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防治中的若干问题张家峥1程根生1牛林山2李召展1田盛林11、(河南省许昌市畜牧兽医工作站河南许昌461000)2、(河南省许昌市家畜改良站,河南许昌461000)猪链球菌病(Swine streptococosis;SS)是由不同荚膜型的链球菌引起猪的不同临床类型传染病的总称,它发生于世界各养猪的国家,是猪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有时可造成猪的严重发病和大量死亡。
近来四川等地猪发生猪链球菌病并传染于人,还造成人员的严重死亡,从而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甚至恐惧。
我国近些年猪链球菌病危害性加剧并感染多人发病死亡的一些问题,除与猪链球菌本身的某些生物特性有关外,还与人们对本病的重视不够或存在某些认识方面的差距,以及与我国社会整体的疫病防制水平落后等均有直接关系。
现就相关的主要问题做一简述。
1 概况猪链球菌病在近些年已成为我国猪细菌性传染病的首要疾病,但发现和确定此病的存在和危害已有60多年的历史。
该病最早是1945年由Bryante首次报道了在母猪和仔猪发生败血性流行,我国于1949年由吴硕显发现在上海郊区的散发病例,1963年在广西,继之在广东、福建、四川、安徽、江苏等许多省的部分地区均有较大面积的流行,死亡率很高,至上世纪70年代之后,发病加剧。
经采取了免疫注射和药物预防的措施后,对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我国养猪数量巨大,地域广阔,饲养环境条件较差,所以本病仍在不少地区或场、群,散发以至严重地方流行。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少数地区暴发的猪链球菌病,经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验,它与原来发生的C群β溶血性链球菌病有某些差别,而且用我国生产并在实践中使用,免疫效果较好的猪链球菌活疫苗,免疫后不能产生保护,同时还发生数起人感染猪链球菌造成人死亡的严重事件,经实验室确诊,这些发病系由猪链球菌2型所引起。
本病近几十年的一些变化显示,它在猪病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位置日趋重要,有必要对它进行复习和重新认识。
本病已被我国规定为二类动物疫病(1996年农业部公告第96号),也是被世界所公认的一种较新的人兽共患病。
2 了解病原体及其特性是认识SS的核心2.1 分类复杂意义重大链球菌的分类方法有数种,除根据溶血能力及对氧的需要分类法外,最为重要的方法是根据抗原结构分类法,这种方法虽然复杂,但实用意义重大。
它包括属特异、群特异和型特异三种抗原:一是属特异抗原又称为P抗原,即核蛋白抗原,它不具有群型的特异性。
二是群特异抗原又称为C抗原,它是存在于链球菌细胞壁中的多糖成分,其抗原决定簇为多种氨基糖类,国际上通用的兰氏(Lance field)分类即以此为基础;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目前已确定从A —V(中间缺少I,J)20个血清群,其中A、B、C、D、E、L等6个是引起近年发病的主要菌群。
三是型特异抗原,又称它为表面抗原,是位于多糖抗原之外的蛋白质抗原。
根据菌体荚膜抗原的差异,猪链球菌(S.suis)分为35个血清型(1~34和1/2),同时还发现有相当数量尚无法定型的菌株,其中2型菌株在许多国家是引起猪发病的主导菌群。
猪链球菌2型按兰氏血清学分类过去归属于D群,现今归为R 群。
2.2 毒力因子热门话题猪链球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与它的毒力因子关系重大,是决定其侵袭力和免疫效果的关键。
如猪链球菌2型的不同菌株致病性差异很大,可有高致病力、低致病力和无致病力菌株,它的区别往往与毒力因子有关。
人类链球菌病主要是指猩红热,病原主要是A群链球菌,其次为G、L群,它的毒力因子包括细胞壁成分、多种侵袭性酶类和外毒素等,这是引起人发生猩红热、败血症、蜂窝织炎、风湿热、心内膜炎等严重疾患的主要成份,在发生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免疫,但各型间无交互免疫。
