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7、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上课版)
7、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上课版)
江苏千年骆马湖因谐音“落马”引改名风波 (2010年05月23日 07:18:20 来源: 扬子晚报 )
这就是那块惹事的广告牌 。
一、“民间信仰”的概念辨析
“民间信仰”概念的初创
“民间信仰”这个概念并不产于中国,而是始于日 本。据考证,这个词语是在1897年由日本学者最早 使用。
1985年,日本平凡社出版的《大百科事典》,对民 间信仰(popular religion)作了如下定义:“民间 信仰是指没有教义、教团组织的,属于地方社会共 同体的庶民信仰;它也被称为民俗宗教、民间宗教、 民众宗教或传承信仰(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信 仰)。”
3、帝国的隐喻
作者在书中运用帝国的隐喻这一概念,主要 是针对早期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国的民间信仰 的神灵体系是对帝国官僚科层制度的模仿这 一影响广泛的理论范式进行修正与挑战。王 斯福一方面揭示出民间社会对于帝国具有极 强的模仿能力,另一方面又强调这种模仿并 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通过隐喻来 实现的,在模仿的过程中不乏意义改写、逆 转的事例,民间社会具有自己独立的行动逻 辑,并不是帝国的依附者。
“民间信仰”的几组概念辨析
3、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
“迷信”的三种含义(1)对应于科学的迷信( 宗教)(2)对应于宗教的迷信(民间信仰) (3)对应于正信的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种学术术语,是学术研究 所建构的产物,基本上基于“价值中立”立 场之上;而“封建迷信”是一种官方话语, 是国家政权建设中所发明的“标签”,带有 浓厚的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2、祭祀圈和信仰圈
“祭祀圈”是随着祭祀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历 史上早已客观存在,但“祭祀圈”这一概念是 由日本学者冈田谦1938年提出的。他把祭祀 圈界定为“共同奉祀一主神的民众所居住之 地域”。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学者许嘉明、施 振明等在台湾汉人传统社会研究中,开始把祭 祀圈和地方组织结合起来考察,通过祭祀圈的 层次划分来说明地方组织形成的原则和方式 。
民间信仰概念之种种
民俗学者:乌丙安 宗教学者:金泽 人类学者:周大鸣 历史学者:王健 宗教社会学者:戴康生与彭耀 《辞海》中对民间信仰所下的定义
我所界定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与制度型宗教相对应的一种宗 教类型,由广大民众(包括城市和农村民众 )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祖先、神、鬼及 风水、阴阳、命运等神秘力量)的信奉而进 行的祭祀、崇拜、占卜、禁咒、灵魂附体等 各种形式的仪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可以发 生在家庭、祠堂、登记或未登记的宗教场所 内。
1、精神安慰与心理调适功能 2、社会整合与集体认同功能(正在弱化) 3、提供公共产品 4、容易走向“迷信”,敛财骗色甚至残害生命
河南农民工修固黄河被欠薪 叩拜河神帮讨薪
四、民间信仰的理论介绍
1、杨庆堃的分类概念 杨庆堃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中,将
中国的宗教分为两种类型:制度性宗教和分 散性宗教。
2、祭祀圈和信仰圈
林美容认为,祭祀圈是指为了共神信仰而共同 举行祭祀的居民所属的地域单位,其本质上是 一种地方组织,表现出汉人以神明信仰来结合 与组织地方人群的方式,而信仰圈是指以某一 神明或(和)其分身之信仰为中心,信徒所形成 的志愿性宗教组织。
3、帝国的隐喻
美国人类学教授武雅士认为,汉人所崇拜的 神、鬼、祖先实际上折射了3种现实社会关系 :神代表正襟危坐的官员,鬼是危险的或者 可怜的陌生人(土匪、乞丐等),祖先则是 自己人。
2、祭祀圈和信仰圈
台湾著名人类学家林美容教授继承了前人对 祭祀圈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在台湾中部南 投县草屯村调查的案例,给祭祀圈下了一个精 确的定义:祭祀圈是指一个地方社区的居民 基于祭祀天地鬼神的共同信仰需求所形成的 义务性祭祀组织。
之后,林美容检讨了以往研究的成果,以祭祀圈 为研究重点,将祭祀圈视为研究传统汉人社会 组织所不可忽视的主题,并从祭祀圈的概念,发 展出信仰圈的概念。
1、杨庆堃的分类概念
制度性宗教具有独立的神学体系、崇拜仪式 和组织结构,独立于其他世俗社会组织之外 ;而分散性宗教则拥有神学理论、崇拜对象 及信仰者,能十分紧密地渗透进一种或多种 的世俗制度中,从而成为世俗制度的观念、 仪式和结构的一部分。制度性宗教以佛教、 道教为代表,分散性宗教包括国家的祭天大 典、家庭的祖先崇拜、宗祠祭祀、英雄崇拜 以及各行业对其保护神的崇拜等。
