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于1980年创建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内容包括: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与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四个方面的314项指标。
2002年,IMD对参评的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由于我国企业在劳动生产率、制造成本、公司绩效、管理效率、公司文化和全球化影响等方面(66项指标)的表现不佳。
导致我国企业效率专项评价排名第43位,连续5年下滑,并掣肘着我国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导致我国国际竞争力在该年度综合排名第31位。
2005年IMD《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国内地名列第31位2007年全球竞争力排名美国居榜首中国超越日本2007年05月10日12:59 [我来说两句(29)] [字号:大中小]来源:新华网[提要] 2007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排名前3位的是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
今年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超越日本,从去年的第18位升至第15位,日本从去年的第16位降至第24位,印度仍为第27位,韩国从第32位升至第29位。
新华网日内瓦5月10日电(记者刘国远)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10日发布2007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今年又上升了3位。
报告显示,今年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从去年的第18位(去年首次公布时为第19位,整个排名中包括一些地区和省、州经济体)升至第15位,而且排名首次超过中国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今年的排名从去年的第17位降至第18位。
今年的报告涵盖了55个经济体,比去年有所减少。
在今年的报告中排名前20位的经济体依次是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卢森堡、丹麦、瑞士、冰岛、荷兰、瑞典、加拿大、奥地利、澳大利亚、挪威、爱尔兰、中国内地、德国、芬兰、中国台湾、新西兰和英国。
此外,日本的竞争力排名从去年的第16位降至第24位,印度仍为第27位,韩国从第32位升至第29位,俄罗斯从第46位升至第43位,而巴西则从第44位降至第49位,南非从第38位大幅降至第50位。
《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主要经济体经济竞争力的年度研究报告,自1989年起每年发表一次。
这项报告根据4个大指标及其下属的300多个小指标来进行竞争力评估。
4个大指标分别是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
今年中国内地在这4个大指标中的排名均有所上升,其中经济表现排名由第三位升至第二位,仅落后于美国;政府效率排名由第17位升至第8位,升幅突出;企业效率排名由第27位升至第26位;基础设施排名由第33位升至第28位。
报告认为,世界经济和商业力量正在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工业化国家长期以来的竞争优势地位受到挑战,而这会导致欧洲和美国等增加保护主义措施,未来国际贸易争端将会日益增多。
2004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基于《 2004 洛桑报告》的分析段小华柳卸林(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2004 年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全球竞争力年鉴》(以下简称《洛桑报告》)刚刚问世。
2004 《洛桑报告》取消了对国别的人口划分方法,包括 51 个国家和 9 个地区共 60 个经济体作为研究对象。
报告的主要评价框架与以往类似,仍然是从经济绩效、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四个要素。
本文将从这四大要素出发,分析中国的竞争力、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并将中国的竞争力与印度的竞争力作一比较。
报告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的竞争力有所上升,但竞争力主要在于 GDP 的增长,其它结构性的指标没有多大改善,经济增长中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中国的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且可胜任的经理和技术工人不足。
印度的经济增长正在加快,必将成为中国不可忽视的竞争者,因此有必要高度关注印度的竞争力。
有趣的是,中国的强项指标,正是印度的弱项指标,反之亦然。
但在一些企业效率的指标上,印度要好于中国。
一、中国竞争力的基本表现第一,整体竞争力基本维持原状,但企业效率有较大幅度回升,政府绩效徘徊不前,基础设施落后局面未有改观。
从 2000 年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在第 24 位 ~ 第 26 位之间徘徊, 2003 年曾一度降到第 29 位。
2004 年的排名是第 24 位,比上年提升了 5 位。
但各个次级指标的表现却很不相同,如表 1 所示。
波动最大的是企业效率,从 2000 年到 2004 年企业效率排名基本上呈下滑的趋势, 2003 年一度跌至第 46 位,今年又回升到第 35 位。
与中国整体经济绩效的优异表现相比,政府效率排名几乎是原地踏步,基本上没有变化;而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也没有多大改观。
表 1 2000~2004 年我国竞争力各要素排名变化第二,我国的竞争力更多依赖于经济增长的活力,具有显著的 GDP 属性。
对中国竞争力的进一步认识,只有在国际比较的背景下才有意义。
因此本文选用六个国家作为参照进行对比。
这六个国家是:与我国人口、国情近似的发展中大国——印度,与我国 GDP 总量接近的意大利,逐步走出转型期低谷的俄罗斯,同为东亚重要国家的日本、韩国,以及综合国力最强的美国。
对比显示,中国的竞争力尽管远远不如美国,但明显强于印度,也优于意大利和韩国,甚至与日本相当(表 2 )。
经济绩效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贡献非常之大,我国的竞争力基本体现为旺盛的经济活力,尤其是 GDP 持续增长的能力极强,这多少掩盖了基础设施和管理效率等方面的不足。
因此,我国的竞争力表现具有很强的“ GDP 属性”。
表 2 若干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比第三,扣减环境成本后, GDP 属性的贡献降低,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大打折扣。
在 2003 年,对中国的“环境污染是否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调查指标中,中国排名第 27 位,但到了 2004 年,排名下降到了第 59 位。
