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制箱梁模板作业指导书

预制箱梁模板作业指导书

预制箱梁模板安装及拆除作业指导书 1、适用条件、范围 为了使贵溪制梁场桥梁预制模板安装的整个施工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桥梁外形轮廓尺寸的准确性及施工质量和施工过程安全。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贵溪制梁场箱梁预制的模板安装和拆除作业。

2、作业准备

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标志编制后,应在开始工作前组织技术人员熟悉图纸,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仪器检测设备配齐。以确保技术人员需要。

3、技术要求

侧模与底模连接的标高、间距按“台座设计图”和“外模底模连接图”精确定位预埋。 模板安装前,检查板面是否平整光洁,有无凹凸变形及残余粘浆,模板接口处,端模管道孔眼应清除干净。模板安装前板面必须均匀涂刷脱模剂。 侧模、端模安装后检查支撑情况,确保其稳定性。 灌注砼时必须专人值班,负责检查紧固件、拉杆、支撑垫等,如有松动应及时处理、紧固,以免跑模或漏浆。 立模工序作业完毕,由班组自检合格后,报质检工程师检查,由质检工程师检查合格并填写模板安装检查记录,再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确认后,才允许进入砼灌注工序作业。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施工程序 底板拼装→底模反拱→安装侧模板→调整侧模倾斜度→安装翼板→调整翼板反拱→安装上角膜→调整上角膜垂直度→安装端模→端模与角膜连接→测量外模长度宽度→吊入内模→内模调节到位→检查内外模尺寸→浇注混凝土→缩放内模→移除内模。

工艺流程 底板拼装 底板反拱 安装侧模 安装端模 安装翼板 安装上角膜 翼模反拱 侧模倾斜度

调整角膜垂直度 端模角膜连接牢固 测量模板长宽 吊入内模 移除内模 回缩内模 浇注混凝土 调节内模到位 检查内外模尺寸 5、施工要求 底模的安装 1)底板下台座基础具有足够的刚度,且地基稳定,确保在制梁过程中不发生下沉现象。底模平整度控制在2mm/m。由于预施应力时,梁体的弹性压缩及混凝土的徐变、收缩影响,使梁长缩短,制造底模时其全长应考虑压缩量,根据设计图纸资料提供其压缩量进行设置,待梁体张拉完后根据具体情况和统计资料再进行调整。为减少预应力产生的上拱度和保证在运营状态下线路的平顺性,梁体应预设反拱,底模两端范围内部不设置反拱,在梁体跨中处根据设计图提供数据设置反拱,其它部位按y=ax2-b二次抛物线(近似折线)进行布置。在钢筋混凝土台座基础上预埋钢构件,钢底板在工厂加工成块,在工地安装焊接成整体,底模与钢构件焊接固定底模。将端头第二块(~范围)制成可拆除的活动块,其余部位按照设计要求焊制在底座基础上。 2)减少在台位上预施应力时造成混凝土开裂。在预张拉和初张拉后与底模接触的梁端混凝土由于混凝土的压缩而造成混凝土出现开裂现象,将底模端部固定底模改进成活动块, 3)底模安装后及时清除底模面板上杂物,对活动底模的接缝处清除浮渣并使之密贴,检查底模两边的橡胶密封条,对损坏的须更换或修补,并随时检查底模的反拱及平整度等,尤其是四个支座处误差须在允许范围内。 4)底模及台座施工安装完毕后及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每月应用水准仪进行复测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归档,当有超标处应及时调整修理。 5) 安装尺寸要求: 底模安装尺寸允许误差表 序号 检验项目 允许误差(mm) 检验方法 1 宽度 +5,0 尺量检查5处

2 底模板中心线与设计位置偏差 ≤2 拉线量测

3 底模不平整度 ≤2mm/m 1m靠尺和塞尺检查各不少于5处 4 模板全长 ±10 尺量检查3处 5 模板跨度 ±10 尺量检查

外模安装 1)侧模板结构:机械可拆式整体外模板;模板拼装好验收合格后沿梁长焊接成一个整体,通过千斤顶、调节丝杆、龙门吊和滚动轮进行模板的安装和拆除。侧模通过外侧撑脚处的螺旋千斤顶以控制模板的垂直度和桥面尺寸。 2)立设模型前检查所有模型连接端部、底脚有无碰撞造成的变形或缺陷,振动器支架及模板焊缝处是否开裂破损。如有上述情况必须及时整修。 3)立端模时,端模锚下支承垫板穿胶管孔眼周边如有毛刺及残余灰浆,必须打锉光滑,清除干净,端模上的灰边、止浆海绵应清理干净,弹簧圈应固定在设计位置上。 4)箱梁外模采用螺旋千斤顶、走行小车、纵横向支架等组成,两个制梁台座共用一套侧模,侧模板采用外模纵移轨道整体安装。在安装侧模时,必须对准底模的相对位置。当侧模纵移精确对位后,再用横移千斤顶将模板推向底模并靠拢。 5)安装、调好底部螺旋千斤顶及支撑垫块,调整侧模高度,紧固侧模与底模的连接拉杆。 6)将侧模外侧支腿底部与台座可调撑杆相联,以调整侧模高度。 7)连接侧模与底模的螺杆,使侧模与底模靠紧,微调侧模支腿的调节支撑,使侧模板固定。 8)并通过侧模调节螺杆校正垂直。侧模支立要正确稳固,并随时检查两扇侧模及侧模与底模间联结螺栓(拉杆)的紧固性。 9)侧模调整完成后,采用砂轮磨光机清理底、侧模表面,用滚刷涂脱模剂。为便于底、腹板钢筋和顶板钢筋精确吊装就位,用50m钢卷尺在底模两端和侧模两翼边缘位置分别放出刻度线。 10)侧模立毕后吊装底、腹板钢筋,钢筋吊装过程中严禁碰撞模板,防止模板因钢筋碰撞面产生局部变形及模板偏斜。 11)由于预施应力时,梁体的弹性压缩及混凝土的徐变、收缩影响,使梁长缩短,且梁体底部混凝土比桥面混凝土所受压力相对较大,则下宽上窄呈扇面状,制造侧模时其全长应考虑压缩量,根据设计图纸资料提供和实际施工进行设置,待梁体张拉完后根据具体情况和统计资料再进行调整。

