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2011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
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
2002—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5.62%、81.8%。
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 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 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
2008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2002—2008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
在此期间,经常项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
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
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
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2002—2008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
实际上,到2010年第三季度,这个局面还在持续当中。
2002 年以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盈余双双大幅增长。
国际收支顺差在2002年以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2002---2007年间,经常项目余额每年平均以40.74%的速度增长。
从2002---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货物与服务贸易差额是衡量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货物项目是经常项目的决定因素,在经常项目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项目差额各年变化都不是很大,变动比较平稳。
我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项目,即资本项目、金融项目。
资本项目包括资本转移,如债务减免、移民转移等。
金融项目包括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动的所有交易,按投资方式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是一个与经常项目并重的大项目,是一国调节国际收支的重要项目。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加深,资本项目金额越来越大,其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2002—2011年资本项目差额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本项目是逆差以外其它年份都保持了一定量的顺差。
整个资本项目差额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以政府和银行间借贷款形式为主的其他投资,其次是直接投资,其一直都处于顺差状态,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所占的比重最小的是证券投资。
2002--2004年,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波动幅度呈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它们之间的相互比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2年以后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有较大增长。
从2002--2007年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的主要因素是金融项目,自2002年到2003年,直接投资余额全部都表现为大额顺差,余额在370_-470亿美元之间平稳波动。
其他投资和证券投资余额的均值都表现为平稳逆差,分别为-159.83亿美元和-43.54亿美元,在2002--2007年期间,只有少数年份是顺差,证券投资只有在2003、2004年是顺差,这两者的波动幅度都比较大可以说起伏不定。
2002--2007年之间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来源于直接投资收支,这期间由于直接投资每年连续保持大量顺差,并且顺差规模持续不断的扩大,所以就保持了资本项目在大多数年份出现了顺差。
证券投资收支所占比重一直比较小,对整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但值得关注的是其他投资收支,在许多年份中其绝对值甚至超过直接投资收支,成为资本项目收支中的主要逆差因素。
短期资本项目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其他投资项目内,按照长、短期分类来看,其他投资收支逆差主要是由贸易信贷等短期资本项目的巨额逆差造成,其中包括了资本外逃等因素的影响。
2002年以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一年一个台阶,其中货物项目差额始终为顺差,而且均值达到了1483亿美元。
货物项目差额一般比经常项目差额小,2003年之后,经常项目差额逐渐超过货物项目差额并且差距在逐渐扩大,这说明服务项目在经常项目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由此可知,货物项目的差额始终是经常项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经常项目的差额状况一般与货物项目相一致。
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外债流入有所减缓,金融机构境外金融资产大幅上升,导致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下降。
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发展,证券投资逆差回落,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中其他投资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
新借外债趋缓和金融机构拆放和存放境外同业的金融资产大量增加是导致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下降的主要原因。
尽管该年世界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对我国外贸出口带来新的压力,但资本和金融账户将大体保持平衡。
2002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出现大幅增长,表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进一步密切。
具体来看,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迅速上升、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运作变化和我国境外企业资金调回导致我国上半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大幅顺差。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
2002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略有减少。
其中,直接投资顺差扩大,证券投资仍呈现逆差,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对外经济表现良好、本外币正向利差和国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增强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03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增长63%,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稳定,证券投资项下由逆差转为顺差,其它投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
2004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长重要是由于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大量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实现顺差1106.6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527.26亿美元的顺差规模增长110%。
随着我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到位,以及拥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规模保持稳步增长。
证券投资项下顺差大幅上升。
其它投资由逆差转顺差。
2005年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630亿美元,下降43%。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下降主要是由于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
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
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灵活性扩大。
2006年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是中国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积极成果,反映了中国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的阶段性特征;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国民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供求失衡的结果;与中国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和全球经济金融不平衡迅猛发展有密切关系。
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
2007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迅速增加,资本项目增幅不快,但金融项目顺差增幅较大,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增加。
应入世要求,近几年我没资本金融市场不断改革,国有商业银行重组上市日渐完成,证券市场结构性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保险投资领域大幅放开,利率市场化、外汇体制改革亦取得了长足进步体系不断完善,也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前进。
在此种情况下,金融顺差的增加也是必然的。
经济的高速增长,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国家吸引外资的政策都会使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增加。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
中国对外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运行,跨境资金实现净流入,国际收支状况逐步改善。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同比下降74%。
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9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12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
2009年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1091亿美元。
而2008年已公布的这一数字为190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说,资本净流入的大幅增长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并不是不可解释的。
首先,2009年受国际金融市场形势影响,国内商业银行重新调配境外资产和负债规模,减少境外资产规模,净调入外汇600多亿美元。
而2008年则是净调出外汇300亿美元,央行境外资产的回流也是造成资本净流入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
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向各成员国分配特别提款权,建议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原则,将分配的特别提款权记录为各成员国储备资产和对外负债,也是造成资本流入增加的原因。
2011年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较2010年增长22%。
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
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8%,较201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国际收支总顺差4228亿美元,下降19%。
二、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原因上面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存在的持续双顺差状况,下面将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来系统地分析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双顺差的深层次方面的原因。
中国的双顺差是政策的结果。
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外贸政策导致了经常项目顺差;鼓励资本流入,特别是FDI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的外资政策导致了资本项目顺差。
内部原因:(一)、经常账户出现顺差的原因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Y=C+I+G+X-M=C+Sp+T,将这个式子进行简单变换可以得到:X-M=Sp+(T- G)- I→X-M=Sp+Sg- I,即X-M=S- I。
式中,Sp和Sg 分别表示个人储蓄、政府储蓄,Y、C、I、G、X、M、T则分别表示收入、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和税收。
公式X-M=S- I 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双缺口模型。
根据这个模型,当储蓄大于投资时,外贸呈现顺差格局;当储蓄小于投资时,外贸呈现逆差格局。
中国近些年经常项目持续性顺差的局面由此可以归结为长期的储蓄大于投资的情况没有改变。
具体来说,引起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巨额顺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内需不足的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内需不足是中国当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2002—2008 年,中国GDP 的平均增速为10%以上,而消费的平均增速仅为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