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七子之歌》

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七子之歌》

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十二单元
巧借媒体走入文本
妙用视频升华情感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
《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河南省新乡市卫滨区化工路小学
刘喜云
《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创作的组诗。

一共七首。

“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祖国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被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第十二板块,主要目的是为了突显板块主题“回归”,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激情和爱国热情。

二、教学理念
今天的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已经很难感受当时的旧中国的落后受辱和闻一多先生悲愤之情,巧妙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诗歌的阅读,更应体现这一教学理念。

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利于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在诵读与表达中,给学生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震撼。

所以整个设计要循序渐进,从读准读通到读懂读好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7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魂”“乳”。

2.能结合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

3.能引导学生从读准读通诗歌到读懂读好诗歌,体会诗歌表达强烈回归之情,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激情和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五、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回归之情,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激情和爱国热情。

六、教学方法
教法: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以读促讲。

学法:利用多种网络平台查阅资料,读中悟情。

六、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趣引学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我们就来先欣赏一首歌。

播放视频歌曲《七子之歌》,提示如果有预习时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一唱。

2.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
师:对,这首好听的歌的名字叫《七子之歌》,它是澳门回归之前中央电视台的大型记录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曲,这正是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内容。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读了课文题目,你有疑问吗?
学生质疑,并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适时解疑。

适时小结:这里所说的七子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而是指在清朝时期,由于清政府的无能腐败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被外国人霸占的属于中国的七个地方。

课件出示中国版图,用红色字标出这七个地方。

看屏幕,一起读:“他们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广州湾、威海卫、旅顺、大连。


《七子之歌》是一组诗,共有七首,分别以这七个地名为题目。

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其中的第一首《澳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就巧妙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快速引导学生走进了诗歌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中。

听歌曲,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题,继续训练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显版图,激发起学生的民族情怀。

为学习诗歌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走近作者,调动情感
1.《七子之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同学们课前利用网络平台搜集到了哪些关于他的资料?学生自由交流查到的相关资料。

2.课件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学生汇报。

3.课件小结:闻一多,是著名的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925年,他在美国留学,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这也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

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他创作了《七子之歌》。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

【设计意图:课文设计的背景资料非常多,课前布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充分让学生去查阅各项资料并课前交流。

之后在课堂上重点选择闻一多先生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利用课件小结作者的创作意图,帮助学生走近作者,感受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为学生学习诗歌时能和作者产生共鸣做好铺垫。

】(三)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配乐范读《澳门》。

2.同学们,听完老师的朗诵,谁能说说你的感受?你想读的这么好吗?
3.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画出重点词多读几遍。

(1)同桌互读自己画的生字词。

(2)读生字词,并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3)字理指导书写生字“魂”和“乳”。

4.指名朗读,评价。

【设计意图:这首诗歌半文半白,生僻字词较多,教师先配乐范读,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初读的兴趣。

借助课前预习和调动学生已有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弄懂词义。

并用多媒
体显示字的古今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字的演变,学生印象深刻,之后练写落实了课堂书写的要求。


(四)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1.诗歌读准读通了,老师想考考是否读懂了,课件出示诗歌内容。

默读并思考:诗歌中的“你”“我”“他们”分别指谁?
生思考后汇报理解,师相机板书:母亲、子、澳门。

师总结:闻一多先生把伟大的祖国比作妈妈,把被侵略者占领的七个地方比作是离开妈妈很久的孩子。

同学们可以在旁边作批注。

2.澳门这个孩子在和妈妈深情诉说着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澳门》,注意加点的词语,认真体会。

(太久了/依然/梦寐不忘)
3.交流:
“太久了”
课件出示:比一比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我离开你的襁褓很久了,母亲!
指名读,你说哪个更久?太久了有多久?(三百年了)我什么时候就被迫掳去了?(襁褓之中嗷嗷待哺的婴孩时)
哪个小组收集了“妈港”的资料?你们推荐谁来发言?
师:三百年了,母亲!你可知道儿是怎么过的吗?交流帝国
主义欺凌人民的资料。

指导朗读,语气痛苦、悲愤。

“依然”
师:母亲,虽然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你从“依然”中体会到了什么?(坚定、思念)
师:同学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爱国,目光坚定,坚强)指名读出来。

“依然”要读得坚定、自豪。

“梦寐不忘”
师:梦寐不忘是什么意思?孩子做梦都在喊着什么?指名说、读出感情。

(情真意切,思念母亲)
引读: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生母啊——
师:所以,《七子之歌》每首诗结尾都有那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深情创设情境引读: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师:你为什么不来救我啊?是啊,哪有不心疼孩子的母亲呀?可当时的旧中国是什么样子呢?课件出示: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落后面貌,交流资料。

师:落后就要挨打,国弱民受辱。

闻一多先生也正想借这一组诗来唤醒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振兴中华,刻不容缓!
4.配乐齐读全诗,情感升华!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从读懂到读好,要适时的引导与点拨、让学生的独特感受受到珍视与鼓励,多种方式反复诵读,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抒发激情,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


(五)再现回归,深化主题
1.过渡语:新中国成立后,祖国日渐繁荣昌盛,有了保护自己儿女的能力。

一次次期盼,一声声呼唤,终于,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这个游子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请看澳门回归的视频(CAI课件出示澳门归来的历史瞬间)
2.之后播放澳门回归之后的图片进行赏析,和前面被葡萄牙侵占时的澳门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如今,六个孩子已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目前台湾与大陆尚未统一,我们深信,最终定会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勾勒出板书“回归”二字。

师:多年来,《七子之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现在,祖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已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今天,让我们再次唱这支《七子之歌》,让我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影像资料再现情境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很容易就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从而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是为了突显板块主题“回归”,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激情和爱国热情。


(六)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利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课下利用网络查阅《七子之歌》其余六首,继续体会七子渴望回归母亲的怀抱和作者真挚的爱国之情。

2.继续补充完成摘抄笔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这节课学习诗歌的方法阅读其他六首诗歌,感受七子渴望回归母亲的怀抱和作者真挚的爱国之情。

继续训练学生摘抄的能力。


板书设计:七子之歌
澳门闻一多

母亲
思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