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作文写作备考:2020各地十多次联考,这个作文主题高频出现----“教育惩戒权”主题【2020届高三江南十校联考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11月22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则》),公开征求意见。
《规则》规定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
教师对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心健康行为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
《规则》明确了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与权利,为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适度的惩戒提供了法律依据。
该征求意见稿发出后,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人认为《规则》的出台是“众望所归”。
请从下列任选一个身份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完成写作。
①以在校学生的身份;②以一线教师的身份;③以社会热心人士的身份。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高三南昌十二校联考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
《规则》提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
对于教师教育惩戒权,有专家指出,教师惩戒不是棍棒教育,不是让教师体罚学生;有家长担心,教师有了教育惩戒权后可能会肆意体罚学生;有教师明确表示,自己不要教育惩成权,因为这个教育“惩戒”的尺度实在难以把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写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0高三炎德大联考(长沙市一中月考二)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制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书指出,要赋予教师更多教育孩子的权力。
2019年7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将保障教师依法享有教育惩戒权。
“意见”第14条当中写道:“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中小学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处理规定》第三条:“对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等知情人可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举报,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调查,及时处理。
”上述事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热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和老师姓名;不少于800字。
【注】文中涉及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一律以“《意见》”代替;文中涉及到“《中小学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处理规定》”一律以“《规定》”代替。
【2020高三某名校联考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乾隆的太子嘉庆小时候因为读书不用功,被老师王杰惩罚下跪,恰好被乾隆看到,乾隆让太子起来,责备王杰:“教者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乾隆的意思是:(太子)教导是天子,不教导也是天子,还有没有君臣上下之分了?王杰当场怼了回去,说:“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王杰的意思是,(太子)教导就是尧舜,不教导就是桀纣,这是我做老师的责任和权力。
最后,乾隆无奈,只能让嘉庆继续跪着……就上面的历史故事,结合最近教育部关于“依法保证教师享有‘惩戒权’”的文件精神,以及当今实际情况,请你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准备在主题班会上发言。
阐述你的观点并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2020高三某名校联考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
其在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材料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材料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
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荀子《荀子·大略》关于“教育惩戒”,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这道作文题聚焦当下教育热点——教育惩戒权,既贴近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又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理性地分析问题,负责任地发表观点。
作文材料有三则。
前两则呼吁赋予教师惩戒权和保障、明确惩戒权,偏于正面。
而第三则对超越“教育惩戒权”的不当行为(体罚和变相体罚)提出处理意见,偏于反面。