金陵大报恩寺重建 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捐10亿元 《扬子晚报》2010.11.8
广州副市长城隍庙拜求"保佑没有腐败分子" 2010-10-31 03:05:02 来源: 新快报(广州)
第七讲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
主讲人:陈彬 博士
专题内容框架
引言:中国的无宗教论 一、“民间信仰”的概念辨析 二、民间信仰的分类与特点 三、民间信仰对中国民众的影响 四、民间信仰的相关理论
民间信仰的分类
第三种类型是对祖先和名人先师的崇拜与信 仰。其一是家神崇拜,祈求“家神”赐福禳 灾;其二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这是儒 学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很流行,目前还有残 存;其三是圣人、英雄和行业保护神因具有 超人的“智、仁、勇”而受崇拜,比如孔子、 关公、张飞,有保护渔民的妈祖等;
民间信仰的分类
我国县处级公务员逾半数难拒迷信 28%信相面
2007年,国家行政学院综合教研部研究员程萍 博士完成的“我国县处级公务员素质调查和 分析研究”首次得到了一批实证数据。调查 结果显示:县处级公务员自称相信“相面” 这种迷信形式的比例最高,为28.3%;自称 相信“周公解梦”的比例排第二,为18.5% ;自称相信“星座预测”的比例为13.7%; 自称相信“求签”的比例为6.0%。反之,只 有47.6%的县处级公务员表示不相信迷信现 象。
二、民间信仰的分类与特点
民间信仰的分类(采用袁亚愚等人的分类法)
第一种类型是源于自然崇拜的民间信仰又可以分为 如下类别:一是对气象的信仰,如崇拜雷公、电母、 风伯、雨师等;其二是对土地、坚石和火的信仰, 如崇拜土地神、山石神和灶神等;
第二种类型是源于动植物崇拜的民间信仰。又可以 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动物神灵崇拜的民间信仰,对 牛神、马神和羊神、蛇神的祭祀活动;二是对植物 神灵崇拜的民间信仰,如苋菜崇拜(因苋菜汤汁呈 血红色,被菜农认为灵的精怪)、桃木崇拜(因其 被认为有驱邪避鬼之功)等
“民间信仰”的几组概念辨析
1、民间信仰与宗教
一种观点明确表示民间信仰不属宗教:戴康 生与彭耀、乌丙安、王燕琴等学者。
另一种观点则视民间信仰为一种宗教:王铭 铭、朱海滨、范正义、金泽、周星等学者 。
还有一种折中观点,即主张对民间信仰的界 定不必要太精确,相反模糊一点还更有利于 研究的进行。此说法以叶涛门前挂弓剑辟邪 (2008年07月04日 08:33:50 来源:人民网 )
弓箭宝剑直指正南方。
河南宜阳国土局门口地板中央镶巨大八卦 (2008年07月29日 07:07:57 来源:中国经济网 )
河北高邑县委书记因“用战斗机堵路”事件被免职 (2010年05月01日 07:31:41 来源: 中新网 )
“民间信仰”的几组概念辨析
2、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
一部分学者并未刻意区分“民间信仰”和“ 民间宗教”:王铭铭、李亦园、牟钟鉴等。
一些学者则将“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 进行了明确区分。比如,金泽。
还有一类观点是认为“民间信仰”和“民间 宗教”是一种相互包含关系。
结社型民间宗教
一、大乘教 二、弥勒教 三、明教 四、白莲教 五、无为教 六、龙华教 七、三一教 八、黄天教
引言:中国有无宗教?
中国到底有没有宗教?
大学者梁启超是持中国社会非宗教论点的先驱 者,他曾说过:“中国是否是有宗教的国家, 大可研究”,甚至说“做中国史把道教叙述上 去,可以说是大羞耻”。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 物胡适亦尝言:“中国是个没有宗教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个不迷信宗教的民族。”大儒梁漱 溟则指出:“世界上宗教最微弱的地方就是中 国,最淡于宗教的是中国人……中国偶有宗教 多出于低等动机……”。
“民间信仰”的几组概念辨析
4、民间信仰与巫术
相比于“民间信仰”这样一个近代发明的学 术概念而言,“巫术”是一个远古就有的概 念,且“巫术”一般成为原始社会和未开化 民族各种信仰仪式活动的概称,所以对于现 代社会中的各种民间信仰仪式,我们不宜再 沿用”巫术”,而采用“民间信仰”较为合 适,这样可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
第四种类型是崇拜行业神的信仰。比如说: 泥、画、木等建筑业供奉鲁班;医药业祭祀 扁鹊和孙思邈;造纸业祭祀蔡伦等。
第五种类型是避邪禳灾、禁忌、卜算吉凶的 信仰。
民间信仰的特征:
其信仰特点是功利性、祭拜对象的混杂性、 仪式的建构性、组织的松散性等。
三、民间信仰对中国民众的影响
外来宗教(佛教、基督教)在中国得以传 播、普及,除了这些宗教自身的经典及教团 组织优势之外,最重要的是,这些宗教学会 了跟民间信仰打交道。只有与民间信仰融合 在一起,这些宗教才能得以传播。佛教、道 教、儒教的普及,就是一部向民间信仰靠拢、 走进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