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晶体缺陷7 实际晶体中的位错

晶体缺陷7 实际晶体中的位错


扩展位错比全位错交滑移困难得多
金属层错能愈低,扩展位错宽度愈大,束集 愈困难,交滑移愈难。反之层错能愈高,易 于交滑移。
• 由此可以解释FCC金属形变过程中的许多现象。 • 例如奥氏体不锈钢,层错能很低,交滑移困难,使 得即使在大变形量下,位错也只局限在滑移面上。 • 铝的层错能很高,位错易于通过交滑移,使大部分 螺位错滑移到相交的滑移面上,排列成小角晶界。
C B α δ β D γ A
在汤普森记号中的所有向量均很容易计算出来。例 如在(111)面上柏氏矢量为a/2(-1 1 0)的全位错分解 ,可简便写为:
BC B C
扩展位错
a a a [110] [21 1] [12 1] 2 6 6
fcc晶体中的位错线在切应力作用下,沿着(111)[ 1,0,-1 ] 滑移系在B层与C层之间滑移,原子由C移至C′有两种途径。
HCP:{111}面按ABAB顺序排列形成
FCC:{111}面按ABCABC顺序排列形成
层错:实际晶体中晶面堆垛顺序发生局部差错而产生的缺陷。
1. 滑移
使任一层(111)晶面滑移1/6<112>,移至其相邻晶
[110] [111]
面相应的位置上,该层以上的原子面也滑移同样大小的矢量
A B
[110]
1 6
CA C BC
[111]
[11 2]
B A
C
1 6
[11 2]
B
[112]
⊙ [110] [112] ABCABC…… → ABCBCA…… 抽出型层错 △△▽△△
A
2. 抽去一层
d hkl
a h2 k 2 l 2
a 3
抽去A2层后,其上各层晶面垂直下落一个(111)面的面 间距,相当于发生1/3[111]的滑移,结果在C1和B2层之 间形成层错或同时加进两层(111)面也会形成同样层错。
a 6
a [112]+ 6 [21 1]时,两个不全位错之间夹角为60°,
Gb1b 2 a ; 当一个全位错 [101] 2 πd 2
故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
F=
此系斥力。 由于两个不全位错之间为一堆垛层错,层错γ如同表面张力,有促进层错区收缩 的作用,从而使两个不全位错间产生引力。当F=γ时,两个不全位错到达平衡距 离,令d=ds,则
Thompson四面体
利用四面体和符号表示滑移面、滑移方向和b
罗-罗向量
四面体的六个棱,即由顶点A,B,C,D(罗马字母)连 成的向量——12个全位错的柏氏矢量<110>
1 DA [101 ] 2 1 DB [011 ] 2 1 DC [110] 2 1 AB AD DB [ 1 10] 2 1 AC AD DC [01 1 ] 2 1 BC BD DC [10 1 ] 2
7.2 实际晶体中的位错
全位错 在简单立方结构中的位错,其 b 总是等于点阵 矢量。实际晶体中根据柏氏矢量的不同,可把 位错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b 等于单位点阵矢量的称为“单位位错”。 b 等于单位点阵矢量的整数倍的为“全位错” b 不等于单位点阵矢量或其整数倍的为“不全位 错”或称“部分位错”
典型晶体结构中单位位错的柏氏矢量
Cu: γ刃=3.9eV γ螺=0.84eV
扩展位错的交滑移:首先束集成螺型位错,交滑 移,重新分解为扩展位错
_ a a a [110 ] [211] [12 1] 2 6 6
在实际晶体中,由于扩展位错的形成,
螺位错的交滑移更加困难,必须经束集 后才能进行,层错能越低,扩展位错的 宽度越大,束集越困难,不易交滑移, 因此晶体的变形抗力越大。
C B α δ β D γ A
希-希向量 6个压杆位错的柏氏矢量
A A [1 1 1]
1 1 1 [ 1 1 2 ] [1 1 0] BA 6 6 3 1 1 [0 1 1] CA 6 3 1 1 [101] DA 6 3 1 1 [ 1 01] CB 6 3 1 1 [011] DB 6 3 1 1 [110] DC 6 3 1 3
Ni基(6.7%)超合金中的扩展位错 位错从位于A、B、C处的源出发,沿[110]方向扩展
层错能
为了降低两个不全位错间的层错能,力求把两个不全位错的间 距缩小,这相当于给予两个不全位错一个吸力,数值等于层错 的表面张力 (即层错能)
• 层错给予两个不全位错一个吸力 • 不全位错又存在一个斥力
平衡后,决定了扩展位错宽度
7.1 位错反应
由1个位错分解成几个新位错或由几个位错合成1个 新位错的过程
两个异号刃型位错可能自毁
位错反应的两个判据
几何条件(b守恒性):反应后诸位错的b之和等 于反应前诸位错的b之和,即
能量条件(能量降低):反应后各位错的总能量 应小于反应前各位错的总能量
例如,FCC的全位错分解为Shockley分位错:bb1+b2 1 1 1 反应式: [ 1 10 ] [ 2 11] [ 1 2 1 ] 2 6 6 n m 1 1 几何条件: b' j b1 b2 [ 3 30] [ 1 10] b bi 符合 6 2 j 1 i 1 计算能量:
Gb1b2 F 8kd
G为材料切变模量;γ为层错能;k是一个决定于分解反应前全位错类型 的常数,F= γ时,获得平衡的扩展位错宽度d:
Gb1b2 d 8k
1 2 2 (1 cos ) k 1 2
层错能与扩展位错宽度的关系
Gb1b2 d 8k
成反比: γ大,d小;γ小,d大。
1)b a [121] | b | 6 a 6 6 。
2)刃型 螺型 混合型
螺型
混合型
3)可滑移,不能攀移,即可在具有堆垛
层错的{111}面上滑移,引起层错面 的扩散或收缩,但不能离开层错面。
4)不能交滑移,因为位错线沿<112>方
向,不是沿两个{111} 面(主滑移面 和交滑移面)的交线<110>方向。
3. 插入一层,或相间抽出两侧
层错能
形成层错几乎不产生点阵畸变,但破坏晶体对称性 和周期性,使电子发生反常衍射效应,使晶体能量 升高。由层错引起的能量增量叫层错能。层错能越 高,层错出现几率越低。
分位错
若堆垛层错发生在部分区域,则层错边缘将存 在位错(不全位错)
B
B △ A △ B △ A △ C △ B △ A A △ C
一是由C直接移至C′(即全位错的移动),需提供较高能量。另是 先从C经一低低谷至A,再滑至C′位置(相当于肖克莱不全位错的 滑动),后者平坦,易进行,但两者效果相同,这个过程可表示为
扩展位错:通常把一个全位错分解为两个不全位错,中间夹着一个 堆垛层错的整个位错组态称为扩展位错
a/6[-211]和a/6[-1-12]两个不全位错之间的夹角为60度,它们之间有一斥力,因 相斥而分开,中间夹着一片层错,两不全位错加它们中间的层错,便是扩展位错 。 两个不全位错之间的宽度d―扩展位错宽度
A
△ C △
A
A
C B A
△ C
A △ B

