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由考试作弊导致消极情绪的案例报告一、基本信息1、答辩人信息*** ,男,** 大学学生辅导员、心理辅导老师。

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满四年,分管学院学生心理工作满两年,共接待来访者20 余人。

曾接受** 大学心理辅导中心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督导,督导的时间为16 小时左右。

2、当事人信息(1)基本信息来访者马丽(化名),女,23 岁,** 大学某学院二年级学生,来自** 省。

父亲去世,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60 多岁,基本丧失听力,在家经营田地,收入较低,生活有些拮据。

还有一个哥哥,任小学教师,已独立成家,虽收入不高,但仍会承担马丽一部分上学生活费用。

来访者入学后递交了《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登记表》,并申请到了国家助学贷款,每年6000 元,这基本上能够解决其学费和住宿费问题。

(2)来访者主诉主诉:在去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中,由于考试作弊,受到了学校留校察看的处分。

按照学校规定,将取消学位证书的授予资格。

来访者对此感到非常痛苦,觉得没有了学位证书,上了大学也没有用,并因此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习成绩从此一塌糊涂,连续三次受到试读警告,继续下去,将面临被退学的危险。

个人陈述:在去年6 月份,大一春季学期** 科目的期末考试中,有一道题目我做不出来,由于担心不及格,就趁监考老师不注意从身边的书包里拿出了书,没想到被当场抓住,判定考试作弊,并受到留校察看处分,这意味着我将拿不到学位证书。

拿不到学位证书,就是毕业了我也找不到工作,没有单位会要我。

我觉得对不起家人,特别是我母亲,她年龄那么大了,身体又不好,我本想毕业了找个好工作,来帮助家里改变经济状况,减轻母亲的负担。

可是现在,一切都完了,我感觉像天塌下来一般,我觉得读书也没什么用了,就是再努力,再用功,我也拿不到学位证书了。

现在到了课堂上,我一点儿也听不进去,满脑子都是学位证书的事情;课下也没有心情看书,到了图书馆也无法静下心来。

我觉得自己太没用了,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是我无法控制我自己,我也试图努力过,可是一想到学位证书没了,就觉得一切都是徒劳。

我现在已经没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3.心理评估与诊断根据对来访者的临床资料的收集,综合其她相关因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本人对症状自知,有主动求医行为,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可排除来访者有严重的人格障碍以及重性精神病。

根据来访者的陈述和经验,来访者具有严重的“学位证书情结”,认为没有学位证书便意味着失去一切,错误的认知导致其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对学习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长时间不能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消极情绪,对未来消极预期,这属于抑郁性的情绪障碍。

由于来访者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在饮食、睡眠、人际交往等方面并没有出现明显异常,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并没有达到抑郁症的严重程度。

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二、简要分析1、基本分析:马丽在考试作弊事件发生之前,具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那就是努力学习,顺利毕业,然后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为家人分忧。

但是由于作弊事件的发生,马丽失去了获得学位证书的资格。

在马丽看来,对于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来讲,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缺一不可,没有学位证书意味着上大学已经失去了意义,就是毕业了也无法找到工作。

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同时也辜负了家人的期望。

在这种负性想法的支配下,马丽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成绩也越来越糟糕。

面对这一情况,马丽更觉得愧对家人,自己也试图做出改变,但是每当想到自己再努力也无法获得学位证书这一事实,便失去了动力,她实在无法摆脱失去学位证书给自己带来的阴影,内心也由此陷入痛苦和纠结之中。

由此可见,无法获得学位证书的事实给马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导致她产生消极情绪的根本原因。

导致其产生消极情绪的主要因素在于她对失去学位证书的影响扩大化,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消极预期。

2、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的诊断与分析,同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短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消极情绪,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观念,并尝试做出积极的改变,减轻对正常学习生活的不良影响。

长期目标:彻底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观念,引导其重新树立学习的目标,找到学习的动力,恢复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3、心理辅导计划与干预情况整个心理辅导分为三个阶段:诊断与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一阶段:诊断与关系建立。

本阶段的任务是:通过谈话,收集来访者的临床资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来访者的消极情绪,让来访者意识到问题其实没有她想象中那么严重;通过谈话,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让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

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与来访者一起分析她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

让来访者意识到学位证书虽然重要,但没有学位证书并不会跟她想象的那样,带来前途毁灭性的后果。

引导来访者针对她的问题获得新的认知,重新建立未来的理解,从而找到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

与来访者针对最初确定的咨询目标、咨询方法以及咨询内容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对咨询结果进行评估。

协助来访者巩固已有的进步,放弃不合理的认知,鼓励来访者勇敢面对未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挫折。

4、来访者实际情况反馈:第一阶段进行了1 次,效果不错,与来访者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咨访关系,来访者觉得心理咨询老师与辅导员很不一样,辅导员只是批评教育。

来访者感觉自己被接纳,并对心理咨询有了初步的了解,表示愿意配合咨询师,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阶段进行了2 次,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与来访者一起分析她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引导来访者针对她的问题获得新的认知,重新建立未来的理解,从而找到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来访者虽然没有彻底放弃自己的“学位证书情结” ,但却对问题有了新的认知,找到了未来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对未来的消极预期。

