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气管插管
【适应证】
1.上呼吸道梗阻。
口鼻咽及喉部软组织损伤、异物或分泌物储留均可引起的上呼吸道梗阻。
2.气道保护性机制受损。
患者昏迷、麻醉时气道保护机制受损,易发生误吸及分泌物游留,可能导致严重肺部感染。
有必要建立人工气道,防止误吸和分泌物潴留。
3.气道分泌物储留。
咳嗽反射受损时,使分泌物在大气道游留,易导致肺部感染及呼吸道梗阻,应及时建立人工气道清除气道分泌物。
4.机械通气。
5.张口度小、颜面骨折等无法经口气管插管者。
6.口腔外伤、口底肿物、蔚症等经口插管困难或需经口腔手术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准备用具有:消毒的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碗、石蜡油、生理盐水、气管导管、胶布、固定带
2.检查病人鼻孔通畅程度,选择通畅的一侧鼻腔
3.充分吸氧
4.选择合适的气管导管,助手检查气囊是否漏气,石蜡油润滑纤支镜镜干及气管导管,将纤支镜放入气管导管内,由助手扶持患者头部于合适位置,操作者位于患者头部,将纤支镜经鼻腔置入(选择通畅的一侧鼻腔),出后鼻孔后即可见会厌,缓慢推进纤支镜并调整角度完全暴露声门,将纤支镜头端进入声门下气管内3~5cm,看到气管隆突后即可顺势导入气管导管,确认深度合适后退出纤维支气管镜、气囊充气、固定气管导管。
【注意事项】
1.每次操作应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和血压。
2.插管时间不应超过30~40s,如一次操作不成功,应立即面罩给氧,待血氧饱和度上升后再重复上述步骤。
3.注意调整气囊压力,避免压力过高引起气管黏膜损伤,同时压力又不能过低,气囊与气管之间出现间隙。
不需对气囊进行定期的放气-充气。
4.气囊漏气,应常规作好紧急更换人工气道的必要准备,包括:准备同样型号(或偏小)的气管插管,紧急插管器械,面罩,手动呼吸囊等。
一旦气囊漏气,及时更换。
5.意外拔管。
(1)正确、牢靠固定气管插管,每日检查,并及时更换固定胶布或固定带。
(2)检查气管插管深度,插管远端应距隆突3~4cm,过浅易脱出。
(3)烦躁或意识不清者,用约束带将患者手臂固定,防止患者拔管。
(4)呼吸机管道不宜固定过牢,应具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以防患者翻身或头部活动时导管被牵拉而脱出。
6.防止并发症。
(1)缺氧:一般情况下每次操作时间不超过30~40s,监测血氧饱和度,一旦低于90%,应立即停止插管,保证氧供。
(2)损伤:如果插管有阻力,万不可用暴力猛插,徒劳无益,反而会损伤声门或喉头等部位,造成水肿和出血,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将导管插入黏膜下组织,造成出血不止。
(3)误吸:插管时可引起呕吐物和胃内容物误吸,导致严重的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
必要时在插管前应放置胃管,尽可能吸尽胃内容物,避免误吸。
(4)插管位置不当:管道远端开口嵌顿于隆突、气管侧壁或支气管:多见于导管插入过深或位置不当等。
立即调整气管插管位置。
(5)痰栓或异物阻塞管道:应进行积极有效的人工气道护理,如充分湿化、保温、气道抽吸等。
(6)气道出血:常见原因包括气道抽吸、肺部感染、急性心源性肺水肿、肺栓塞、肺动脉导管过嵌、气道腐蚀和血液病等。
7.管道坍陷,特别是鼻中隔偏曲可压迫管道。
8.经鼻插管导管内径细,而且弯度较大,使吸痰管插入困难,导管也易堵塞。
导管可能压迫鼻旁塞开口,导致鼻赛炎。
9.经鼻插管比经口插管病人耐受鼻插管比较容易,比经口插管有更多的舒适感,所需要的镇静和镇痛药物比较少,也利于恢复,脱机拔管也比较容易。
而且还有可能经口进食,这是口插所不可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