B △ A
B △ A

A
抽出型层错
插入型层错

B
△ A
Frank分位错
在fcc晶体中插入或抽走一层(111)面,就
会形成堆垛层错。若插入或抽走的只是一部
分,层错与完整晶体边界即所谓“Frank位错
”。其柏氏矢量为b=1/3<111>
该矢量小于FCC晶体中〈110〉方向上的原子
A→B→C→A→B,若滑移中止在晶体内部,则已
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边界为Shockley分位错。
[110] [111] [111] [110]
CA C B B A C B A
1[112] 6
A C B C B A
[112]
⊙[110]
⊙[110]
刃型
[112]
结构
面心立方晶体中的单位位错
滑移
Shockley不全位错特点
面角位错
在 (111) 和 (111) 面上有两个全位错b1和b2
b1= 2 [101]
1 反应前: b b i 1 2
m 2 i 2
n 2 j 2 1 2 2
1 1 1 0 2
2 2 2
2 2
2
6 6 1 反应后: b' b b 6 6 3 j 1
间距, 所以是不全位错
抽出型Frank分位 错(负)
插入型Frank分位 错(正)
Frank不全位错特点
3 [111], | b | a b与层错面和位错线垂直,故纯刃型 1) b a 3 3 2)b不是FCC晶体滑移方向,故不能滑移,只能攀移
攀移
Shockley分位错
沿(111)面,使A层以上原子相对于C层作滑移即
C B α δ β D γ A
不对应的罗-希向量
由四面体顶点(罗马字母)和通过 该顶点的外表面中心(不对应的希 腊字母)连成的向量——24个 Shockley分位错的柏氏矢量<112>
2 1 D DC CB 3 2
D
α (a)
B C
(d) δ
γ
β (b)
D
(c) 21 1 1 ] [110] [ 1 01] [121 D A 32 4 6 1 1 1 1 D [211 ], D [112], A [ 1 1 2 ], A [ 2 1 1 ] 6 6 6 6 1 1 1 1 A [ 1 2 1 ], B [1 1 2], B [1 2 1 ], B [2 1 1 ] 6 6 6 6 1 1 1 C [ 2 1 1], C [ 1 2 1], C [ 1 1 2] 6 6 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