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晶体缺陷(2)-位错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第3章 晶体缺陷(2)-位错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图 柏氏矢量的确定

刃型位错柏氏矢量的确定

螺型位错柏氏矢量的确定
柏氏矢量
螺型位错柏氏矢量的确定 (a) 有位错的晶体 (b) 完整晶体
3、柏氏矢量的意义
(1)柏氏矢量描述了位错线上原子的畸变 特征:畸变的方向与大小。 (2)柏氏矢量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滑移矢 量。
4、柏氏矢量的守恒性
对一条位错线而言,其柏氏矢量是固定不变 的,此即错中,晶体发生局部滑移的方向 (或滑移矢量)是与位错线平行的。
3、混合位错
在外力作用下,两部分之间发生相对滑 移,在晶体内部已滑移和未滑移部分的交线 既不垂直也不平行滑移方向,这样的位错称 为混合位错。
位错线上任意一点,经矢量分解后,可 分解为刃位错和螺位错分量。晶体中位错线 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但位错线上各点的伯 氏矢量相同,只是各点的刃型、螺型分量不 同而已。
1、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是晶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永久变形。
滑移是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它是在切应力作用 下进行的。
滑移:各部分晶体相对滑动的结果使晶体的尺寸 沿着受力方向拉长,直径变细,这样的过程称滑移。
(a)变形前
(b)变形后
图 单晶试棒在拉伸应力作用下 的变化(宏观)
2、理想晶体的滑移模型
τ τ
图 外力作用下晶体滑移示意图(微观)
与位错线 成一定角 度
与b一致
与b一致
位错线的运动方向垂直于位错线本身。 切应力方向、滑移方向、柏氏矢量等三者方向一致。
本节重点与难点
(1)刃型位错的概念与特征 (2)螺型位错的概念与特征
(2)柏氏矢量的概念与意义
(3)位错线与切应力、运动方向、滑移方向、 柏氏矢量等的关系

