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渝农发[2014]213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4.08.25
【实施日期】2014.08.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
(渝农发〔2014〕213号)
各区县(自治县)农业(农林水利、农业水利)委员会(局),果业局,蔬菜局,畜牧兽医局,万盛经开区农林局,市有关单位:
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为有效保障我市蔬菜、肉蛋奶等农产品季节性均衡供应,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市设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运用不够;资金投入
不足,基础设施、机械装备和生产条件不配套;支持措施不尽完善,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二)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比较效益、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仅是城镇居民的“菜篮子”,也是农民的“钱袋子”。

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发展设施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手段。

资源短缺和生产环境恶化是我市农业发展必须克服的问题,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

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的综合利用,可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循环化和生态化,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优质园艺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供应与消费,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的具体体现。

设施农业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障食物安全,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

二、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设施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设施农业装备区域协调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坚持科技创新、重点突破。

围绕重点产业,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研发水平。

--坚持示范带动、注重实效。

通过对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集成示范,辐射带动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普及应用,提高设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支持。

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加大政府对设施农业装备的购置补贴力度、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和示范推广支持力度。

(三)发展目标
--设施规模稳定增长。

设施园艺发展规模稳步提高,连栋温室、塑料大棚以及中小拱棚协调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逐步提高;传统网箱养殖规模基本稳定,淡水工厂化养殖加快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大幅提高。

--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设施园艺生产的耕种、灌溉、植保等作业机械装备及温室智能化环境控制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环境明显改善,劳动强度有效降低;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艺装备的成套化水平不断提高,工程防疫设施设备配套比例提高30%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比例达到100%;水产养殖机械化装备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建立完善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