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赫平均律C小调赋格曲
【摘要】赋格以模仿复调为基础,是16世纪发展起来的音乐体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为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使用了娴熟的复调技巧、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更是将这种体裁的写作技术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
巴赫的赋格作品有着严谨的技术规则,本文将从旋律、调式、和声、复调手法与结构等方面分析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中c小调赋格曲,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巴赫;平均律;赋格;C小调
巴赫被称为“现代音乐之父”,其音乐作品多为宗教内容。
古钢琴作为巴赫重要的创作频域,他的平均律钢琴曲等作品都是为了古钢琴的教学所用。
《平均律钢琴曲集》按十二平均律调弦,分别置于各个大调和小调。
每一首均由统一调性上的前奏曲与赋格曲的组合。
巴赫写作的赋格主题多种多样,复调手法更是娴熟。
虽古典时期以后赋格曲在音乐创作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但仍有不少作曲家写作完整的赋格或在作品中局部运用赋格。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作品847也叫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
这首赋格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曲,主题材料集中,共31小节,短小精炼。
这首赋格的调式调性主要在主调c小调与属调g小调上呈示,中间部分只有两次转调的展开,再现部回归主调c小调,尾声时两个多小节的主持续音的主调写法更是使调性更稳固。
一、呈示部
赋格的开始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多种组合的两个小节构成了这首赋格曲的主题,也奠定了这首赋格曲较为欢快、有些舞曲风格的基调。
主题的动机由弱起的c和声小调主音到导音的下行16分音符的半音级进开始,紧接着8分音符的主音到属音的下行跳进再上行级进到下中音。
接下来主题的乐汇延续这种节奏型与主音到导音的下行级进最后经由一个大切分后到c小调的中音结束。
整个主题轻快活泼、有些滑稽,级进为主、跳进为辅,弱起的开始使其有些舞曲的风格。
最开始主题先在中声部上进行陈述,第3小节高声部紧接着在属调上的守调答题,中声部开始连续的16分与8分音符的下行级进构成这首赋格的固定对题①。
第5、6小节是连接第三次答题的小尾声,高声部由主题(答题)材料构成,中声部由固定对题①的材料倒影得来,通过三次上行大二度的模进将调性引回主调接着从第7小节开始低声部的答题。
低声部在主调的答题时高声部也进行固定
对题①,而中声部则进行到8分音符为主下行级进的固定对题②。
整个呈示部分虽然只有8小节,但动机鲜明,主题(答题)的三次出现流畅又配合固定对题串联的有新意,材料呈示的集中又巩固了主调,小尾声对主题与固定对题材料的运用又为下面中间部分的进行埋下了伏笔。
二、中间部
中间部的开始是2个小节组成的间插段①,高、中声部都沿用主题的动机交错下行二度模进了两次,低声部则采用固定对题①的材料16分音符级进进行的模进,使其直接引向新调性主题的出现,没有终止式与明显的停顿而衔接在主调的平行大调bE大调上主题的出现。
第11小节主题出现高声部,中、低声部分别是固定对题②、①较完整的出现。
紧接着是2小节的间插段②,高声部沿用间插段①的下声部倒影的上二度模进,中、低声部采用固定对题①的材料形成下方平行三度的对比旋律。
间插段②高声部上行的快速级进与间插段①中低声部下行的级进形成强烈对比,平行三度的连续进行更有着推动力使其继续发展并引导其调性转向g小调。
中声部在其属调g小调上进行答题,高、低声部分别为固定对题①、②较完整的出现,之后间插段③与呈示部中的第5、6小节小尾声十分相似,三次级进组上二度模进从中声部持续到低声部,紧紧连接着属调与主调,承接其主题转回c小调。
这里的中间部规模虽小,但调性展开丰富。
第11-15小节随着主题在新调bE 大调的出现,在第12小节过度bB大调,第14小节经过f小调、c小调第15小节答题的出现进入g小调。
间插段③又是一次调性向主调的过度,规矩而不刻板的展开,使中间部经历主调-平行大调-下属调-属调多次调性的转折。
三次间插段的表现丰富的运用了多种复调写作手法,使这一部份充分展开了呈示部的材料。
三、再现部与尾声
再现部在第20小节开始,是一个有变化、有动力的再现,总结呈示部与中间部的同时,巩固主调调性,又通过不同的结合方法将前面的部分加以变化。
主题在第20小节开始再现,高、中两个声部是呈示部第一次答题在主调上的再现,不同的是加入了低声部,低声部是固定对题②的变化再现。
接着第22小节是间插段④,这个近5个小节的间插段是之前三个间插段与小结尾内容的综合,但调性上一直趋于稳定。
高、中声部使用主题材料反复模进、声部交替,巩固主题动机,低声部则一直沿用固定对题①中16分音符级进的材料,使其更具推动性。
第26小节主题在低声部进行答题,第28小节通过一个8分休止符的停顿最后半拍进入尾声部分。
第29小节的第二拍使用属和弦,接下来第三拍低声部开始加厚八度的主持续音,随着高声部最后一次进行主题,中声部导音与上主音连续出现寻求解决中赋格在主和弦上结束。
小尾声采用主调的写法,柱式的主持续音在再现部的结束出肯定了主调,加强终止的意味。
四、总结
巴赫在赋格曲的造诣与技法远远不止这些,这首作品成为学习赋格的入门曲让很多赋格初学者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与模仿写作的范例。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了解这首赋格曲的结构、调式调性等,使更多学习赋格与演奏者更深入的体会其作品的内涵与表现力,以达到在日后的音乐学习中更高一层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沈璇,谷文娴,陶辛。
《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段平泰。
《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周上。
巴赫《C小调赋格曲》作品分析[J].《民族音乐》,2013,01期
[4]闫璐。
巴赫钢琴平均律第二首(BWV847)的分析[J].黑河学刊》,2012,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