师讲,赵冬苓老师就不太写分集,直接从大纲到剧本)。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就是大纲阶段没有认真完成,就开始写分集,写剧本。结果30集,几十万字写完后,却发现大的故事有问题。这个时候编剧和公司都很痛苦,修改往往意味着从头再来或者修改的动作很大。

对于剧本的修改确认工作,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一下: 1、对剧本提意见,一定不要轻易草率。不要出现龙摆尾的情况,就是一开始认可了,觉得不错,后来又觉的不好,然后修改,结果修改后,发现还是最初的好。

2、提意见,要提具有建议性的意见,可能更好的方案。而不只是跳出一堆问题,让编剧去修改。

3、意见提出后,先不要急着动手改。放一放,编剧和制片人都好好思考一下,修改意见是否正确,另外也探讨一下,修改方案是否可行。在考虑成熟后,再开始动手修改。

大纲完成后,公司通常会征询一下电视台的意见。 大纲定稿后,完成分集。分集完成后,完成剧本。 剧本初稿完成后,可组织一次电视台、导演参与的剧本研讨会。 根据研讨会的意见进行剧本的修改和最后的定稿。

剧本阶段是一个作品的创意阶段,也是最艰苦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编剧和制片人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保障剧本的质量。

剧本定稿后就可以开始第二阶段的工作了。在这个阶段就可以申请题材立项

第二阶段:制作阶段。 整个制作阶段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酝酿阶段——剧本定稿、落实资金、选择合作方、确定导演人选、办理开拍许可证、酝酿开机的时间。

向电视台做发行预测和合作的洽谈工作并由此确定制作盘子的大小 这个时候,电视台意见的反馈特别重要,是否看好,是否愿意投资?将来发行时,愿意出多少钱购买?希望演员用谁?这个时候,电视台的意见已经比较具体和明确化了。依据电视台的意见,就可以基本确定出投资盘子的大小。如果一线卫视不感兴趣,二线卫视表示要,那么就意味着,制作成本要控制在100万左右,而不是做到150万。

确定完盘子的大小,开始落实资金。并同时开始确定导演,演员副导演和制片主任。以最快的速度把需要的演员情况了解清楚,档期、价格。

剧本定稿: 对剧本进行拍摄前的最后调整。主要是合并人物和合并场景,另外删减不必要的过场戏和信息重复的戏。另外让导演介入,对于大场面进行必要性评估,是否值得拍,有没有戏?有没有另外的方案?

资金: 自有资金是最好的,我当时在西安的公司,在06年之前,从来没有用过外面的资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