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古典建筑的特征现代建筑的特征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上的应用现代建筑继承了古典建筑现代建筑拥有自己特色参考文献[1]顾孟潮,王明贤,李雄飞.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郑时龄,薛密编.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3]肖鹰.形象与生存.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1,古典建筑具有结构、装饰、自然和数象等理性特征,还有对称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和于环境和于自然之美等特征。
其体系以木结构为主,以官式建筑为典型,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和数象的象征意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和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建筑简单归纳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所在我认为在于“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为标志性的一种世界观。
中国古典建筑-作为古典建筑精华所在的“天人合一”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一、道法自然的对称美。
中国古典建筑普遍强调对称美,不管是宫殿、庙宇、道观、官府衙门还是普通民居一般都采用对称设计。
东西厢房、东西二宫等词语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而大门口两尊大狮子更可说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一大风景。
而这种对称美从根本上而言正是源于中国人信奉师法自然,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因为自然界不论花、鸟、鱼、虫还是人体自身无不体现了一种对称美。
二、注重天象学和阴阳五行思想。
只要对中国古典建筑稍有研究的人就会了解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天象和阴阳等思想一直是得到很大程度体现的。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天象学在古典建筑上体现的一个典型。
古代十以内的偶数称为阴数,而一则被称为“太极”,因此三才是“阳数”之始。
天坛建筑的尺寸严格采用阳数。
祈年殿殿高九丈九,屋檐三层,裕谷坊三层,殿顶周长三十丈代表一个月三十天;外层有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中层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这外层和中层总计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
而最内藻井下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
柱子总计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星宿......还有枋角走廊等等很多方面无不体现了上应天和的精神。
而中国古典建筑中体现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就更为普遍了。
三、环境美以及合于自然之美。
中国古典建筑往往体现一种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契合无间。
往往不局限于一屋一亭之美而上升到一个大的建筑系统以及此建筑系统与自然之间那种和为一体浑然天成的妙处。
不论是北京的紫禁城还是苏州园林,不管是南京的栖霞寺还是恒山的悬空寺,不管是卢沟桥还是赵州桥无不从一个建筑系统的层面反映出中国古典建筑在整体上表达出的那种和于环境和于自然之美。
中式风格是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金壁辉煌,造型讲究对称,色彩讲究对比装饰材料以木材为主,图案多龙、凤、龟、狮等,精雕细琢、瑰丽奇巧。
但中式风格的装修造价较高,且缺乏现代气息,只能在家居中点缀使用。
中国古典建筑可分为皇家与平民的:儒学的尊卑明显(皇家的有色系与平民的无色系)。
对《易》的哲学思想的解说严谨。
木结构(围绕它的不足进行的维护:防火潮)榫铆结构。
因势造景,因势造型。
亭、台、楼、阁、榭的组合。
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对地域的分析透彻而产生的特点。
对功能,有:“堂以宴、亭以憩、阁以眺、廊以吟”的说法当我们讨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这一论题时,相信许多人心怀疑虑:"中国是否有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借用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的情况,至少,第一以"建筑大师的杰作"作为衡量尺码,第二以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发展的历史作为参照。
假如我们打破这种习以为常的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史观的思维定势,不是以西方体系作为参照,转而将目光放在中国建筑发展自身,我们蓦然发现,无论在近代还是在当代,中国均有自己的优秀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国也有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轨迹。
1930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
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青岛,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或称"摩登式"、"现代风格"、"万国式"、"国际式"、艺术装饰风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其二,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建筑师的交流、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