猪链球菌的毒力因子与人的相似,但更为复杂,且命名与人链球菌不同,如猪链球菌2型比较重要的毒力因子主要包括荚膜多糖(CPS)、溶菌酶释放蛋白(MRP)、细胞外蛋白因子(EF)、溶血素、凝集素等,其中MRP 及EF是猪链球菌2型的两种最重要的毒力因子,它决定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力,可做为实验室确诊的依据,所以对猪链球菌毒力因子的研究,已成为近些年研究防制本病的热门话题。
2.3 实验诊断区分特点链球菌呈圆形或卵圆形,革兰氏染色阳性,有的可见荚膜,在被检病料中多呈单个或成对存在,也可见3~5个菌的短链,在加血清的液体培养基中,可见5~8个或更多的菌体联在一起。
致病菌对生长要求较高,在含有鲜血或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普通琼脂上生长贫瘠甚至不生长。
菌落为圆形,针尖大或中等大小,表现光滑,突起湿润,半透明或浅灰色,呈β型或a 型溶血。
将菌落生长良好的培养皿放置于室温或4~10℃冰箱,数日后菌落塌陷皱缩,甚至仅保留黑色痕迹,但大多数仍可继代成功。
生长耐性和生化试验有助于认定为链球菌,但不同分离株的某些生化反应并不一致,需在检验时认真加以分析。
用生化反应做链球菌的分型较为困难,但有报道称可做为链球菌分群的依据。
用猪链球菌定型血清鉴定链球菌的方法,准确可靠而简单,但国内尚没有此成套试剂生产。
1998年国内某单位用从国外进口的1~28型猪链球菌定型血清,对分离菌进行鉴定,虽多数得出肯定结果,但仍有的菌株未能定型。
国内近日研制成功熒光PCR 的诊断方法,用以检验猪链球菌2型的毒力因子MRP和EF,在1.5h可得出结论,可靠而迅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2.4 了解病原抵抗力采取应对措施链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种类繁多,其中部分菌型可致人或家畜的发病。
许多可引起猪发病的链球菌,也经常可从正常猪的皮肤、黏膜、阴道、上呼吸道(包括扁桃体)等许多部位分离到,甚至可从SPF猪群在完全封闭的子宫中分离到。
链球菌对高温比较敏感,在60℃时仅能存活10min,常用的消毒剂在1min可将其杀死,但环境中的污物和有机物质的存在,可严重影响消毒药物作用的发挥。
本菌在污染的环境、粪便、水和猪尸体中存活时间较长。
在60℃水中可存活10min;50℃水中为2h;4℃水中存活1~2W。
在0℃时的灰尘中可存活1个月,粪便中为3个月,在猪腐烂的尸体中于4℃时可存活6W。
3 应掌握SS的流行病学特点3.1 传染原、传染途径与发病日龄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母猪常成为病原菌的储存宿主,它不仅在呼吸道中储存,而且存在于生殖道中,可在分娩过程通过脐带断端而垂直传染给新生仔猪。
它大多数的传染途径是通过呼吸道和伤口感染,也可通过消化道感染。
因本菌较为耐酸,所以通过病猪肉经泔水可造成传染。
还经证实,苍蝇可携带链球菌至少5d;苍蝇能在猪场内或猪场之间传播本病。
鼠类是本菌的携带者,病原并可在鼠类的家族内循环。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被感染,尤以育成猪及哺乳猪发病率较高,成年猪发病较少,但不同发病年代及不同地区常有差别。
据有些发病场(群)调查,对生长育肥猪的猪链球菌2型所引起的发病率,明显高于C群链球菌引起的发病。
3.2 带菌与发病概念不同大量试验和调查资料说明,几乎所有正常猪的上呼吸道中都携带有链球菌,所以有人认为,链球菌可以看做是猪扁桃体和鼻腔中的定居菌或正常菌群,大量研究资料显示,猪的链球菌带菌率(分离率)为40~100%。
还有的可从许多健康猪的肺脏中分离到链球菌。
据江苏省农科院研究报道,正常猪群中链球菌2型的带菌率普遍较高,为31.6~77.0%,平均为40.9%,且疫区与非疫区差异不明显。
这些分离到链球菌的猪,可以正常生长并不发病,既是一些最常引起发病的菌株,也可不引起发病,所以从猪体中分离到链球菌并不能表示患了链球菌病。
据报道,100%带菌率的猪群,其发病率通常也不高于5%。