这一方面说明被调查的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更为关注,但也不得不承认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和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
依据 1999 年的数据,中国每百万美元 GDP 的二氧化碳工业排量是3077.7 吨,是同期日本的 11.8 倍,印度的 1.4 倍,位居全部 60 个国家(地区)中的倒数第三位(表 3 )。
可见,中国的环境竞争力是非常低下的。
表 3 每百万美元 GDP 的二氧化碳工业排放量单位:吨根据《洛桑报告》的指标, 2001 年,中国 GDP 增幅是 7.3% ,但除掉能源消耗后的 GDP 净增长率是 5.79% ; 2000 年的 GDP 增长是 8.0% ,除去能源消耗后的实际 GDP 增幅 7.16% ,两年比较,明显看出中国的能源消耗处于快速增长状态,中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在增加。
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几个问题:第一,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高能耗的重化工行业, 2003 年的电力供应高度紧张、高耗能的建材行业高速增长是一个证据。
第二,中国经济发展并非节能型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每创造 1 美元的 GDP ,消耗掉的能源约为美国的 3 倍,日本的 6.6 倍(表 4 )。
第三,工业企业支付的低廉的能源价格也在客观上纵容了能源浪费。
2002 年每度电价格是 0.032 美元,为世界上能源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在 60 个经济体中居第 5 位。
与能源的高消耗相对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
2003 年,我国全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居 57 位,仅为美国的 11% ,意大利的 12.3% ,韩国的 23% 。
可见我国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较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可以想见,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从目前的人均 1000 美元向 3000 美元以上的跨越)若继续依靠这种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低工资所支持的发展道路是难以维系的、不可持续的。
在这一背景下,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创建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已是迫在眉睫的必要选择。
表 4 2001 年各国能源消耗量注:a 是指“每百万美元 GDP 消耗的商业能源”。
二、中国制造业的真实竞争力近年来“中国制造”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现象。
在此,我们借用《洛桑报告》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真实竞争力。
总体看,工业行业的生产率都高于服务业是一个普遍现象,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都是如此(意大利例外)。
但这一现象在我国更为明显,工业行业的生产率约为全部行业的 2.2 倍。
尽管如此,我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仍是低下的,约为美国的 1/5 。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表现为生产率的持续增长能力, 2002 年和 2003 年分别为 7% 和 8.1% ,高于全部参照国家(表 5 )。
表 5 2003 年各国工业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美元 / 人,按生产率平价计)“中国制造”的影响力在于强劲的出口能力和增长性。
我们对比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数据后发现(表 6 ),和其他大国相比,我国经济具有更强的外向性, 2003 年产品出口占到了 GDP 的 31% ,高于美国、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但低于高度依赖外资、外向型经济导向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高技术产品在我国全部出口产品的比例较高, 2002 年占 20.94% ,与美国、日本、韩国 25% 左右的水平相当,低于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该项指标都在 40~50% (表 6 )。
表 6 各国(地区)制造业出口与成本结构注:a 包括工资加其他补助。
b 中国大陆缺 2003 年的数据,用 2002 年的替代。
我国制造业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劳动力价格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包括东南亚国家),但其他非人力成本如工业企业的电力成本则与其他国家相差不多。
尽管近年来劳动力成本有较大幅度(超过 10% )上升,但工人的报酬仍然处于极低水平,为美国的 1/32 ,不足马来西亚的 1/4 ,与劳动生产率不成比例。
与此同时,对我国劳动力素质的各项调查表明,我国有技能的劳动力非常欠缺,不如所有参照国家,而且对劳动力的培训状况不容乐观。
因此,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能力增长将有很长的路要走,应在加强高校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在岗技术人员的培训。
我国应借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成功做法,在注重支持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产业政策的同时,高度注重对劳动力的培训。
此外,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性较低也制约了技术扩散和经济活力的充分发挥。
我国经济及企业环境对国外高级技术人员的吸引力(第 19 位)不如美国(第 1 位)、马来西亚(第 3 位)、台湾、韩国,高于日本、意大利、印度。
这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制造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三、中印竞争力的对比:反差及启示印度是一个充满强烈矛盾和反差的国家——文盲众多,但大学教育普及率高,有一流的数学和工程教育。
在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竞争力指标时,发现尽管中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有相似的国情,诸多指标都居于落后地位,但也有相当多方面的指标存在强烈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