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选

历史文选

历史文选序篇(一)史部典籍概述四个阶段: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一,先秦史籍。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不能独立,归入经部之春秋。

《尚书》(孔子整理)。

“六经皆史也”春秋,战果,秦:《尚书》,《逸周书》,《春秋》,《左传》,《国语》,《周礼》,《周易》,《战国策》等等。

特点:1大都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多位资料汇编的形式。

如《尚书》即为三代所出。

2杂入了后代人的文字,本身面貌发生了变化。

散乱,失传,经过汉代学者整理,需辨别真伪。

可借助:清-崔述《考信录》;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

3内容宽泛,文字简约,记事粗略,神话及寓言等杂糅。

后世有注释,对语言,文字,史实注释较可靠,但思想内容方面有出入,甚至牵强附会,面目全非。

汉代注释有:“传”,“说”,“诂(故)”,“注”,“笺”,“训”,“章句”等;魏晋有“正义”,“疏”,“集解”等。

4格式,用字与后代差别很大。

多无篇名,现在的篇名多为后世整理时加上去的不能概括内容。

书名亦为后人所加。

不署作者姓名,许多文献至今无法确定作者。

使用假借字较多,多为音韵相同或字形相近。

无严格体例,多为史体源头(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其中前四者的源头在这一时期形成。

春秋家,左传家,为编年体的代表)二,两汉魏晋南北朝史籍摆脱附庸地位,走向独立。

经,史,子,集确立特点:1.纪传体的产生,表明我国史学已完全成熟,地位独立。

结构宏伟,高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历史。

具有主线地位的史学体裁。

“正史”。

《史记》。

《汉书》。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史体繁荣,史注繁荣。

数十种别史(即正史之外)。

人物传记二百多种,如《烈女传》,《高僧传》,《高士传》,《逸士传》,《会稽先贤传》等。

“谱学”:某一世族的来源,变迁等。

方志学--《越绝书》,《华阳国志》等。

类书(将书的内容打乱,再按需要归类。

)—(三国,魏)《皇览》,我国第一部类书。

(丛书—将不同的书归类)注家蜂起。

郦道元--《水经注》(原著:桑钦),补阙,备异,正误,辩论。

裴松之--《三国志注》,开评时正史之先河。

3.史籍数量大增。

4.史籍质量显著提高。

三,隋唐宋元史籍。

1.史体创新,丰富多彩。

第一部史体政书--(唐,杜佑)《通典》。

第一部史学理论--《史通》(唐,刘知己)。

产纪事本末体--(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编年体达到顶峰--(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纲目体,会要体,产生。

其他各体走向兴盛。

宋—笔记小说。

中国史学各体裁都已创立并发展。

2.史籍空前繁盛。

3.史学受到社会的重视。

唐开始,政府设馆修史:《晋书》,《梁书》,《北齐书》,《周书》,《北史》等。

二十四史中三分之一修于唐代。

延至清代。

表明史学地位提高,也说明了统治者加强了对史学的控制。

四,明清史籍。

1.走向没落。

很少有人写当代史,野史仅数种。

2.质量下降,少创新。

黄宗羲《宋元学案》,章学成《文史通义》对封建史学总结评论,提出新的观点。

朴学(考证辨伪之学),考据学异军突起: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nie(二十)二史札记》,钱大昕《nie(二十)二史考异》。

(二),史部目录的内容与得失。

1.史部目录的内容。

《中经》(三国,魏,郑默)--《中经新簿》(西晋,旬勖)--《四部书目》(东晋,李充)。

四分法。

“起居注”创自《隋书》;“杂史”创自《旧唐书》;“别史”创自《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诏令”创自《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孙)。

史评史钞。

2史部目录分类之得失。

(以《四库全书》为例)得:(1).增其所应增之类目;(2).合其所应合之类目;(“诏令奏议”)。

(3).析其所应析之类目。

失:(1),分类标准不一;(2).归属界限不清;(杂史类)。

(3).有不应列入而列入者;(4).有应列入而未列入者。

(笔记)。

通论一,目录。

图书目录通称目录书,又叫书目。

乃治学之门径。

一,目录的起源和确立。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叙传》。

“目”:图书的篇名和书名。

“录”:对“目”的说明和编次,内容提要,也称序录或书录。

《史记.太史公自序》《兵录》(汉.杨仆)--群书专科目录。

《七略》(汉.刘歆)。

(在汉.刘向《别录》基础上著成。

《七略》,《别录》均已失传)二,四部分类目录的形成和内容。

“六艺略”分为:“经部”和“史部”。

“诗赋”变为:“集部”。

“诸子略”,“兵书”,“数术”,“方技”合为:“子部”。

(“六艺略”,“诗赋”,“诸子略”,“兵书”,“数术”,“方技”为六分法。

)“甲”,“乙”,“丙”,“丁”四部:1.《中经》(三国,魏,郑默)2.《中经新簿》(西晋,旬勖)3.《四部书目》(东晋,李充)“经”,“史”,“子”,“集”四部:《隋书.经籍之》(四分法的代表)版本书目:《通志.校雠略》(郑樵);《遂初堂书目》(犹袤)三,古典目录书的流别和体制。

