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摘要:中国民众的信仰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各种信仰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分化组合,使当前中国民众的信仰构成有了新的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信仰危机表现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事实,重建信仰己刻不容缓。
信仰困境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信仰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未开化之前,人类处于人与神的混沌世界。
随着人类自觉意识的诞生,超越现实经验层面的信仰世界也随之从现实世界中分化出来。
自此,人类便拥有了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超验的信仰世界。
正是这样的一个信仰世界,使得人们怀有崇高和敬畏;有个这样的世界,人就拥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终极意义和目标;有了这样的世界,人类社会就有精神依托、社会就多了安宁与祥和。
但也因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它与现实世界就充满了紧张和冲突,现代性之前的人类文明也就此构筑二重世界的紧张性。
然而,随着现代性的应运而生,超越意义的信仰世界随之解体和坍塌,人们热衷于现实的、可计算的利益目标,而不再将宗教信仰和超越性精神的追求作为生活唯一性目标。
换言之,信仰困境或精神危机就成为世俗时代的主要趋势。
一、信仰的哲学释义信仰从哲学意义上的理解是人类生存基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最根本的、具有超越性的追求,它不仅引导着人们的行动,同时给予人们以希望,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终极归宿。
信仰体现着对最高价值的一定对象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诉求,可以说它主导着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生命和灵魂。
信仰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它的确立正是人通过自身的本质力量自觉地去除劣根性,同时也是确立人未来生命发展方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有完成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理性延伸的自我清醒,决定了信仰持久不变的性质。
信仰可分为个体信仰和社会信仰,个体信仰是以个人为主体的信仰,因而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而社会信仰的主体则是社会共同体,具体说来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其他独立的群体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确定性及整体性的认识,寄托了该社会共同体的归属感和精神性情感。
社会信仰在人类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这个社会共同体的一种精神坐标,体现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满足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需要并使之产生归宿感的作用,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社会信仰是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体现着人类群体的最高价值和人类自身具有社会属性的本质特征,在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当代中国信仰危机的解读信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冲击,使价值观、社会信仰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曾经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正经受着各种挑战;各种思潮和文化的不断涌现;宗教信仰被人们重新追捧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迷茫所产生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场信仰危机当中。
如何找回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树立科学的信仰,这已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重大的课题。
人作为一种缺失性的存在,要树立起其信仰来找寻并建立起自身的精神支柱。
由于信仰根基的迷失和作为国家主导信仰内容的失范,许多人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
信仰出现了危机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不仅会影响个体发展,还会对社会建设带来严重阻。
首先表现为个体精神的迷茫和混乱,使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痛苦和失落,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上出现社会动荡不安。
近年来,中国社会上出现诸如官员的腐败、社会道德的缺失、犯罪率的持续上升等社会问题,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信仰的失落与危机之中找到答案。
信仰危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而在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生活进行着影响,甚至会否定人们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使社会面临着现实或潜在的极大危机。
而在当代中国,很多人认为我们正处于信仰危机之中,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诸如社会失序问题、道德失范问题等等,都与中国人的信仰状态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和迷茫有不可分的关联。
要对我国的信仰问题进行探讨,就必须对我国当前的信仰状况进行了解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理性的审视,来达到重构科学信仰的目的。
三、当代中国信仰危机的现实解析信仰危机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危机,由于对社会倡导的共同信仰缺乏一致的认同感,导致对信仰根基的迷失和主导信仰内容的失范,造成了许多人的个体精神的迷茫和精神支柱的轰然倒塌,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大致说来,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仰”真空的出现。
信仰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主导信仰的缺失。
大量的社会成员逐渐放弃了原有的信仰价值体系,而此时统治阶级又不能及时提供新的信仰体系来填补,从而产生暂时性的信仰“真空”。
没有了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没有生命的终极解释,没有崇高理性信念的追求,使人们的生存再也踩不到支撑点,在价值体验方面表现出严重的感性化倾向,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和感官刺激,而忽视内在精神需求。