因而此题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惩戒权与体罚的区别是什么?老师管教严厉与宽容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选择一个角度行文未尝不可,但最好能一分为二,理性辨析“教育惩戒权”的内涵。
有关教育惩戒权的观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完整的教育需要适度惩戒,这既是令孩子更深刻地认知是非对错,亦是培养其规则与责任意识的必要手段。
某些家长担忧惩戒权是否会过度使用,是否会挫伤学生的自尊甚至身心健康等,应该说,类似担忧有其合理性,但家长应积极支持和配合老师行使教育惩戒权。
相关措施:需要制度规范;需要执行适度,起到效果;需要师生互信、家校互信。
本次作文写作注意以下几点:1.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虽“任务”不多,但不可写成新材料作文(从材料中得出一个观点,不顾材料的内容,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实际写作中有部分学生写成了新材料作文,对分数影响较大。
2.任务驱动型作文注重思辨,材料要求“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也就是说,考生必须对材料事件进行思考阐述自己的看法即评论。
3.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有一个写作评论的主体,只有针对主体评论,才能写得深刻。
本材料就是要对“教育惩戒权”发表看法。
4.必须联系实际,才能评论深刻,有实际意义。
5.文体方面,一般都写成议论文。
作文素材(根据不同作文题,不同角度灵活使用)教育惩戒权,须给好和用好好老师手握戒尺,眼中有光教育惩戒权,想说爱你不容易教育惩戒权,看上去很美!请将教育惩戒权落到实处没有惩罚,何来教育?惩戒权,不可或缺如何让教育惩戒权“落地开花”莫让教育惩戒权成“烫手山芋”莫让手握戒尺的老师寒了心教育惩戒权:左手是戒尺,右手是爱教育惩戒权不能变味教育惩戒权,应用之有“度”惩戒权不等于体罚体罚,不该归属到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权,需要家校同心教育惩戒权实施细则,重在家校共识教育惩戒权,以理解互信为基础教育惩戒权:惩戒与体罚的边界在哪?热点素材链接:用好惩戒权关键要规范“戒尺”尺度来源:羊城晚报作者:阅尽教师惩戒权话题再度引发社会关注。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这意味着,教师的惩戒权已不只是于理论理念上的探讨,而要步入具体规则的制定,从而在法律法规层面为教师用好惩戒权铺平道路。
曾几何时,惩戒权几成敏感话题,教师该不该有惩戒权?惩戒权与变相体罚有何区别?诸如此类问题,时常引发舆论的争议。
随着赏识教育理念的勃兴,以及人们权益意识的提高,许多老师都陷入“不愿管,不敢管”的困境。
尤其是当老师的严格管教动辄引发与家长的矛盾冲突,面对一些孩子的违纪违规行为,或公然破坏课堂秩序,老师们深感束手无策。
为此,一些省市近年开始尝试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授予教师惩戒权。
如广东省和山东青岛市均在学校安全条例或管理办法中明确这一权限。
在类似地方法规的制定与讨论中,人们对教师惩戒权的认识渐趋明朗,从抵触、排斥到渐渐形成共识,大多数家长对此表示理解或支持。
其实,惩戒权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从未缺席,众所周知的“戒尺”打手心可谓典型场景。
这种惩戒手段的消失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
因此,恢复惩戒权其实也是回归常理常规。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完整的教育需要适度惩戒,这既是令孩子更深刻地认知是非对错,亦是培养其规则与责任意识的必要手段。
事实上,完全摒弃对孩子的惩戒既不可行,也令不少家庭深陷迷茫甚而教训沉痛。
过去许多家长一听惩戒权就神经紧张,这是对惩戒权的误解,以为惩戒便是体罚。
固然,惩戒中难免会有体罚内涵,但那只是其中很小部分。
从国外的实践看,惩戒包含诸多手段,如令其离开课堂、罚做某件事、早到校晚离校、停课几日或勒令转学等。
某些家长担忧惩戒权是否会过度使用,是否会挫伤学生的自尊甚至身心健康等,应该说,类似担忧有其合理性。
毕竟,既是惩戒就带有一定强制性,在实施过程中,若遭遇学生的抵制或反抗,会否引发师生冲突,或学生权益受损有无救济渠道等,都关系到惩戒权的运用合理及正当与否。
正因为此,未来教师惩戒权实施的成败关键还在于“戒尺”的尺度、标准以及使用规范等。
这就涉及实施的细则制定,包括基本原则、惩戒形式、实施范围、具体程序、相关监督等。
如有些国家禁止教师单独体罚学生,而需有其他教师做证人等。
总之,惩戒权细则要有可操作性,同时,亦让学生懂得其错误行为将受到何种惩戒。
只有严密、规范的细则才能确保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权益。
施行教育惩戒权,信任是基础来源:钱江晚报作者:戎国强教育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一出台,人们就注意到了“意见”第14条当中的一句话:“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师惩戒权很自然地成了人们热议话题,其中不乏对教育惩戒现状的片面认识,对惩戒权的不太恰当的理解。
这些议论让人感到,教育惩戒权的制订和使用,要慎而又慎。
使用稍有不当,后果可能是难以预料的。
“意见”出台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惩戒权又回来了!”过去,确实是没有成文的惩戒权,但惩戒行为一直存在,也没有明文禁止,也就是说,一些教师一直拥有实际上的惩戒权。
没有明文的惩戒细则,教师的惩戒就不可避免地有随意性,带有情绪化成分,而理性不足。
这样的惩戒,容易演变成师生纠纷、老师家长之间的纠纷。
在法律法规层面规定惩戒权,制订惩戒细则,有望避免或减少这类纠纷。
很多人认为,明文规定惩戒权,可以解决老师“不敢管”的问题。
但是,无论“不敢管”的问题解决到何种程度,另一个极端却是要警惕的:过度依赖惩戒,以惩戒代替其他教育方法,把教育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