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课外交关系的突破嘉兴一中余文伟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基本史实;通过对20世纪60、70年代国内外背景知识的查阅分析,理解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以及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件的重大意义;通过查阅相关历史著作,进一步提高查阅史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课前要求学生查阅教师提供的相关历史著作(也可以是自己认为有用的资料),并进行摘录和讨论;按自愿的原则,把一部分学生分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美国总统智囊团”两小组(每小组6—8人,并分别确定一个“会议主持人”和一个“新闻发言人”),然后进行课前合作学习。
(2)课内第一环节采用两幕情境教学。
第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毛泽东主席的提议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必要性(各“政治局委员”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同时鼓励有不同意见者),并形成文件(包括理由和决议)向其他同学宣读;第二幕:美国总统智囊团会议,讨论尼克松总统的建议“接受中国邀请,批准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必要性(各“智囊”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同时鼓励有不同意见者),并形成文件(包括理由和决议)向其他同学宣读。
然后教师介绍当时中国和美国政府的实际决定:“发出邀请”与“接受邀请”。
教师介绍“小球推动大球”产生的连锁反应: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和中美正式建交。
第二环节采用问题链讨论: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是什么事件?(中美关系走向缓和)②中美关系的缓和对中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此处联系教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内容)③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够走向缓和?(对情境教学中会议决议的理由进行概括提炼,并引出影响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和国家的实力。
)第三环节为联系现实思考讨论:假如你是目前中国(日本)的主要领导人,你将采取怎样的对日(华)政策?为什么?第四环节:教师利用知识结构进行小结,并通过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环节:教师布置课外作业。
(3)课后请有兴趣的同学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主题是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对外政策或外交关系的研究,并且把其中较好的小论文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和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对影响国际关系因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加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信念。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从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看,由于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对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外交事件有过介绍,并且在课后设有“中美关系改善”的专题研究,因此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几件大事(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等)相对熟悉。
但如果要对这些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做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研讨。
从历史学习角度看,高一新生一方面仍然对比较熟悉的、容易理解的知识表现出兴趣,另一方面也开始尝试解决一些需要深刻思考的能力问题,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知识角度看,由于缺少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和美国、苏联国内外状况的背景知识,因而大多数学生难以深刻理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的意义,也难以全面理解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解冻的原因;从能力角度看,高一年级的大多数学生相对缺乏迅速、有效地查阅所需史料,并对相关史料进行解读的能力。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采取的学习策略包括:材料研习、体验学习和合作学习等。
第三部分: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要求为:“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于本课的学习要求为:“简述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其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同时说明:“本课的关键词是‘突破’,学习时要抓住这一关键词,掌握学习要求。
”由此可见,无论是《标准》还是《指导意见》都是围绕“突破”来展开三个维度的要求,即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表现)、“为什么能取得这些重大突破?”(原因)和“取得这些重大突破产生了什么影响?”(意义)。
2.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包括三部分:“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和“中日关系正常化”。
外交关系的变化发展是历史必修1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课内容则在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发展三阶段中处于中间即第二阶段(“新中国初期”为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为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为第三阶段),所以本课内容在本专题三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初中教材中与本课相关的内容主要反映在《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的“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专题的第三课“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一节内容中。
初中教材的这部分相关内容简单罗列了新中国成立后外交领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建国初三条外交原则的提出、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政策的重大发展等。
这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条件。
同时,在初中教材这一部分内容课后的“专题研究”中,设置了“只有国家利益不变——小球推动大球”的研讨,比较详细地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的“乒乓外交”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并设置了关于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和影响的讨论,这也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条件。
但从总体看,初中教材侧重于使学生得到感性的认识,而高中教材不仅讲述更为详细(包括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同时要求学生能对这些重大外交事件做进一步的归纳和分析,如对这些事件所反映出来的阶段特征以及产生这种阶段特征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等。
第四部分:重点和难点1.本课重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的主要表现及意义。
2.本课难点: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和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第五部分:课堂教学设计思路1.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论依据:学习动机与兴趣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
3.设计特色: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和问题研讨(问题链、现实问题)。
第六部分:教学策略与手段1.本课教学主要情境教学与问题讨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2.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教材并查阅相关史料;按自愿原则进行分组并适当分工。
(2)教师的教学准备:提供学生相关的参考资料书单;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制作相关的Powerpoint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教室前排靠近投影幕布处用课桌搭成一个小的圆形会议桌(可坐6~8人),其余座位不变。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Powerpoint课件;能够使用Powerpoint课件的课堂教学平台。
第七部分:新课(导入)投影幕布:“第31届世乒赛图片”和一段发生在比赛期间的文字介绍:科恩(美国运动员)向结束了比赛的庄则栋(中国运动员)打招呼,把他带到记者接见室,握着他的手说:“真多谢你了!”作为回礼,他拿出一件睡衣,旁边陪同的一个中国代表团官员,拉了拉庄的袖子,但是,庄则栋却没有理会,微笑地接受了他的礼物说:“美中虽然没有外交关系,但我很愿意加深个人之间的友好。
”和庄则栋分手以后,科恩说:“中国人是好人,我也想到中国去看看,但是人家没有邀请,大概去不了吧!”——共同社消息教师简单介绍第31届世乒赛并提问:当科恩的最后一句话传到中国后,当时的中国领导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新课)教师介绍:当共同社的消息传到中国后,毛泽东马上提议: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利用孔东梅的回忆原文,在投影幕布上打出有关当时毛泽东态度的文字材料)历史情景剧(第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必要性。
(投影字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主持者介绍会议主题,各“政治局委员”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然后经过简单交流形成一致决议,最后由新闻发言人向其他在座的同学宣读。
教师继续介绍:面对中国政府的邀请,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建议批准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利用尼克松的回忆原文,在投影幕布上打出有关当时尼克松反应的文字材料)历史情景剧(第二幕):“美国总统智囊团”开会讨论:批准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必要性(投影字幕:“美国总统智囊团会议”)会议主持者介绍会议主题,各“智囊团成员”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然后经过简单交流形成一致决议,最后由新闻发言人向其他同学宣读。
教师用两段材料介绍当时中国和美国政府的实际决定:“发出邀请”和“接受邀请”。
然后教师介绍“小球推动大球”产生的连锁反应: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和中美正式建交。
(教师引用图片和文字材料分别介绍《中美联合公报》和《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并简要分析其异同。
)教师利用投影展开问题链讨论: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是什么事件?(中美关系走向缓和)②中美关系的缓和对中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外交环境大大改善,有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直接促进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③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够走向缓和?(从中国方面看,主要是中苏关系的恶化和中国自身实力的提升;从美国方面看,主要是在美苏争霸中面临更大的压力和长期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说明:本课教学以“中美关系解冻”一目内容为核心展开,“重返联合国”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两目内容作为非核心只在“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一问中具体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时注意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能重返联合国其它方面原因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
)教师对问题链的第三问提炼升华,指出影响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有两个:一是国家的利益,二是国家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