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学-潜水位及其等水位线图-2019-文档资料

水文地质学-潜水位及其等水位线图-2019-文档资料


不十分密切时则呈定角度与此边界斜交穿过。
>>潜水和承压水相互联系或补给地带
在平原中部,由于下伏松散沉积层由许多砂、砂砾石层和 粘土、亚粘土或亚砂土层互层构成。在这些地区的钻孔中揭露
的含水层又不止一层,它们多少存在着一定的越流关系。所以,
在这些井孔中反映的地下潜水位多为混合水位。要在潜水等水 位线图上反映出该处的地下水分布特征,多采用分层止水观测
水位线呈封闭的与梁、塬近似的形状。越向梁、塬内部地下 潜水位埋深越大,越向梁、塬边缘地下潜水位埋深越小。沟
底边缘处地下潜水等水位线与梁、塬边缘地形等高线相交,
多发育有下降泉。
>>大型沟谷地形 大型沟谷地带,地下潜水面坡度比地面坡度缓的多。 等水位线呈向地形等高线标高3、水文条件的影响 在河流和湖泊(水库)周围,不同水文季节地下潜水面分布 不同。 >>河流条件 河流在丰水期,河水通常是补给地下水,河床附近的地下水
潜水等水位线图的编制
一、预备知识 >>潜水面上任一点的高
程称为该点的潜水位。
>>将潜水位相等的各点 连线,即为潜水等水位线。 >>按一定的间距连成的 等水位线组成的图,称为 潜水等水位图。 图3-5 潜水等水位线图
>>潜水等水位线图即为潜
水面的等高线图。
二、编制原则
>>编图前必须掌握本地区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 互联系状况;周围山区基岩与平原或盆地松散沉积层的接触
及水力联系状况;区内断裂分布特征及导水性质:含水层与
隔水层产状与分布特征;降水入渗与蒸发强度等 );地形地貌 特征及组成物成因类型。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相关资料, 才能正确勾绘出各条潜水等水位线走向。 >>选用的地形图底图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水文地质观测 实际材料图和所编制的潜水等水位线图。
>>将水文地质观测点(井、泉、地表水体水位等)按水文地
>>供水边界或透水边界
此类边界常存在于山区基宕与平原或盆地的张性断裂接触带、 可溶性灰岩与松散的砂或砂砾石层接触地带以及平原或盆地中湖泊
和河流周边附近。其地下潜水等水位线形状由山区基岩风化程度、
断裂带破碎状况和地形陡峭情况决定。当透水性能很强两侧水力联 系十分密切时,潜水等水位线则平行该边界走向绘制,当水力联系
>>盆地或洼地地形 地下潜水面多呈缓锅底状,等水位线近似盆地或洼地
形态的封闭环状。越向盆地或洼地边缘,等水位线标高值
越大,潜水位埋深亦越大,越向盆地中心等水位线标高值 越小,潜水位埋深越浅。甚至与地形等高线重合发育有沼
泽或湖泊。
>>洪积扇地形
地下潜水面呈缓倾斜的凸形扇状,扇脊和山顶部
位潜水位埋深大,边缘处埋深浅。 地下潜水等水位线向洪积扇下游方向凸形弯曲, 因扇脊部位沉积物颗粒较粗,导水性强,所以等水位 线较疏,两侧较密。在洪积扇的扇形相和滞水相沉积 接触带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相交,潜水位埋深 为零,地下水溢出。
2、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主要包括隔水边界、供水或透水边界、潜水和承压水相互联系 和转换地带以及排泄边界等。 >>隔水边界 常见的有不透水岩层与透水岩层相接触带、大型压性或剪性断 裂带、地下分水岭地带等。由于隔水边界无水流通过,在稳定流场 条件下,隔水边界可看作是一条流线。因此,其潜水等水位线可垂 直隔水边界勾绘。
水和地下潜水通过塌陷天窗补给下面灰岩含水层。因此,地下潜 水等水位线是以这些塌陷为中心呈漏斗状分布。
在沉积平原或盆地中,由于过量开采深层地 下水,造成下伏承压含水层孔隙压缩和释压,地 面大面积发生缓慢沉降。因而这些地区的地下潜
水等水位线也发生改变,与该沉降凹陷区形状基
本致,潜水面呈降落漏斗状,且越向中心潜水位 埋深越大。
深厚度段的光滑曲线连接这些点。 (一)考虑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 潜水地下水位的分布特征主要受地形地貌的控制,潜水面形 态与地表形态基本一致,不同地貌形态其地下潜水面分布形态和
埋深不同。
>>穹隆或山包地形 地下潜水面形态多与其地面相似,但起伏程度远比地面缓。
潜水等水位线呈封闭的环形状,越向山峰方向等水位线标高值越
的图件(<l:l0-20万),可利用地形地貌、构造、附近观测点
水文地质资料进行推测勾绘,但必须在水文地质报告或有关 图例中说明和表示清楚。
三、平面图绘制方法
潜水等水位线图绘制方法很多,主要是根据观测点水位标高 和水位埋深结合地形地貌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体特点凭
经验用内插法确定出一定间距的潜水面高程,再用规定标高和埋
大,中心地下水位埋深最大,越向边缘埋深越小。
>>坡地与沟谷间梁、塬地形 在山坡处潜水面呈倾斜的平缓凸形曲面,潜水等水位线 呈向地形标高降低方向凸出弯曲,且越向坡顶等水位线标高 值越大,地下潜水位埋藏越深。越向坡脚处等水位线标高值 越小,地下潜水位埋藏越浅,一些坡脚地方甚至有地下水出
露。在沟谷间梁、塬处,潜水面呈长垣凸形状,地下潜水等
当地下水流经这些透镜体时,便会产生绕流,流线与等水位线均
发生变形。因此,绘制潜水等水位线图前还必须收集第四系等厚 线图、第四系钻孔剖面图等资料,以便能够正确处理。
>>沉陷或塌陷构造
我国北方许多山麓平原地区下伏奥陶纪灰岩岩溶水,上覆第 四系松散层。由于煤田开采强疏干,使下伏石炭、奥陶系中岩溶
溶洞呈负压。常常在上覆第四系较薄处产生地面塌陷,造成地表
水位。
>>排泄边界 在山前平原或盆地内部单独泉排泄点,地下水等水位线多
以该点为中心,以隔水层为边界呈不对称环带分布。越向补给
方向潜水位埋深越大,越靠近泉点越浅。 在沟谷、河谷和平原或盆地边缘常由泉群组成泄流带,该 处潜水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且沿这些出水点走向分布, 潜水位埋深为零。
>>含水层沉积岩相 平原或盆地下伏潜水含水层中,有时在定范围存在着不同规 模和不同厚度的湖相、河漫滩相的淤泥、粘土和亚粘土透镜体。
质勘测规范要求统一编号,以适当的大小和规定的代表符号 投在地形底图上。
>>所选用的水文地质观测点水位必须是同一时间(一般要
求最多不超过2天)统测的数据。 >>不同比例尺的潜水等水位线图及潜水位埋藏深度图,应
有相应密度或数量的控制点(水文地质观测点)。若局部地段
控制点少于水文地质勘测规范要求,对于大比例尺 (>1:5万) 的图件必须在野外现场实测补足观测点;对于中、小比例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