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兽医学课件 第九章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中兽医学课件 第九章
8.矿物类
•随时都可以采收,也可以结合开矿进
行。
二、加工
——干燥处理 1.晒干 2.阴干 3.烘干 4.石灰干燥
第二节
炮制
炮制 ——又称炮炙、修事或修治,是根据中兽 医药理论,依照辨证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 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 采取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包括对药材的 一般修治整理和对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辅料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炒后 质变酥脆,减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 •土炒白术、山药 麸炒枳壳、苍术 •米炒党参、斑蝥 砂炒穿山甲(烫) •蛤粉炒阿胶(烫)
3.炙法 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 组织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 少副作用的炮制方法。
方法:将液体辅料与药物拌匀,闷润后 炒干; 或是边炒边喷洒液体辅料,炒 至液体辅料吸收药干为止。
炒黑(炒炭) 将药物炒至大部分变黑 或完全变黑(表面炭化,里面焦黄)。 炒时火要大,但要注意存性——虽然炒 成炭,但仍能尝出药物固有的气味,不 能炒成灰烬。 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 强收敛止血作用。 •杜仲,地榆
2.拌炒法(加辅料炒)是将某种辅料放入锅内 加热至规定程度,投入药物共同拌炒的方法。
盐炒 醋制
•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 •诸子皆降,牛蒡子独升 •药物配伍可影响其作用趋向 •少数药可引导它药上升或下降 •桔梗 牛膝
三、归经
指中药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即主 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 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 或没有作用。 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 行系统归纳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酒、醋等)或不加辅料 (清蒸)装入蒸制容器(笼屉)内以水蒸气或隔 水加热蒸熟的方法。 可改变药物性能,扩大用药范围; 缓和药性或减少副作用; 保存药效,利于贮藏; 便于切片。
2.煮法
将药物加辅料(固体辅料需先捣碎)或 不加辅料置于锅内,加适量清水煎煮的 方法。 是在100℃左右的温度下较长时间加热, 使辅料渗入药物中,以煮透(药物中心 无白色)或辅料被吸收为度。
(二)水制法
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 为水制法。
目的:主要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便 于切制)和减低药物的毒性、烈性及不 良气味等。
1.淋法
即用清水浇淋药材。将药材整齐地直立 堆起,用清水自上而下浇淋(一般2~4 次),俟茎和根部浸软,稍润或不润, 即可。
•适用于质地松软的全草类 •薄荷,香薷,佩兰
第一节
采集、加工及贮藏
一、采集 •中药的采集是指对植物、动物和矿物 的药用部分进行采摘、挖掘和收集。 (一)了解中药的生长特性 •药用植物各有不同的生长环境 •采集时须了解生长和分布规律 •车前 益母草—生长于旷野和路旁 •菖蒲 香蒲—长生长于水中和沟边
(二)采集季节和方法
根据前人长期的实践经验,其采收时节和方 法通常以入药部位的生长特性为依据
6.果实和种子类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 将成熟时采收,少数品种要求采收未 成熟的幼嫩果实。 •以种子入药的,多在种子完全成熟时 采集,有些干果成熟后很快脱落,或 果壳开裂,种子散失,最好在果实成 熟尚未开裂时采收。
7.动物类
•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具体时间,以保证药效和易于获取为 原则。
4.复制法——也称法制,有如法炮制之意。是 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 定程序,反复炮炙的方法。
•增强疗效,如白附子(鲜姜、白矾 ) •改变药性,如天南星 (胆汁)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如半夏 (甘草、
石灰 )
第三节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其与疗效有关的性 味和效能。
药性理论——研究中药物性能及其运用 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
•桃仁、杏仁用沸水浸泡便于去皮 •麦冬浸泡后便于抽去木心
注意泡的时间不宜过长,防止药材有效成分的 损失。
4.润法
将渍湿的药材置于一定容器内或堆集于 润药台上,以物遮盖,使药材外部的水 分徐徐渗入其内部,使药材软化,便于 切制。
5.漂法
将药物置于多量的清水中,经常换水, 反复漂洗,以溶解清洗去药物中的毒性、 盐分或腥味。
1.全草类
•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或花朵初开
时采收。
2.根和根茎类
• 多在秋末春初采集,因为这一时期药用部
分的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 3.树皮和根皮类
• 树皮通常在春季或初夏(即清明至夏至)
时采集最好。
• 根皮与根和根茎相类似,应于秋后苗枯,
或早春萌发前采集 。
4.叶类 •通常在花蕾将开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 采摘。 5.花类 •一般在含苞未放或刚开放时分批采摘 花蕾。
一、性味 (一)四气(四性)
•药物具有的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
自古称之为四气,也称四性。