第三阶段进行了1 次,结束和巩固阶段。

来访者表示对咨询师表示感谢,认为此次咨询对其意义重大,会影响她的一生,比雪中送炭还重要,让其重新找到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三、过程记录第一次咨询:2010年4月8日1、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探寻来访者改变的意愿;进行咨询分析,发现来访者的不合理观念。

2、方法:主要是会谈法。

3、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向来访者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如心理咨询的保密性、每次咨询的时间、咨询中来访者和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等;2)了解来访者的求助目的和原因,收集临床资料,以来访者自诉为主;3)根据来访者的陈述,做出初步问题分析。

4)确定咨询目标: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观念,引导其重新树立学习的目标,找到学习的动力,恢复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5)布置家庭作业:思考本次咨询内容,理顺不良情绪产生的前因后果;尝试着分析一下自己走不出情绪困扰的根源。

4、咨询摘录:来访者:我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已经连续三次受到试读警告,再有一次就进入试读期了,我很担心。

咨询师:第三次拿到试读警告了?那是有点儿危险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来访者:我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我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我无论怎么努力也不会拿到学位证书了。

我后悔死了,我对不起家人,我觉得读书已经没有意义了。

咨询师:(表情疑惑)拿不到学位证书?怎么回事儿?来访者:……因为我考试作弊。

大一春季学期期末考试,考《现代经济学》的时候,有一道题目我做不出来,由于担心不及格,就趁监考老师不注意从身边的书包里拿出了书,没想到被当场抓住,判定考试作弊,并受到留校察看处分。

所以我拿不到学位证书了,就是毕业了我也找不到工作,没有单位会要我。

咨询师:(点头)哦,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你是因为考试作弊而被处分,失去了获得学位证书的资格。

你觉得没有学位证书,就找不到工作了,所以你很焦虑,对吗?来访者:是的。

你说学位证书拿不到了,我上大学还有意义吗?我觉得对不起家人,我本想毕业了找个好工作,来帮助家里改分忧。

可是现在,一切都完了,我感觉像天塌下来一般,我觉得读书也没什么用了,就是再努力,再用功,我也拿不到学位证书了。

咨询师:因为不可能拿到学位证书,所以你失去了学习动力,现在已经三次试读警告了。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继续这样下去,你会被退学,那样你连毕业证书也拿不到了。

来访者:我知道这样下去很危险。

可是我没有办法,学位证书太重要了,没有学位证书我还能做什么呢?我后悔死了。

我也想努力,道理我也都懂,可是我就是无法摆脱学位证书的困扰。

咨询师:这种情况你跟家人沟通过吗?他们是怎么说的?来访者:我哥哥知道,他批评了我。

我妈还不知道,我不想告诉她。

咨询师:你怕她会生气?来访者:不是。

我不想让她担心,我妈已经60 多岁了,身体也不好,她很不容易,我觉得对不起她咨询师:你是上海学生还是外地的?来访者:我家在甘肃,甘南。

咨询师:哦,那很远啊。

你家里有几口人啊?来访者:现在我和我妈生活在一起,还有一个哥哥已经成家了,做小学老师。

我父亲去世了……来访者:(很悲伤,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高三那年,我父亲离开了,对我打击很大,高考没有考好,落榜了。

因为家里本来是靠父亲支撑的,我母亲眼睛不好,我就去打工了,打了两年工,我觉得不甘心,就又复读了一年,考到了上海大学。

咨询师:(同情的目光)那你真的很不容易啊。

第二次咨询:2010年4月16日1、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反馈咨询作业,探讨来访者走不出情绪困扰的原因;指出来访者存在不合理认知,并介绍认知行为疗法基本理论模型。

2、方法:谈话法、认知行为疗法3、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来访者对自己问题进行了思考,咨询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并进一步引导来访者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找到问题的根源。

2)向来访者介绍认知行为疗法,检测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过分概括、绝对化、糟糕至极等),以及由这些不合理信念滋生出的负性情绪。

同时,帮助来访者领悟到,不是由于拿不到学位证书本身让自己对学习心灰意冷,而是因为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导致负面情绪的不断滋生。

3)布置家庭作业:回忆本次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对认知因素的探索过程;复习认知行为疗法基本理论,强化来访者对ABC之间关系的理解;要求来访者按照A(诱发事件)、C (不良情绪)、B (不合理信念)的模式,尝试把自己的问题表示出来。

4、咨询摘录:咨询师:你好,这次来,你觉得好些了吗?来访者:心里稍微有点放松了,但是我还是无法摆脱学位证书的阴影。

咨询师:你是如何重新审视这一问题的?来访者:我后悔作弊了。

没有学位证书,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我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了。

我也试图努力过,可是一想到学位证书没了,工作也找不到了,就觉得一切都是徒劳。

咨询师:你认为没有学位证书就找不到工作了?来访者:是啊,没有学位证书,哪个单位会要我呢?咨询师:可是我了解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