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1 气体的击穿解析

4.1 气体的击穿解析


阴极表面游离 ( 过程)
正离子
总结:
1. 将电子崩的形成过程和阴极上的γ 过程作为气体自持放 电的决定因素是汤逊理论的基础。 2. 汤逊理论的实质是:电子碰撞游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 因,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使阴极表面 逸出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 3. 阴极逸出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 据。
模块五
情境一
新课引入:
交流耐压试验
均匀场气体的击穿
气体的击穿是由什么引起的?
本次课程的目的要求:
1、能说明 (P)、d对击穿电压的影响,会解释 巴申曲线中放电特点 2、能说明均匀场中气体击穿的两个理论及区别。
3、会说明均匀电场中气隙的击穿特性。
(一) 气隙中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带电粒子: 正离子、负离子、电子
作用:阻碍放电发展
(二)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过程
一、电子崩、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
左图表示实验所得平板电极(均 匀电场)气体中的电流I与所加 电压U的关系,即伏安特性。 在曲线OA段,I随U的提高而增 大,这是由于电极空间的带电 质点向电极运动加速而导致复 合数的减少所致。
气体放电伏安特性
当电压接近Ua时,电流I0趋向于饱和值,因为这时外界 游离因子所产生的带电质点几乎能全部抵达电极,所以 电流值仅取决于游离因子的强弱而与所加电压无关。
(二)电子崩发展到阳极后的新游离
电子崩发展到阳极,其崩头的电子进入阳极中和,崩体内 的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若气隙上的电压较低, 场强较小,则正离子撞击阴极板时从阴极逸出的电子将全 部和正离子复合,阴极表面游离不出自由电子。此时若取 消外界游离因素,气隙中将没有产生新电子崩的电子,放 电会停止。 此即是非自持放电。
实验分析 oa段:电流随电压升高而升高 ab段:电流仅取决于外游离因素与电压无关 bs段:电压升高碰撞游离增强但仍靠外游离维持(非自持) s点后:只靠外加电压就能维持(自持)
如果取消外游离因素,电流也将 消失,这类依靠外游离因素的作 用而维持的放电叫非自持放电。
外施电压到达U0后,气隙中游离 过程只靠外施电压已能维持,不 再需要外游离因素的放电称为自 持放电,U0称为起始放电电压。
作用:既促进又阻碍放电的进行 电子复合和离子复合: 都以光子的形式放出多余的能量。 一定条件下会导致其他气体分子产生光游离,使气体放电 阶跃式发展。
2、扩散
带电质点从浓度较大区域转移到浓度较小 区域的现象。
作用:阻碍放电发生
3、进入电极
在外电场作用下,气隙中的正、负电荷 分别向两电极定向移动的现象。
二、低气压下均匀场自持放电的汤逊理论
(一)电子崩
外界游离因子在阴极附近产生一
(a) 电子崩的形成 (b) 带电离子在电子 崩中的分布
个初始电子,如果空间电场强度 足够大,该电子在向阳极运动时 就会引起碰撞游离,产生一个新 的电子,初始电子和新电子继续 向阳极运动,又会引起新的碰撞 游离,产生更多电子。依此电子 将按照几何级数不断增多,类似 雪崩似地发展,这种急剧增大的 空间电子流被称为电子崩。
(三)巴申定律(p) (或气密 )和气隙距离(d)乘积的函数,即Ub= f (pd)。
物理意义: 一个从阴极出发的起始电子发展电子崩到阳极 后,崩中的 (ed 1) 个正离子向阴极碰撞时 ,只要至少能从阴极撞击出一个自由电子来, 放电就可转入自持。
如自持放电条件满足时,会形成下图的闭环部分:
气体空间游离 外界游离因子 阴极表面游离 气体中的自由电子 在电场中加速 碰撞游离 电子崩( 过程)
施加能量 W > Wi 自由电子
一、带电质点的产生
原因:各种游离(电离)
作用:促进放电发展 气体原子的 激发和游离
施加能量 施加能量 激发 分级游离
激发
施加能量
光子
自由电子
游离(电离):外界以某种方式给处于某一能级轨道上的 电子施加一定的能量,该电子就可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成 为自由电子。 游离能 :产生游离需要的能量。
4、气体中金属表面游离
含义: 形式: 金属阴极表面发射电子的过程。 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 光电子发射;(X射线、γ射线、紫外线等) 强场发射; 热电子发射;
气体中主要的游离方式是碰撞游离。 碰撞游离主要由电子和气体分子碰撞所引起。
二、带电质点的消失
1、复合
正离子和负离子或电子相遇时,发生电荷的 传递而相互中和而还原为分子的过程。
激发:电子向高一能级轨道的跃迁。 带电粒子的运动 当气体中存在电场时,粒子同时 进行热运动和沿电场定向运动。 自由行程:一个质点在每两次碰撞 间自由地通过的距离。 平均自由行程:众多质点自由行程的平均值。
1、碰撞游离
电子或离子与气体分子碰撞,将动能传递给气体分子引起游 离的过程。
碰撞游离条件:当电子从电场获得的动能大于或等于气体分 子的游离能时,就可能使气体分子分裂为电子或正离子。
条件:
hv Wi
光游离产生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3、热游离
本质:气体分子热状态引起的碰撞游离和光游离的综合。 常温下,气体分子发生热游离的概率极小。
当t>10000K时,才需考虑热游离; 当t>20000K时,几乎全部的分子都处于热游离状态。 以上三种游离发生在气体空间中,故也称为空间游离。
若气隙上的电压达到其临界击穿电压,则由于正离子的动 能大,撞击阴极表面时就能使其逸出自由电子,此时即使 取消外界游离因素,阴极表面游离出的电子可弥补原来发 展电子崩的那个电子,产生新的电子崩,使放电继续进行 下去。 此即是自持放电。
自持放电条件:
(e
d
1) 1 d ln
1

Wi为气体分子的游离能
1 meVe2 Wi 2
气体中,电子和离子的自由行程是它们和气体分子发生碰撞 的行程。由于电子尺寸和质量比分子小得多,不易发生碰撞, 故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比离子的大得多,在电场作用下加速 运动易积聚足够的动能。
2、光游离
由光辐射引起气体分子游离的过程。
x射线、γ射线等;
来源: 异号带电粒子复合成中性粒子释放出光子; 激励态分子回复到正常态释放出光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