阮孝绪《七录》;郑樵《通志.艺文志》录,略,只,簿,书目,书录,目录,解题,考,记,总目,提要。

1.古典目录的攥著流别:(1)史志目录;(2)官修目录;(3)私撰目录。

2.古典目录书的体制;(1)图书馆目录:“纲纪群籍,簿属甲乙”索引式的简明目录。

(2)学术史目录:“辨长学术,考镜源流”。

(3)解题目录:“提要钩元,治学涉经”。

(4)版本目录:“鉴别旧椠,雠校异同”。

(5)专科目录:专门著录某一学科书籍的目录,“即类求书”。

四,现代图书干藏书目录的分部。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五,目录是治学之径。

1.利用书目簿录群籍,了解图书基本情况,查找所需图书。

2.利用书目的分类和提要,分辨图书学术源流。

3.利用个朝代书目著录的变化考证伪书。

4.利用书目提供阅读或整理古籍较好的版本。

5.利用书目熟悉史部群籍,有利于校勘。

文章讲解:《四库全书史部总序》。

“履道坦坦”。

“周道如砥,直到如矢”。

一,词:1.殆:危险(“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大概,也许,恐怕,(副词)(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几乎。

2.结:打结(动词或名词);结下,缔结,(动词);结交。

3.狱:监狱;官司,案件;处理诉讼的官吏。

4.情:关系,交情,友情,感情;情理,人之常情;实情;的确,确实,果真(“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也。

”)(副词)。

5.真;真是的,真正的(形容词);真正,确实。

二,语法:动词用作名词:“撰述”,“考证”,“记载”,“议论”,“听”(“颇亦荧听”)。

通论二;汉字。

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历时最悠久。

以象形为基础的意符字,属表意体系。

一,汉字形体的结构。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分为独体,合体两大类。

(1),独体:形体不可再分。

(2),合体:由一个独体象形字加上一个符号构成。

独体为陪衬,以符号为主,但符号只有当独体陪衬时,才有意义。

2.指事字。

用提示的方法表示意义。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1),纯指事。

完全用符号来指事。

(2),合体指事。

在象形基础上,加上标志或符号来表示较抽象的事物意义。

象形表实物,符号起提示,标记作用。

指事与象形的关系:相同点:独体字。

不同点:象形位图画;指事为标记。

象形:“像什么”;指事:“在哪里”。

象形:具体,特殊;指事:抽象,普遍。

象形:一望便知;指事:察而见意。

3会意字:两个或两个意上“文”合一字,表达精神,品质,思想等。

“比类会意,以见指hui(提手旁加一个“为”字)。

(1)异文会意;(2)同文会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独体字组成。

(3)对文会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独体字按相对或相反方向排列。

(4)变体会意:a.省形:省去其中一个字的某些笔划,仍取其意。

b.亦声:其中一个字不仅取其形,且取其声。

会意与象形,指事的关系:密切相通。

象形是基础,济其穷而生指事,及至事指穷而生会议。

逐次深化,抽象,造字能力逐次增强。

字数递增。

共为一大类,象形与指事为独体,会意为合体。

4形声字:由形旁与声旁两部分合成。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形符:表示事物特征。

声符:表示读音(读音相近)。

汉字造字法的根本性变革:一,产生大量汉字,占总数的90%以上;二,区别了同音字,提高了精确度。

可从结构,声符,意符来分类。

(1),结构。

a.左形右声;b.右形左声;c.上形下声;d.下形上声;e.外形内声;f.内形外声。

此外,一些字结构不规范,形符或声符偏居一隅。

如“腾”,“修”,“疆”等。

(2),声符。

a.亦声:一个形符同时也是声符。

b.省声:省去某些笔划,仍取其声。

c.多声:声符有二,相切得声。

(3),意符。

a.多形:形符不止一个。

b.省形:省去形符的某些笔划,仍取其意。

5.转注字。

解决,分辨一字多音,一义引申数义的字的用字方法,有音,形,义三个方面的要素。

6.假借字。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二,汉字的形体变异。

甲骨文,金文,镏文,小篆,隶书,楷书。

三,汉字的孳生。

1.古今字。

(1)分类:A.古字借为他用,本意罕用,令造今字表示本意。

B.谷子表本义,令造今字,表引申义。

C.古字仍表本义,令造今字,标假借义。

D.古字只表引申义,令造今字,表本义。

E.古字本义罕用,以引申义为常用义,令造今字,表示其中某一向引申义。

F.古字本义罕用,常用义是假借义,令造今字,表古字引申义。

(2),今字的主要造字方法。

A.以古字为声符,令加一个意符;B.声符不变,改变意符;C.意符不变,改换省府;D.改换造字方法。

(3),古今字的特点。

A.大多数为古字简,今字繁,今字基本上是形声字。

B.古字所卸掉的只是它所承担的几个职务当中的一个,其他职务仍然保留。

C.古字与今字的关系,大多数为一对一的,但有个别的古字,则可孳乳出不止一个字来。

第一单元、纪传体文章讲解:《史记.始皇本纪》秦世系: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政(始皇)庄襄王:名子异,又名子楚。

城旦:修城(刑罚)。

白粲:给宗庙等淘米(刑罚)。

荆:即楚国。

始皇因避其父庄襄王名“子楚”之讳而改为荆。

改讳:同意、同音、改写法(缺笔)、改读音。

贼:刺客,指荆轲。

封:于泰山;禅:于梁父;望:遥祭。

修饬:整治,整顿。

并:(读“bang”)沿着,有依山傍水之意。

明星:指彗星。

夸主:炫耀自己的主张。

语法:一、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2.名词用作状语3.数词用作动词、名词二、双宾语三、定于后置《魏其武安侯列传》语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自动词使动;定语后置。

通论三、古汉语词汇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单音词居多。

由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

许多成语可用双音词对译。

一、古汉语复音词的构成。

复音词: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一)、单纯复音词。

语音造词。

1.联绵词:两个音节连缀表义的单纯词。

“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