比如,一些人表现对“权”、“钱”的极度崇拜;一些人把拒绝信仰的放荡行为看做是所谓“自我实现”;在文化界,一些人已经“淡化政治”、“淡化共产主义信仰”;甚至有人要“告别革命”。
2.信仰“乏力”。
信仰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能为信仰者的行为提供双重动力;一方面,为信仰者的行为提供道义的合理性。
这一动力来自信仰者的正义感,这种正义感能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为正义的事业而奋斗,是合理的,而他们所反对的东西则是非正义的。
因而,信仰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阻碍能理直气壮,无所畏惧,表现出强大的内驱力。
另一方面,信仰能为信仰者的行为提供历史的合法性。
这是一种来自对历史必然性的深信的力量,即信仰者相信自己行为的必然性。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市场经济所引发的利益失衡导致了价值观念的扭曲,道德的观念与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标准的背离,使人们的社会道德感逐渐丧失,人们对原有的信仰产生了迷茫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式出现弱化的趋势。
在当时日益繁荣、日益丰富的物质和财富面前,信仰逐渐失去其强大的驱动力。
尽管人们认识到信仰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却依然迷恋世俗的享乐,迟迟不走皈依之路。
信仰的吸引力的弱化是信仰“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表现为,信仰的制约和引导作用越来越小,对“信仰者”来说,真理和价值并不是那么重要,在信仰和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常常会选择后者。
3.信仰多元化。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个有着多信仰的国家。
自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我国主导的信仰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国内经济体制的轨迹,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呈现。
各种理论交汇在一起,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使我们的信仰形势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
各种信仰形式都在信仰领域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而不乏一些不科学的信仰形式充斥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宗教迷信乃至邪教开始在社会蔓延,这些迷信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给众多精神空虚的人提供着心理上的慰藉,诱导着他们将人生的希望寄托于高高在上的虚无的神灵,趁着混乱的信仰局面迅速地抢占由于信仰危机所造成的“真空”地带,使得新时期中国的信仰形势更加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主导的社会信仰体系带来消极影响。
4.信仰的功利化。
市场经济的确立及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使更多的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把物质利益和金钱当作人生的第一目标。
物欲横流成为了当代社会的特征,而人的精神却开萎靡并陷入深深的困惑中,其实,人的需要不仅是物质需要。
还有比它更重要的精神需求。
这种功利型的信仰观片面强调物质需要轻视精神需求,必然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要确立科学的信仰观,重新建构新时期科学的信仰体系,首先必须正确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为科学信仰的确立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此看来,中国目前的信仰态势是十分严峻的,各种信仰以及打着信仰旗号的形形色色的东西,在新的形势下迅速地抢夺自己的信仰地盘,使科学共产主义信仰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它的主体地位动摇并遭受侵蚀。
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们的信仰需要已经开始觉醒,信仰危机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重树科学信仰的权威,必须既要加强信仰理论层面的建设,也要加强对人民群众正面的宣传和灌输。
总之,在我国当代社会,物质的丰富并不能掩盖精神的匮乏和迷茫,信仰丧失现象日益严重,当代中国人信仰的迷茫和迷失,使中国社会正处于一场信仰危机之中。
四、当代中国信仰道路的重建信仰不仅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也是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能为整个社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价值标准,为社会的前进指明方向。
我们对中国的信仰危机的研究和分析,就是立足于现实,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为当前社会信仰的重建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这也是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正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在人类对自由解放及精神自由的不断追求中,在实践的过程和批判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改正和完善自身的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源泉。
马克思主义信仰自传入中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重生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它早已被历史所证明是伟大正确和具有最广阔前景的信仰,是各种信仰形式中最科学和合理的信仰,同时它具有极高的现实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其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且继续证明,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具有一定的终极意义这一本质特性,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信仰体系。
转型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这并不能证明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出了问题。
新时期的信仰重建并不是重建确立一种新的信仰,而是重建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方法和态度,以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使共产主义信仰再现其强大的精神内驱力。
正如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就一定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创造良好的环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应该建立在对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不能死抱着教条式的文本不放,将其拘泥于文本框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