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学习知识点情况总结(详细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学习知识点情况总结(详细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

“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

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08×1012千米3、范围:(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9.4608×1012千米×140亿≈1.32×1023千米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概念: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2)类型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2、天体系统(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2)天体系统的层次:主要组成:恒星等天体(银河系中有2000多亿颗恒星)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恒星和星云两类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太阳约为4.2光年(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河外星系:超过1250亿个总星系(可见宇宙):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4)太阳系和地月系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宇宙(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中心天体:太阳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成2》成行员星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B分类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公转周期:76年方向:自东向西彗星成因:冰物质→升华→太阳风排斥特征:核心→云雾状→背向太阳组成:彗核→慧发→彗尾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1》地月系概况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月球的运动周期:27.32日(恒星月)地月系(自公同步)(最低级)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月相成因:地球与月球空间位置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月相类型:新月-上弦月-满月或望-下弦月2》月相成因及变化月相的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下下东东,初一月黑头,十五月亮圆。

三、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其运动和结构特征无特殊之处①共面性(1)八大行星运动特征②同向性③近圆性①类地行星(2)八大行星结构特征②巨行星(按质量大小)③远日行星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外部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有生命来光照条件没变化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0~100℃);水呈液态状态2、地球的特殊性体积与质量适中:适宜生物呼吸的较厚大气层的存在(大气厚度密度合适,大气成分合适)自身条件公转与自转的周期适中:温度变化幅度小(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较小)液态水的存在: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生命摇篮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考点归纳总结1】1.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要结合生命存在所必备的水、气、热等条件,从地球的外部和自身环境两方面综合分析,具体分析如下:稳定的太阳光照表面温度适宜2.我国和世界一些著名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及条件分析【考点归纳总结2】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大气透明度](1)总体特征我国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差异较明显,高值和低值的中心都处在北纬22°~35°之间,高值的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的中心在四川盆地。

北纬30°~40°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

而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呈东西向分布。

我国太阳能分布的高值和低值中心均位于北纬22°~35°,在北纬30°~40°地区,随纬度增高太阳辐射能增加,北纬40°以北,由东向西太阳辐射能逐渐增加。

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2)特例分析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其原因在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匮乏。

【例3】下图是世界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太阳辐射强度较高的①、②区域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均高于赤道地区,其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的值大约是_______。

它大于B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观测得出结论,城市的太阳辐射量往往低于郊区,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A、B的纬度值应为37°N,A的太阳辐射强度季节变化较大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节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板书设计1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大气分层2.太阳活动及其影响圈层太阳活动现象对太阳活动的指示作用周期对地球的影响光球黑子太阳光球上常出现的暗黑斑点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约11年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离子流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产生磁暴、极光、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气候异常等现象色球耀斑色球层上有时出现的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日冕太阳风日冕层脱离太阳引力的带电粒子流板书设计2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 000K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

在高温高压下,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

公式表示如下:4H→He+能量3、太阳辐射、太阳常数可见光:0.4~0.76微米,占太阳辐射50%红外光:>0.76微米,占43%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光:<0.4 微米,占7%1》、太阳辐射可见光:波长由长到短;红橙黄绿青蓝紫纬度位置: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则弱,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天气状况:晴天多,云雨天少;南方比北方少影响因素海拔高低:海拔越高大气层薄、云量少,辐射强。

所以说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日照长短:长强短弱,夏半年,高纬地区辐射强2》、太阳常数:是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太阳常数值为8.24焦(平方厘米·分)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 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①: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

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如下图所示。

(投影)太阳 环状 热量 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 地理 辐射 天体 传递 水体运动 洋流 环境(2)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①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和热,晾晒衣服需要阳光。

目前利用较多的是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等。

②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它们被称为“储存起来的太阳能”。

→ → 热量 纬度→ 差异 → →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①太阳外部结构:(内→外)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内→外)亮度、密度由大→小(内→外)温度、厚度由小→大1、太阳活动②太阳活动类型2、太阳活动的影响1》对地球气候产生的影响(黑子)A: 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有的呈正相关,有的呈负相关)B: 树木年轮厚薄变化周期11年;两极永久冰川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有11年周期C:太阳活动高峰年,激烈天气几率增加,反之,天气变化相对平稳2》对地球电离层产生影响(耀斑)(耀斑发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3》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4》(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轰击极区高层大气⇒极光(大气电离发生发光现象)注意:一、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黑子、耀斑、太阳风等往往具有同步性,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

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所以地球上的许多现象往往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所示: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磁暴”现象高能带电粒子――→碰撞极区高层大气⇒极光黑子、耀斑⇒地震、水旱灾害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 1.3 地球的运动板书设计第一课时一、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1.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

A、侧面定向:自W→E(1)图形定向2、方向:自西向东B、极点定向:北逆南顺(2)经度数变化定向:东经度顺自转方向增加,西经度顺自转方向减小;所以东经度增加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1)恒星日:真正周期;1恒星日长23小时56 分4 秒,转动角度360°3、周期(2)太阳日:昼夜更替周期;1太阳日长24 小时,转动角度360°59′注意:当观察者自西向东运行时,观察到的昼夜更替的周期<24小时(自转速度+物体运行速;周期缩短);相反自东到西昼夜更替周期>24小时A、概念: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

(1)角速度B、规律:除极点外,其他各点均为15°/小时。

角速度不随纬度、海拔变化。

4、速度A、概念: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2)线速度B、规律:赤道上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维递减,两极为零。

任意纬度φ的线速度=1670×cosφKm/h。

第二课时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地球自身特性决定不发光,不透明;地球自转的结果2、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3. 昼夜状态的表达: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a日出日落太阳高度为0º;b白昼大于0º;c夜晚小于0º;d一天中正午时最大(未必为90º);e从全球来看,直射点太阳高度最大(一定是90º)。

4、晨昏线①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由夜到昼为晨线。

反之,由昼到夜为昏线。

(1)晨昏线判断方法:②昼、夜半球判断: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