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桃花心木》教材分析济南市民生大街小学孟亚南一、教材位置(一)人文专题的位置《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三篇课文。
本组课文以“人生感悟”为专题,编排了5篇与之相关的课文,分别是:《文言文两则》、《匆匆》、《桃花心木》、《顶碗少年》和《手指》。
《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匆匆》是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桃花心木》是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顶碗少年》描写了异常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的《手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学生们在过去的学习中,接触过同类主题的文章,如五年级上册第四组《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这四篇课文都是和“生活的启示”这一主题相关的文章。
本组课文,是对前面学习的承接和延续,旨在让学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而本课作为本组的第三篇课文,更是承载着落实单元训练目标和重点的任务。
(二)训练重点的位置1.抓住关键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匆匆》一课,开篇作者即用这样的语句“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作者用排比句式连续发问,引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桃花心木》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阐明了“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人生哲理。
《顶碗少年》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作者通过难忘顶碗少年,难忘顶碗少年的演出,突出了他从这场演出中受到的启示。
《手指》运用了借物喻理的写法,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
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
《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示。
《匆匆》《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
二、教材特点(一)字1.字音“番”读作“fān”,学生易错读为“pān”。
2.字形“萎”字上面是草字头,中间的“禾”最后一笔是捺。
“锻”是金字旁,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勃”右半部分是“力”,不是“攵”。
(二)词1.会写“插秧、枯萎、一番、锻炼、优雅、生机勃勃”这六个词语。
2.能够正确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莫名其妙:没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
(2)从从容容: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
(3)语重心长:言辞恳切,情谊深长。
3.词语拓展:“语重心长”这个词语很有特点,“语重”、“心长”是并列关系,这是一个表示“什么怎么样什么怎样”的词语。
弄明白了词语的结构,学生积累相关词语,丰富积累。
(三)句在这篇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
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
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
2.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不确定”对于树木而言是指变化无常的自然环境;对于人来说是指在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在不确定中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表面上是说桃花心木自己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克服艰苦的自然条件,从而长成一种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的树;实际上指的是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炼比较多,更能自强自立,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
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4.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树形优美”、“高大笔直”和“优雅自在”、“勃勃生机”都是对桃花心木的描写。
两组词语从外形和内在两个层面对桃花心木进行了描写,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一前一后,体现了作者对桃花心木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同时首尾呼应,点明这些树已学会如何生存,它们不依赖,不脆弱,已能独立自主,努力成材。
首尾呼应让文章锦上添花,读来让人回味无穷,使道理更加意味深长。
(四)段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
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
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1.这两段话都是种树人说的话,两段话从正反两个方面让我们感受到种树人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正说:种树不规律( 不确定) 的行为→顺应了大自然规律→让树不依赖,能够独立生长→长成百年大树。
反说:种树有规律( 确定) 的行为→违背大自然规律→让树养成依赖之心, 不能独立生长→容易枯萎, 即使成活, 也难经受狂风暴雨。
)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中有数;看似懒懒散散,实则从从容容。
说明了只有让树木经受恶劣的生长环境的考验,才会克服成长过程的依赖性,长成参天大树。
2.关联词语的作用语段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关联词语,用上恰当的关联词,使语句的表达更清楚,更明白。
作者正是通过恰当运用这些关联词语, 把想要表达的意思一层一层表述得清清楚楚。
(五)篇1.思想内容、感情方面《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语言流畅、寓意深刻。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1)叙述顺序课文脉络清晰,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1~10)感到奇怪——(11)产生疑问——(12~13)解决疑问——(14~16)悟出道理。
(2)借物喻人在这篇课文里,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3)谋篇精巧,独具匠心①以“奇怪”引出种树之道作者用三个“奇怪”,八个“有时”,先概括后具体地表现了种树人浇水行为的奇怪。
“奇怪的是”“越来越感到奇怪”“更奇怪的是”三个短语,使得“奇怪”的程度层层递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以“不确定”引发育人之理“不确定”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
前两个“不确定”出现在“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
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
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这两个“不确定”是指桃花心木生长过程中生长环境的不确定。
后两个“不确定”出现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这两个“不确定”指的是人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曲折、坎坷和磨难。
只有经历这一个又一个不确定,我们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从而获得成长。
③首尾照应。
作者在结尾说道:桃花心木已经长到屋顶高了,“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再枯萎了。
”既呼应开头的“高大”“优美”,又点明这些树已学会如何生存,它们不依赖,不脆弱,已能独立自主,努力成材。
三、课后思考题1.朗读课文。
说说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一题的设置,旨在指导学生朗读到位,正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要指导到位,达到以下三个目标:①看到种树人这种奇怪的种树方法,指导学生读出“我”奇怪的心情和满心的疑问。
②指导学生读出“种树人”的语重心长。
③听了种树人的话,我从中悟出的道理。
要指导学生读出“我”的感动和豁然开朗。
(2)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奇怪之处:①来的时间不确定②浇水的量不确定③补种树苗不确定种树人这样做的原因: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
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
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
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读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这一题的设置旨在指导学生运用提出问题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悟出蕴含其中的道理。
(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2)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因为种树人这种“不确定”的种树方法,桃花心木已经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能够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能经得起风吹雨打的考验了,学会了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了,已经扎根深处,能够茁壮成长了。
所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3.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这一题的设置既是阅读积累的需要,也是加深学生对本课所习得的感悟的认识、理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