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并产生效应,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20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
1929年9月5日,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由具有雄厚的设计实力,二三十年代称雄上海的最大设计机构公和洋行(Palmer&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即今香港"巴马丹拿事务所")设计,大厦10(局部13层),塔顶高77m,平面为A字型。
钢框架结构,顶部设有19m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
从其形式来说,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Headquarters of Montogomery Ward,1900年建)形象何其相似,但20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无论体型、构图,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
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它拉开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
公和洋行继沙逊大厦之后,1933年建成河滨公寓,8~10层,平面结合地形成"S"形布局,立而简洁,1933年及1934年先后建成汉弥登大厦及都城饭店,两幢建筑布局、层数、形式几乎一样,塔楼17层,外部处理仅在基座的上沿、顶层压顶和中央塔楼等部位设局部装饰;1934年建成峻岭公寓,平面呈条形五折环状对称布局,中部19层,立面以垂直线条处理。
这些摩天楼共同的特征表现为突出建筑的体量,只有极少的几何图样装饰,与沙逊大厦相比,明显已更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特征。
作为上海最有影响的设计事务所,公和洋行设计风格的转变,说明30年代初上海建筑界已以现代风格领导设计潮流,公和洋行设计的现代建筑的大显建成,对上海乃至全国建筑界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建筑师的现代建筑作品30年代的中国建筑界正是中国建筑师的"自立"时期,在这与世界相通的现代建筑设计潮流中,中国建筑师在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建筑的热情,此时期从业的主要设计事务所或建筑师几乎都有现代式样的建筑作品。
庄俊设计的上海大陆商场1933年建成开张,楼高10层,外部立面只有局部简洁的纹饰,两年后设计建成的上海孙克基产妇医院局部五层,立面中部设竖向体量,两侧带状线条划分,造型式样已接近"国际式"建筑;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从1932~1947年问的设计作品中有20多项具有明显的现代风格特征,其中包括1938年建成的大上海大戏院及恒利银行、1947年建成的上海浙江第一商业银行等;基泰工程司设计的上海大新公司1936年建成开业,中央大厅设有当时国内首创的自动挟梯,10层钢筋混凝上结构,立面只在屋顶栏杆、花架下的挂落处有局部中国武装饰;范文照是现代建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其事务所设计的协发公寓(1933年)、巢雅公寓及上海美琪大戏院(1941年)均显示出现代格调;奚福泉1934年设计建成的上海虹桥疗养院建筑形式完全符合内部功能要求,没有任何与结构无关的装饰,重视功能实用,注意卫生及环境,造型美观大方,已深得现代主义建筑的本质特征。
此外,李景沛设计的上海广东银行大楼(1934年)、上海武定路严公馆,董大酉设计的自宅(1935年),陆谦受、吴景奇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虹口分行(1936年)等作品都对现代风格进行了探求。
1934年设计、1936年建成的上海中国银行大厦是上海外滩唯一一幢中国人为主设计的摩天楼,主楼17层,高约69m,设计人陆谦受完全按功能要求合理组织平面,表现出理性主义的设计思想,立面设计在表现现代建筑特征的同时,局部采用了中国传统装饰,东主楼采用变形的四角攒尖屋顶,檐下装饰有斗拱,檐口及立面接层处,设有荷叶图饰,这种现代与传统共处一体的表征,表现了中国建筑师在自立时期矛盾的文化心理。
四、现代建筑在近代中国的分布状态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现代建筑的中心城市和前沿阵地,现代风格的建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质量也最高,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此时期的上海已成为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都市,建筑业达到极度繁荣的程度,并因此而给建筑设计行业带来了无限的机会,这一时运吸引了一批外国建筑师、留过洋的中国建筑师以及在海外学习建筑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归国来到上海从事建筑设计,正是这些了解世界的建筑师把发源于欧洲而影响世界的现代建筑思想带到当时远东最繁荣的上海,导致了颇具规模的上海现代建筑设计和建造。
就在上海掀起现代建筑浪潮的同时,国内某些城市也出现了向现代风格过渡的简化设计趋势并产生现代建筑作品。
在南京,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童寓1932~1933年间设计首都饭店,建筑平面根据功能要求结合地形成L形布置,建筑造型朴素大方,已完全没有多余的装饰细部,立面真实反映内部使用功能,具有鲜明的功能主义理性思想;过养默设计的首都最高法院虽然立面中部设有塔状入口,并有竖线条装饰,某种程度上还带有新艺术运动建筑的特征,但建筑体型已明显简洁,装饰已明显减少,表现出向纯净的现代建筑过渡的设计特征;此外,杨廷宝1935年设计建成的大华大戏院,李锦沛设计的新都大戏院(1936年),基泰工程司梁衍设计的国际联欢社(1936年),华盖童寓1937年设计建成的地质矿产陈列馆等建筑均表现出造型简洁新颖、造价经济实经济实惠、形式与功能结合、运用新材料新结构等现代建筑特性,"这种设计倾向在商业与公共建筑中很快得到发展,并逐步形成一种潮流"。
在天津,"进入30年代,新建筑运动影响所及,已改变了天津近代建筑的面貌,……向现代主义建筑过波成为这一时期天津近代建筑的主流。
渤海大楼(1935)及利华大搂(1936)由法国建筑师穆勒(Mu1er)设计,法国俱乐部(1931)及新华信托储蓄银行(1934)由华信工程司沈理源设计,中国大戏院(1935)由英国建筑师B.C.扬及瑞士建筑师陆普(Loup)设计,意租界回力球场(1935)由意大利建筑师鲍乃弟(Bonetti)及瑞士建筑师凯斯勒(Kess1er)设计,此外,天津仁立毛纺厂(1932~1935),香港大楼(1933)等建筑是这一时期天津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