内模安装 1)内模采用全自动整体式液压内模。内模在整备台位上修整、检查达到要求后,通过调节丝杆将翼板与内模龙骨锁定,再通过两台50t龙门吊吊装到底腹板钢筋已安装就位好的制梁台座上并精确对位。 2)内模安装前在场内进行组装并作行使试验,确保内模各工况满足设计要求。 3)内模采用整体吊装,模板安装的过程中安排专人检查模板的位置及走向,防止模板与钢筋冲撞。 4)内模移动进箱体后,顶升油缸,调整内模位置,并检查保护层厚度。 5)因内模自重为约90T,可不考虑内模上浮的问题。

端模安装 1)端模由两块机械可拆式模板组成,中间顶板为一块,底腹板与两翼缘为一块,其预留预应力孔道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设置。先安装底腹板与两翼缘连成的一块,待内模安装检查合格后,在安装中间顶板的一块。 2)安装锚垫板。安装时,使锚垫板与模板密贴,锚垫板压浆孔必须朝上,不同型号锚垫板在安装时应一一对位,不得安错。 3)吊装端模。吊装时,端模要水平。端模靠拢前,应逐根将波纹管从锚垫板中穿出,并且边穿边进。端模两侧的移动要同步跟进,防止差异过大和猛顶硬撬,将波纹管挤变形。 4)端模到位后,将端模与侧模、底模、内模进行连接和固定。侧模、端模的内侧底部根据桥梁设计轮廓尺寸制成圆弧与底模用螺栓连接,侧模与底模、侧模与端模之间的连接缝采用玻璃胶嵌填,端模与内模之间嵌填橡胶用螺栓连接,保证安装好后不漏浆。

模板拆除 在梁体砼养护过程中,试验室试压随梁养护砼试件,确定梁体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60%后,出具梁体拆模通知单,拆模时,混凝土芯部与混凝土表面、混凝土表面和环境温度之差不得大于15℃,大风或气温急剧变化时不宜拆模。在寒冷季节,环境温度低于0℃时不宜拆模。在炎热和大风干燥季节,应逐段拆模、边拆边盖。。 模板拆除顺序为:先拆除端模,然后收缩内膜,再拆除内模。 端模脱模 1)在端模上、下、左、右各设一台5t油顶进行脱模。施顶时要同步,防止将梁体损坏; 2)脱模时,禁止生拉硬撬,以免损坏梁体。 脱内模 1)拆除内模撑杆使模板板块处于自由状态,收缩两侧下梗肋模板,再收缩两侧上梗肋模板。 2)拆除内模纵梁下千斤顶保护外套,千斤顶收缩内模一起下落使内模纵梁支承轮落在轨道粱上。利用卷扬机拖出内模。 3)轨道梁千斤顶供油使轨道粱支承轮架旋转,至支承轮接触混凝土面。利用卷扬机拖出轨道粱。 侧模脱模 1)拆去侧模与底模的连接;将侧模下部千斤顶保护套拆除、侧模外侧支腿的调节支撑松开并与侧模下部千斤顶一同下落,模板落至台车上,利用台车上水平千斤顶将模板脱离台座,侧模脱离梁体; 2)利用卷扬机牵引台车及侧模移向另一个台位; 3)注意事项:模板的横移、顶升及下降油顶都要同步,防止侧模变形。 钢模拆除完毕后,应及时清除模板和接缝处的残余灰浆,校正变形模型,均匀涂刷隔离剂,同时清点、保养、维修好模型的零星部件,以备下次使用。 拆模时施工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施工。模型倒移应有专人指挥,指挥人员应信号明确,倒移模型时,模型下严禁站人。必须定期对使用的起重机械进行维修、保养和测试,对起重吊具经常检查。 拆模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模板的拆除应按照立模顺序反方向进行。 2)、拆下的零部件严禁抛扔,应轻拿轻放,及时清碴涂油,分类堆码。 3)、对拆除时损伤或变形较大的应及时进行修整,保证模板的连续使用性。

6、劳动组织

模板安装 指挥1人;技术人员3人;安装人员8人;卷扬机司机1人;门吊司机2人。

模板拆除 指挥1人;技术人员1人;施工人员:12人;门吊司机:2人。 7、材料要求

准备1mm到10mm的50mm*100mm钢板垫片,以用来设置模板返拱度。 8、设备机具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