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班级:国贸114 姓名:申屠瑶波学号:2011010493摘要:自中国建国以来,赶超成为近代中国所追求的梦想。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赶超中不断创出奇迹。
本文将对建国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周期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且探究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正文:一、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状况描述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实践表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从1952至1977年,人均GDP从100元左右增长到340元,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赶超后劲不足是几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紧迫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要远晚于东欧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进行的改革。
但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无疑中国的改革对社会福利改进效应最明显,取得了改革与发展的双赢。
1949年至1978年,即改革开放前,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时期,经济处于停滞或者倒退状态,市场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大大降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这种市场体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没多大变化。
其中1958-1978年的年增长速度为5.4%,但是起伏波动大,GDP基本呈负增长,1961年GDP负增长27.3%,而且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1978年至2000年,即改革开放后十年,有些受灾地区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难;部分城市居民住房还比较拥挤;由于物价上升,部分没有奖金或奖金很少的职工生活水平受到了影响。
有些地区任意扩大农产品议价、加价范围,有些单位滥发奖金和补贴,影响物价上涨,反过来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
1995年GDP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1997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
2000年至今,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2年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
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中国作为大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增长仍处在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但近年来的外部冲击已经直指资源扭曲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必须加快转变增长机制。
新的增长机制必须从政府目标转型开始,消除扭曲、歧视和过多占用资源等行为,政府激励企业创新,形成一个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
二、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周期状况描述分析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收缩和扩张两个阶段,波峰(peak)和波谷(trough)是周期的转折点。
1、1976年以前急剧动荡型经济周期1976年以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突出表现为强烈的上下急剧波动,其特点为:峰谷落差大;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绝对相关;周期更迭频繁且年份很短。
由于这五轮经济周期中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基本为纯粹的政府投资,经济增长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性极大。
经济周期波动和政府投资周期波动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经济波动幅度强烈且周期年数较短根本上归因于政府投资的多变性。
2、文革后,我国经济得以缓慢恢复发展,GDP 增长率从1977 年的7.6%增长到1978 年的11.7%。
1978 年改革开放初,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调整措施,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小小的调整阶段,之后GDP 出现下滑,到1990 年经济周期走入谷,谷值为5.2%,从而完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轮经济周期。
经分析,1977—1990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可概括如下:一方面,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准市场经济有效规避了经济波动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前期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业格局不合理问题继续存在且日显突出以及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导致资源不能自由流通造成的供需矛盾,引起了我国经济的短周期波动。
3、1991-1999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分析在l991—1999年第九轮经济周期中,我国经济周期保持了三年的持续上升,随后出现拐点并稳步下降,经济周期表现出短扩张、长收缩的特点,经济运行进一步趋向平稳。
由于这一阶段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价格机制转变增强了经济运行的抗衰力。
2O世纪90年代后期,波动较小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防止了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
1978—1990年间,物价被冻结,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主要随供给面变化,供需矛盾引起了经济的强幅波动。
1990年后随着价格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价格信息逐步成为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参考,减缓了经济周期的强烈波动 I。
在此期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入和长期对外贸易发展,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影响加强,世界经济的波动同时引起了中国经济周期的相应波动。
4、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和展望2000年至今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判断拐点出现时间尚难确定。
应该看到,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受大规模出口影响和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保证的事实仍未改变,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依然很不稳定。
近年来,受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导致出口下降和国内频发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出,内需拉动、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对经济长期健康增长贡献不大。
中国经济结构的区域性差异为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创造了便利,城镇化、农业人口的减少将不断推动消费需求增加,以房地产和汽车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给中国经济保持长期适度高位增长带来了机遇,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有利于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
这些积极因素十分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周期的稳定性。
但另方面,收入分配不合理,城乡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现实问题又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良性发展的瓶颈。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周期正在向周期拉长、振幅减弱、谷位上升、峰位下降和微波化趋势发展,这受益于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稳定率和抗衰力作用增强的结果。
但同时造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部分不合理因素却加大了我国经济运行的成本。
三、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1、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行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经济体制僵化,严重束缚了经济的增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经济建设。
中国先后实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革,改革了僵化的制度,解放了生产力。
1992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
接着谈对外开放。
1978年中国敞开国门,为经济发展添加了催化剂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外国投资者纷纷涌入中国。
他们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经验,而这些恰恰是当时的中国所十分匮乏的。
凭借劳动力价格优势,中国开始了持续三十年的经济扩张,利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中国走完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路,中国迅速在世界的东方崛起为令世人瞩目的“世界工厂”。
2、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国劳动者素质普遍提高。
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超过了美日每年培养的总和,并且还在迅速增长中。
这些工程师活跃于各行各业,支撑起中国经济的骨架。
教育的发展还使得中国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尖端科技在中国迅速兴起,带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产业每年都大量出口创汇,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最新消息,中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已跃居世界之首,由此终结了美日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的历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3、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浪潮的形成恰逢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机遇难得。
在改革开放之除,中国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
随着美日欧以及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低端产业纷纷移向中国。
虽说中国所接受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低端产业,但不可否认这些产业确实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些产业转移,中国很多工业都要几乎从零开始,经济就不可能迅速发展。
大规模的工业化强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4、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以及私企在各行业的投资逐年增长,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越来越充足,各领域的投资必然会不断增多,可以预见投资将继续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海外市场也向中国敞开大门,中国出口迅猛增长。
中国加入WTO后,出口更是以每年超过百分之二十的高增长率持续扩张。
中国已超越德国成为世界出口最多的国家。
出口的迅速增长形成巨大需求,刺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消费是“三驾马车”中比较疲软的,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忽视。
随着居民收入的逐年增加,消费市场也日趋繁荣,内需的扩张虽然慢于经济增长速度,但也是以较快速度增长,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在“三驾马车”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迅速崛起。
5、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保障。
邓小平曾说过:“稳定压倒一切”。
没有稳定的环境,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可能迅速发展。
因长期受战乱困扰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伊拉克、阿富汗就是很好的证明。
而这三十年来中国国内始终保持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动乱,在国际上面临的压力虽大,却始终没有发生战争。
伟大的领袖邓小平预料到短期内世界大战不可能发生,于是中国裁兵一百万,韬光养晦,将主要的人力物力投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中国经济随之腾飞。
参考文献:1.周姗颖。
浅谈经济周期理论演进史[J].大众商务,2010,(8)。
2. 张二力、郭震威等,"中国中长期人口发展趋势预测"载《全国和分地区人口预测》,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年。
3.李培林,《老工业基地的失业治理:后工业化和市场化--东北地区9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调查》,《社会学研究》第4期。
4.郭少新,何炼成.社会资本:解释经济增长的一种新思路[J].财贸研究,2004年,第2期。
5.林毅夫、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J].6.孙焱林,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7.陈乐一. 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持续繁荣[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8.贾俊雪.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及原因研究[M] .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