不同形状的刃型位错
2、螺位错
图 螺位错形成示意图
(a)立体图;
(b)顶视图
图 螺型位错的原子组态

螺型位错原子模型及其形成示意
形成及定义:晶体在外加切应力作用下,沿ABCD面 滑移,图中EF线为已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分界处。
由于位错线周围的一组原子面形成了一个连续的螺
旋形坡面,故称为螺位错。 几何特征:位错线与原子滑移方向相平行;位错线周 围原子的配置是螺旋状的。 分类:有左、右旋之分,分别以符号“”和“”表
m
G 30
3、位错概念的引出
(1)实际抗剪屈服强度与理论抗剪屈服强度之间存 在巨大差异。
(2)实际强度与理论强度的巨大差异,使人们对理 想晶体的整体滑移方式产生怀疑,认识到晶体中原子排 列绝非完全规则,滑移也不是两个原子面之间集体的相 对移动。
(3)晶体内部一定存在着很多缺陷,既薄弱环节, 使塑性变形过程在很低的应力下就开始进行,这种内部 缺陷就是位错。
刃位错的运动
螺位错的运动
混合位错 的运动
三、位错的柏氏矢量
1、柏氏矢量的概念与性质
柏氏矢量:晶体中有位错存在时,滑移面一侧质点 相对于另一侧质点的相对位移或畸变。
性质:大小表征了位错的单位滑移距离,方向与滑 移方向一致(滑移矢量)。
柏氏(Burgers)矢量是一个矢量,具有方向和 大小;这个物理参量能把位错区原子的畸变特征 表示出来,包括畸变发生在什么晶向以及畸变有 多大(畸变矢量) 。
(a)混合位错的形成
(b)混合位错分解为刃 位错和螺位错示意图
(c)混合位错线附近 原子滑移透视图
4、位错的易动性
根据位错模型,晶体中有了位错,滑 移就十分容易进行。 位错按滑移的方式发生塑变要比两个相 邻原子面整体相对移动容易得多,因此晶体 的实际强度比理论强度低得多。 螺型位错的情况与刃型位错一样具有易 动性。
柏氏矢量的一般表达式为:
a [uvw] n
其模则为:
a 2 2 b u v w2 n
类型
柏氏向量
位错线 晶体 运动方向 滑移方向
切应力 方向
滑移面 个数
刃型位错
⊥于位错
线
⊥于位错 线本身
⊥于位错 线本身 ⊥于位错 线本身
与b一致
与b一致
唯一
螺型位错
‖于位错 线
与b一致
与b一致
多个
混合位错
晶体中位错的基本类型分为刃型位错 和螺型位错。 实际上位错往往是两种类型的复合, 称为混合位错。
1、刃位错
图 刃位错示意图
形成及定义:晶体在大于屈服值的切应力作用 下,以ABCD面为滑移面发生滑移。EF是晶体已滑移 部分和未滑移部分的交线,犹如砍入晶体的一把刀的 刀刃,即刃位错。 分类:正刃位错, “” ;负刃位错, “T” 。 符号中水平线代表滑移面,垂直线代表半个原子面。 几何特征:位错线与原子滑移方向相垂直; 正刃位错:滑移面上部位错线周围原子 受压应力作用,原子间距小于正常晶格间距;滑移面 下部位错线周围原子受张应力作用,原子间距大于正 常晶格间距。
(4)位错的概念及模型很早就已经提出,但直到20 世纪50年代中期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的发展证实了晶体中 位错的存在。
完整晶体塑性变形-滑移的模型
金属晶体的理论强度
完整理论强度比实测强度高出几个数量级 晶体缺陷的设想─ 线缺陷(位错)的模型
以位错滑移模型计算出的晶体强度,与实测值基本相符。
τ τ
二、晶体中的位错模型
第三章 晶体缺陷
引 言 晶体缺陷概述及类型 第一节 点缺陷
第二节 位错-线缺陷
第三节 表面及界面
第二节 位 错
2.1 位错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2.2 位错的运动与弹性性质 2.3 实际晶体中的位错
2.1 位错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一、位错与塑性变形
二、晶体中的位错模型
三、柏氏矢量
一、位错与塑性变形
人们是从研究晶体的塑性变形中才认识到 晶体中存在着位错。
2、柏氏矢量的确定方法
(1)首先在实际晶体中围绕位错线做一个一定 大小的回路,称柏氏回路。显然该回路包含了位错 的畸变。 (2)然后将同样大小的回路置于理想晶体中; 回路当然不可能封闭,需要一个额外的矢量连接才 能封闭,这个矢量就是该位错线的柏氏矢量。 刃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并与滑移 面平行;螺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平行。
推论:
1.一条位错线只有一个柏氏矢量。 2.如果几条位错线在晶体内部相交(交点称为 节点),则指向节点的各位错的伯氏矢量之和,必 然等于离开节点的各位错的柏氏矢量之和。
5、柏氏矢量的表示方法
柏氏矢量的表示方法与晶向指数相似,只不过晶 向指数没有“大小”的概念,而柏氏矢量必须在晶向 指数的基础上把矢量的模也表示出来,因此要同时标 出该矢量在各个晶轴上的分量。
刃型位错的特点: 1)刃型位错有一个额外的半原子面。其实正、负之 分只具相对意义而无本质的区别。 2)刃型位错线可理解为晶体中已滑移区与未滑移区 的边界线。它不一定是直线,也可以是折线或曲线,但 它必与滑移方向相垂直,也垂直于滑移矢量。 3)滑移面必定同时包含位错线和滑移矢量,其它面 上不能滑移。
示。其中小圆点代表与该点垂直的位错,旋转箭头
表示螺旋的旋转方向。它们之间符合左手、右手螺
旋定则。
位错的特征归纳:
(1)可以把位错定义为晶体中以滑移区与未 滑移区的边界。 (2)刃型位错不仅仅指刀刃处的一条原子, 而是刀刃处这列原子及其周围区域。 (3)刃型位错中,晶体发生局部滑移的方向 (或滑移矢量)是与位错线垂直的。
(1)理论抗剪屈服强度
滑移面上各个原子在切应力作用下,同时克服相邻滑 移面上原子的作用力前进一个原子间距,完成这一过程所 需的切应力就相当于晶体的理论抗剪屈服强度τm。
(2)理论抗剪屈服强度与晶体的切变模量的关系
原子的结合键能与弹性模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因此 理论抗剪屈服强度τm应与晶体的切变模量G的大小有一定 的关系,根据推算两者之间大致的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