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宪法学课程简答题、论述题2

宪法学课程简答题、论述题2

简答题40道(考其中5道)1.简述宪法学的基本特征1、宪法学具有更加鲜明的现实政治性。

因其研究对象的政治性,且宪法比其他法律更集中、更全面地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

2、宪法学在法学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

宪法学的知识体系对于各个法学学科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许多学科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都根源于宪法;许多部门法问题的研究同样以宪法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各个部门法实施中可能出现的违宪问题通过宪法监督制度予以纠正。

3、宪法学具有特殊的规范性和实践性。

宪法学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与事例。

2.简述宪法的特征1、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问题。

宪法的内容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交往等各方面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

2、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

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简述宪法的分类1、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和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3、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4、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5、近代宪法与现代宪法4.简述宪法解释的原则1、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

宪法解释机关在解释宪法时,应当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这是宪法解释是具有正当性和法律效力的前提。

2、符合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和目的。

宪法解释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宪法规定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3、协调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宪法规定一系列根本原则,需要综合认识不同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分析宪法不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宪法的实际内涵。

4、协调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的关系。

宪法解释机关通过解释宪法,最大限度地协调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的关系。

5.简述宪法的效力1、纵向效力:宪法在多层级的法律体系中所具有的最高法律效力。

2、横向效力(适用范围):宪法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何事具有法律约束力。

(1)、空间效力:宪法在什么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

宪法的空间效力及于国家行使主权的全部空间,也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领土、领海、领空、驻外使馆、驶离本土的船舶和航空器),我国宪法的效力包括港澳台地区。

(2)、时间效力:宪法在什么时间段上发生效力,具体而言就是宪法的生效和失效问题。

(3)、对人效力:指宪法对哪些主体发生效力,具体分为:①宪法所约束的公权力主体;(4)、对事效力:指宪法对社会生活的哪些领域、哪些事项发生效力。

宪法一般调整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对公共领域涉及国家权力运行的事项发生效力,在特定条件下,以特定的方式也可以对私人领域产生效力。

5.简述资本主义宪法的基本特征①确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原则。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②确立资本主义根本政治原则。

为了保证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资本主义宪法以资产阶级政权内部的分权制衡、三权分立为根本政治原则。

③确立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7.简述我国宪法指导思想的理论内涵1、关于国家性质的理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2、关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理论:我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它们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关于国家结构形式的理论: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同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秘密民族问题,实行“一国两制”和特别行政区知府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4、关于政党制度的理论:我国宪法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5、关于民主法治的理论:必须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关于国家根本任务的理论: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简述民主集中制原则:①在国家机构和人民的关系上,国家权力来自人民,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上,国家权力机关居于核心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上,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原则。

④国家权力机关的运行高度重视运用民主机制。

制定法律和作出决策都经过广泛讨论,运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

9.简述国家结构形式的分类1、单一制:由若干普通的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构成统一主权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

(1)、法律体系:国家只有一部宪法,由统一的中央立法机关根据先发制定法律。

(2)、国家机构的组成:国家只有一个最高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一套完整的司法体系。

(3)、中央与地方:地方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

(4)、对外关系:国家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公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5)、又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和地方分权型单一制。

2、联邦制:由两个或多个政治实体组成复合制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

(1)、法律体系:除有联邦的宪法外,各成员国还有各自的宪法。

(2)、国家机构的组成:除设有联邦立法机关、政府、司法体系外,成员国都设有立法、政府和司法体系。

(3)、职权划分:由联邦宪法作出具体规定,剩余职权各国规定不同,但都保证联邦行使国家的主要权力的同时又规定各成员国享有较大的自治权。

(4)、对外关系:有些国家还允许其成员国享有一定的外交权,公民既有联邦的国籍,又有成员国的国籍。

11.简述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1、普遍性原则:选举权的主体具有普遍性。

十八岁以上具有政治权利的公民。

2、平等性原则: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享有一个投票权,不承认也不允许特权,更不允许非法限制或者歧视任何选民对选举权的行使。

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县及县以下采用直接选举的方式。

4、无记名投票原则:在选举中,选民不用署名,将写好的选票投入投票箱或按电子表决器自由表达意志,文盲或因残疾不能填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人代写。

12.简述政党制度的主要类型1、一党制,指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合法政党的政党制度。

2、两党制,指两个主要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

3、多党制,指一个国家中两个以上的政党单独或联合执政或几个政党联盟执政的政党制度。

4、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指一个国家由一个处于领导地位的政党作为执政党,其他合法存在的政党作为参政党参与国家政权的新型政党制度。

13.简述基本权利的性质1、基本权利既是固有权利,也是法定权利。

2、基本权利不受侵犯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受到限制和制约。

3、基本权利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14.简述基本权利的主体1.一般主体:指最具普遍性的,可以享受最为广泛的基本权利的主体。

(公民)2、特殊主体:指具有特殊性质和地位,只能享有一部分基本权利而不能享有一般主题所享有的所有基本权利的权利主体。

(法人和外国人)3、特定主题:指一般主题或特殊主体的转化形态,是既享有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又基于其特别的身份或处境而享有某些特定基本权利的主体。

(妇女、老人、儿童)15.简述平等权的概念及内容。

概念: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权利。

在我国,依据宪法规定,平等权既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也是获得利益的具体性权利。

内容: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平等权首先体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

2、禁止不合理的差别对待。

平等只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而非绝对性的概念。

不同个体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差异,宪法保护的平等权承认并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的合理差别。

16.简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概念及基本特征概念:所谓选举权,是指选民依法选举代议机关代表的权利。

所谓被选举权,是指选民依法被选举为代议机关代表的权利。

基本特征:1、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必须具备法定资格,即宪法和法律具体规定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要件。

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行使对象主要是选举或被选举的代议机关代表。

2、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行使原则、方式和程序是法定的,具体由《选举法》规定。

17.简述言论自由的概念及主要内容概念:是指公民通过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传播自己思想和观点的自由。

主要内容:既包括政治经济方面,又包括对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看法和见解。

18.简述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的具体限制性规定1、集会游行示威应当和平地进行,不得携带武器、管制刀具和爆炸物,不得使用暴力或者煽动使用暴力。

2、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

3、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法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同时须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

19.简述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合法性原则: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界限。

2、政教分离原则:任何强迫他人信教或不信教的行为都侵犯别人的信仰自由;不允许宗教干预行政、司法和教育。

3、各宗教一律平等:我国各宗教一律平等,法律对各种宗教的保护一视同仁。

国家平等保护个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4、独立办教原则: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反对外来势力支配与干涉中国宗教的内部事务,以维护中国公民真正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20.简述社会经济权利的基本内容1、财产权:指公民个人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占有、使用、处分财产的权利。

2、劳动权: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拥有劳动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休息权:指劳动者在付出一定的劳动以后消除疲劳、恢复劳动能力的权利,是劳动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社会保障权:指一般公民为了维持有尊严的生活而向国家要求给付的请求权。

21.简述公民受教育权的基本内容1、按照能力受教育的权利:公民按照自己所具有的能力,接受相应的教育。

2、享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22.简述监督权的具体内容1、批评、建议权。

公民有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意见、提出合理化建议。

2、控告、检举权。

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国家机关提出控告。

3、申诉权。

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权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申诉。

23.简述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4、依法服兵役。

5、依法纳税。

6、其他:劳动、受教育、赡养扶助父母、抚养未成年人等。

24.简述国家机构的概念及特征概念:国家机构是一定社会的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全部国家机关的总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