3.3 致病因子较多有的尚未查清在许多正常猪群中,既是猪链球菌的带菌率很高,但常与猪群是否发病或暴发流行本病并无明显关系。
虽然链球菌的毒力因子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如链球菌2型的MRP+、EF+是高毒力存在的标志,可认为是引起发病的物质,但还有一些未知的致病因子,尤其是保护性抗原与免疫原物质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如在本病发生或爆发时,同窝(栏)猪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在不同的猪群或不同场发病也可有很大的差异,这些与毒力因子往往无直接关系,其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本病于炎热、潮湿季节,或在运输、转群等应激和环境恶劣、卫生不良时,发病明显增加;大多数的爆发流行是发生在这些不良的条件下。
研究还发现,同种血清型的猪链球菌的致病力差别很大,往往是引起败血症的猪链球菌致病力较强,而引起猪关节炎的猪链球菌致病力较弱。
还有病原学诊断显示,猪链球菌病参与很多疾病综合征的发病过程,如与PCV—2、PRRS等病之间有明显的併发或继发关系,有时甚至是相互促进发病的关系。
陈溥言等(2003)研究发现,PCV一2人工感染猪后,对随后的链球菌感染会发生很高的死亡率。
再者,它还是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发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但对它们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研究和查清这些问题,有助于对本病的防治。
4 临诊类型多样猪链球菌病的潜伏期最短4h,最长可达6d,一般为1~3d,临床类型大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4.1 急性型以败血型为主,表现高热(41.0℃~43.0℃)稽留,呼吸急迫,流浆性或粘性鼻漏,全身皮肤发红,耳、颈、腹下、大腿后侧及四肢下端等处皮肤,常有弥漫性紫红色“刮痧样”斑块,指压不退色。
有的高度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式,鼻孔流血性泡沫的鼻漏,往往在短时内窒息死亡,也有未见症状突然死亡的,称为最急性型;死后常可见由鼻孔流出带泡沫的鼻漏。
还常有一般症状,如眼结膜水肿,眼睑色灰暗,粪便干结,尿色赤黄或发生血尿。
败血型猪链球菌病的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
急性型者可有少数猪出现脑膜炎症状,表现体温升高,共济失调,或做圆周运动或盲目行走,后躯麻痹,应激性增高,常倒地侧卧不能起立,四肢划动,空嚼咬牙,口吐白沫或昏迷不醒,时有尖叫抽搐,多于短时或1~2d内死亡,经治疗后的耐过猪,常遗留有程度不同的脑神经后遗症。
发生脑膜炎症状的猪,以断奶仔猪和哺乳仔猪所占病例较多。
4.2 慢性型可表现为关节炎型、淋巴结化脓型及子宫炎型等,它们可由急性型转化而来,或是由不同血清型菌株引起的独立病型。
关节炎型常发生于四肢关节的某1~2个关节,表现跛行,行走困难或卧地不起,患病关节增温、肿大、触痛。
淋巴结化脓型以发生在颌下淋巴结者最多,也见于咽部,颈部等处,常有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流鼻汁等症状,局部肿胀、增温、触痛,十数日后可自行破溃,流出浓稠带绿色脓汁,淋巴结化脓型病猪,多由E群链球菌引起。
子宫炎型表现孕猪流产与产死胎。
5 综合诊断实验诊断最重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败血型猪链球菌病的败血症及浆膜炎病变具有一定特征性,如浆膜大面积出现程度不同的炎症,血液常呈酱油色,凝固不良,脾脏肿大、脆弱,呈黑色或出现梗死等病变,都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但确诊仍需赖于实验室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