•平性:有一些药物的药性不甚显著,作用比
较平缓,称为平性。
作用 寒性和凉性的中药属阴,具有清热、泻 火、凉血、解毒、攻下等作用 温性和热性的中药属阳,具有温里、祛 寒、通络、助阳、补气、补血等作用。
炒黄(炒香) 以将药物炒至表面呈淡黄色为度。 • 炒后药材松脆破裂,便于煎透和有效成分的析 出。 • 种子类药材多炒黄 •苏子,杏仁 • 有的药物则炒至有爆烈声为度,称为炒响 •王不留行,葶苈子
炒焦
•比炒黄的火候大,时间较久,以药物
表面呈焦褐色,并可嗅到焦糊气味为 度。
•炒焦可增强健脾助消化作用 •山楂,六曲
在上 下陷 在表
在下 上逆 在里
升浮 沉降
外感风寒表证 久泻脱肛 肝火上炎
肠燥便秘里实证 大黄 芒硝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1.升降浮沉与药物四气五味的关系 2.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轻重的关系 3.药物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类别 四气 五味 质地轻重 炮制 配伍
辛甘 升浮 温热 淡
4.烘焙法 将药物用文火间接或直 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以便于粉 碎和贮存的方法。 烘焙法不同于清炒法,一定要用文 火,并要勤加翻动,以免药物焦化。 •焙地龙,水蛭,蜈蚣
5.煨法 将药物用面糊或湿纸包裹,埋于加热的 滑石粉中或热火灰中;或将药物直接埋 于加热的麦麸中煨之使熟的方法。 煨后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 性成分或脱去油脂,以降低副作用,缓 和药性,增强疗效。 •煨诃子 煨肉豆蔻 煨木香
4.炖法
是蒸法的发展,即将药物并加辅料密闭 于搪瓷或铜制容器中,置水锅内加热炖 一定时间。
•酒炖黄精、地黄
5.淬法:
淬法除使药物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 分煎出外,还可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增强 疗效,减少副作用,除去不纯成分。 多用于质地坚硬经过高温仍不能酥脆的矿物 类、介壳类药物 ——龟板,自然铜,代赭石
(二)五味
五味
•中药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
不同药味,称为五味。有些中药具有淡 味或涩味,所以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 习惯上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属性和作用 属性 五味 酸 苦 咸 辛 甘 淡 作用 收敛 清热 泻下 发散 缓和 渗湿 固涩 燥湿 泄降 软坚 散结 行气 行血 滋补 利尿 药例 乌梅 黄连 芒硝 防风 党参 茯苓 诃子 黄柏 海藻 桂枝 甘草 猪苓
阴
阳
(三)四气与五味的关系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标志,也 是论述药性的主要依据。由于每一种药 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必须将两者综合 起来。
一般说来,药物的气味相同,则常具有 类似的作用;气味不同,则作用不同。 一药数味者,其作用范围也相对较广。
二、升降浮沉
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趋向,是与 疾病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酸苦 沉降 寒凉 咸涩
花叶及质地 酒炒 疏松的药物 姜制
子实矿物及 盐炒 质地重坠的 醋制 药物
少量大队
少数引导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类别 四气 五味 质地轻重 辛甘 花叶及质地 升浮 温热 淡 疏松的药物 子实矿物及 酸苦 沉降 寒凉 质地重坠的 咸涩 药物 炮制 酒炒 姜制 配伍 少量 大队 少数 引导
此法可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煮川 乌、醋煮商陆、芫花等;
改善药性,增强疗效,如远志等。如半 夏、天南星等须放在清水内煎煮;芫花 须用醋煮后才能使用。
3.焯法
燀(抄)法(水烫法) 将药物置沸水中短暂 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 常用于种子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类药物的 干燥处理。
•杏仁,桃仁 以去皮 •马齿苋,天门冬 以便于晒干贮存
•天南星、半夏漂去毒性 •盐附子、肉苁蓉、海藻漂去咸味
6.浸法
用清水或加液体辅料较长时间浸泡药材 使之柔软,又不致过湿,便于切片。
•木通浸1天 •桂枝浸2天 •槟榔须浸渍7天
7.水飞法
是利用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其粗细 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而分离获取细粉 的方法。
•使药物更加细腻和纯净,便于内服和
第九章 中药方剂总论
中药总论
中药是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用于 预防和治疗各种动物疾病的药物。
兽医中药学是专门介绍各种动物用中药 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兽医学的一 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药主要来源: 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 动物和矿物及其部分化学和生物制品。 种类12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1100余 种,药用动物1580余种,药用矿物80种
6.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 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
直接煅烧: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用 火以煅至红透为度。 间接煅:将药物置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 以容器底部红透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