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管理会计学
例6-17
例6-17
经济批量图
6.2
定价决策
成本因素 需求因素 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因素 政策法规因素 竞争因素 科学技术因素 相关工业产品的销售量
影响价格 的基本因素
追求最大利润 一定的投资利润率 保持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稳定价格 应付和防止竞争
企业价格制定 的目标
成本加成定价法 损益平衡定价法 边际成本定价法 非标准产品的定价 特别订货定价
应否接受特定订货的选择
例:某企业本年计划生产甲1000件,单价80元,成本计划如下:
例3
例6-3
某企业原来生产甲、 乙两种产品,现有丙、丁 两种新产品可以投入生产, 但剩余生产能力有限,只 能将其中一种新产品投入 生产。企业的固定成本为 1 800元,并不因为新产品 投产而增加。各种产品的 资料如表6-6。
例6-3
例6-3
例6-3
例6-3
例6-3
例6-4
例4
如果新产品投产将发生不 同的专属固定成本的话,在决 策时就应以各种产品的剩余边 际贡献额作为判断方案优劣的 标准。剩余边际贡献额等于边 际贡献额减专属固定成本。剩 余边际贡献额越大,该产品就 越可取。
例6-14
例6-11
最优生产批量 的决策
最优的生产批量 应该是生产准备成本 与储存成本总和最低 时的生产批量。
例
生产准备成本是指每批产品生产开始前 因进行准备工作而发生的成本,如调整 机器、准备工卡模具、布置生产线、清 理现场、领取原材料等而发生的工资费 用、材料费用等。
在正常情况下,每次变更产品生产所 发生的生产准备成本基本上是相等的, 因此,年准备成本总额与生产批次成 正比,与生产批量成反比。生产批次 越多,年准备成本就越高;反之,就 越低。
A Q p 1000 10
B 1200 15
C 2000 11
v
F
2.5
1.5 2250 500
3
1 3000 1500
8
1.2 6500 1800
A
B
C
合计
R
制造费用 销售费用 P
10000
4750 2000 3250
18000
6600 2700 8700
22000
22500 4200 -4700
生产决策
品种决策旨在解决生产什么产 品的问题,例如,生产何种新产品、 亏损产品是否停产、零部件是自制 还是外购、半成品(或联产品)是否 需要进一步加工等。
在品种决策中,经常以成本作为判
断方案优劣的标准,有时也以边际贡献 额作为判断标准。
生产何种新产品
如果企业有剩余的 生产能力可供使用,或 者利用过时老产品腾出 来的生产能力的话,在 有几种新产品可供选择 而每种新产品都不需要 增加专属固定成本时, 应选择提供边际贡献总 额最多的方案。
例6-9
假定产量为100件,则 y1 =8.4×100=840(元) y2 =1 200+6×100=1 800(元) 可见,在500件以内时外购有利, 500件以上则自制有利。
例6-9
为了促进产品销售,供应商常常采 用一些促销方法,如折扣或折让。在这 种情况下,外购方案就应考虑购买价格 的变动,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50000
33850 8900 7250
决定是否停产C?
亏损产品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 综合考虑过程,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亏损产品能够提供边际贡献 额,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除特殊情况外 (如存在更加有利可图的机会),一般不应 停产。但如果亏损产品不能提供边际贡献 额,通常应考虑停产。
这时,就必须首先确定该产量限 度点(利用成本分界点的分析方法), 并将产量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然后确 定在何种区域内哪个方案最优。
例6-9
某公司每年需用B零件860 件,以前一直外购,购买价格每 件8.4元。现该公司有无法移作 他用的多余生产能力可以用来 生产B零件,但每年将增加专属 固定成本1 200元,自制时单位 变动成本6元。
储存成本是指为储存零部件及产品而发 生的仓库及其设备的折旧费、保险费、 保管人员工资、维修费、损失等费用的 总和。储存成本与生产批量成正比,而 与生产批次成反比。
从上述生产准备成本、储存成本的特 点可以看出: 若要降低年准备成本,就应减少生产批 次 ,但减少批次必然要增加批量,从而提 高与批量成正比的年储存成本;若要降低 年储存成本,就应减少生产批量,但减少 生产批量必然要增加批次,从而提高与批 次成正比的年准备成本。
管理会计学
(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孙茂竹
文光伟
杨万贵
第6章
经营决策
6.1
生产决策
6.2
பைடு நூலகம்
定价决策
学习目标
在第5章的基拙上进一步展开,深入理解和 掌握有关概念和方法的灵活应用。
熟练掌握各种经营决策方法的应用程序、 内容展开和方法原理,并能够结合实际融会 贯通地掌握经营决策的相关内容。
6.1
例6-10
此决策也可采用公式法求解:
设自制方案的成本与一次购买量在3 000 件以下的成本分界产量为x1,则 2 200+ 1×x1=2 x1
例6-10
例6-10
外购时有租金收入的决策
将自制方案的变动成本与租金收入 (或转产产品的边际贡献额)之和,与外 购成本相比,择其低者。
例6-11
某公司每年需要C零件5 000件,若要自制,则自制单位 变动成本为10元;若要外购, 则外购单位价格为12元。如 果外购C零件,则腾出来的生 产能力可以出租,每年租金收 入为3 200元。
2、亏损产品能够提供边际贡献额, 并不意味该亏损产品一定要继续生产。如 果存在更加有利可图的机会(如转产其他产 品或将停止亏损产品生产而腾出的固定资 产出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边际贡献额, 那么该亏损产品应停产。
例6
例6-6
例6
依例6-5,假定光华公司在 停止甲产品生产后可将生产能 力转产丁产品,其销售单价为 1.50元,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制 造成本与单位制造费用之和) 为110元。通过市场销售预测, 丁产品一年可产销500件。转 产丁产品需追加机器投资12 000元。问是否应停止甲产品 生产而转产丁产品?
以成本为基础 的定价决策
成本是企业生产 和销售产品所发生的 各项费用的总和,是 构成产品价格的基本 因素,也是价格的最 低经济界限。
以成本为基础制定产品价格,不仅 能保证生产中的耗费得到补偿,而且能 保证企业必要的利润。凡是新产品的价 格制定,都可以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定 价决策方法。
例6-8
自制增加固定成本的决策
在企业所需零配件由外购转为自制 时需要增加一定的专属固定成本(如购置 专用设备而增加的固定成本),或由自制 转为外购时可以减少一定的专属固定成 本的情况下,自制方案的单位增量成本 不仅包括单位变动成本,而且还应包括 单位专属固定成本。
由于单位专属固定成本随产量的 增加而减少,因此自制方案单位增量 成本与外购方案单位增量成本的对比 将在某个产量点产生优劣互换的现象, 即产量超过某一限度时自制有利,产 量低于该限度时外购有利。
应出售半成品的条件
进一步加工后的销售收入-半成品的销售收入 <进一步加工后的成本-半成品的成本
例6-13
例6-13
应进一步加工
进一步加工后的销售收入-分离后的销售收入 >可分成本
分离后即出售
进一步加工后的销售收入-分离后的销售收入 <可分成本
例6-14
某企业生产的甲产品在继 续加工过程中,可分离出A、B 两种联产品。甲产品售价200 元,单位变动成本140元。A产 品分离后即予销售,单位售价 16C元;B产品单位售价240元, 可进一步加工成子产品销售。 子产品售价360元.需追加单位 变动成本62元。
外购不减少固定成本的决策
自制单位变动成本>购买价格时, 应该外购; 自制单位变动成本<购买价格时, 应该自制。
例6-8
某公司生产甲产品每年需要A 零件58 000件,由车间自制时每件 成本为78元,其中单位变动成本为 60元,单位固定成本为18元。现市 场上销售的A零件价格为每件65元, 且质量更好、保证按时送货上门。 该公司应该自制还是外购?
例6-11
例6-11
半成品(或联产品) 是否进一步加工
例
决策时只需考虑进 一步加工后增加的收 入是否超过增加的成 本,如果前者大于后 者,则应进一步加工 为产成品出售;反之, 则应作为半成品销售。
进一步加工前的收入和 成本都与决策无关,不必予 以考虑。
应进一步加工的条件
进一步加工后的销售收入-半成品的销售收入 >进一步加工后的成本-半成品的成本
例6-4
亏损产品的决策
对于亏损产品,绝 不能简单地予以停产, 而必须综合考虑企业各 种产品的经营状况、生 产能力的利用及有关因 素的影响,采用变动成 本法进行分析后,做出 停产、继续生产、转产 或出租等最优选择。
例3
例6-5
亏损产品真亏吗?
例6-5
例6-5
例6-5
思考
例:某厂原生产A、B、C三种产品,上年度有关资料如表:
例6-9
外购与自制成本分界图
从图6-1可以看出,B零件需求量在500 件以内时,应该外购;而当需求量超过500 件时,则自制有利。由于该公司B零件的需 求量为860件,因而自制有利。
例6-9
图6-1中的成本分界点也可以按下列公 式计算: 设x为B零件年需求量,则
例6-9
例6-9
利用公式法确定成本分界点只是将整 个需求量划分为500件以内和500件以上 两个区域,要确定这两个区域中哪个方 案有利,还需将某一设定值代入y1或y2进 行试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