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人生智慧学孟子-《雄辩的技巧》一、诡辩说到雄辩滔滔,很多人都会羡慕,但是不要忘记,有时候雄辩它可能变成诡辩。
说到诡辩,在西方有些代表人物,在希腊时代有一位哲学家,在苏格拉底之前叫做巴曼尼德斯,他主张宇宙万物都没有变化,所有变化都是假的。
他的学生跟别人辩论就很辛苦了,因为变化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他学生就要说你看算错了,变化都是假的、不可能的。
他说一个操场很大,你如果要跑的话,从这一头永远跑不到那一头。
为什么?因为你要跑过操场,首先必须跑过它的一半,你要跑到一半必须在一半跟你这个地方还有一半,那么一半还有一半,慢慢分吧。
比如,给你一个木棍一尺长,你每天砍一半,你永远砍不完。
我们都知道你砍到一个月之后根本就找不到有地方可以砍。
但是他会说,只要有木头你永远砍不完。
就好象说,一粒沙掉地上有没有声音?你说当然没声音了,一粒沙掉地上怎么会有声音呢。
但是一堆沙掉地上就“砰”的一声。
好,来了,如果一堆沙掉地上有声音的话,每一粒沙掉在地上都有声音,这也有道理,要不然你就必须说从第几粒沙开始才有声音,这不合逻辑,所以像这样种叫做西方的诡辩。
我们中国也有,古代时候的名家,就是名字的“名”,惠施、公孙龙都是里面的代表人物。
像惠施就认为自己的口才天下第一。
他喜欢辩论,比如他说蛋里面有毛。
我今天早上才吃了荷包蛋,当然是没有毛。
他就说如果蛋里面没有毛的话,孵出来的小鸡为什么有毛?这也对。
他说乌龟比蛇还长。
你说不会吧,乌龟这么小,蛇那么长。
他说,我说大乌龟跟小蛇。
这也对。
他话不讲清楚。
他说白狗是黑的,你说这个太过分了,白狗怎么是黑的呢?他说白狗的眼珠是黑的。
这也对。
这种叫诡辩。
二、雄辩技巧:引经据典我们今天谈的孟子不是诡辩,是堂堂正正的辩论。
第一个就是要书念的好,像《诗经》、《书经》、《易经》古代最重要的三部经典,孟子都非常的娴熟。
譬如在《孟子》书里面,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版本只有的三万多字,里面引述《诗经》跟《书经》的部分就超过60次,很多。
所以他跟这些国君对话的时候,一有机会就引述《诗经》、引述《尚书》里面的,因为这样讲才有公信力。
我们都知道我们说话喜欢引用权威,你如果讲一句话不说谁说的,别人你会以为是你说的,那就没有什么说服力。
爱因斯坦总结的成功三个因素:第一个努力工作;第二个休闲娱乐;第三点比较特别,闭上嘴巴,他意思是你少说话。
少说话之后你才有时间去做研究,少说话你才能够说出正确的话。
一个人要成功,有时候就败在说话不够用心、不够细心,说错话了到最后反而造成不好的效果,所以我说爱因斯坦说这叫做引述权威。
其实爱因斯坦除了物理学之外别的话不见得可信,因为他是物理专家、科学家,他如果谈别的问题我们不一定要接受,接受的话就叫做盲目去滥用权威了。
而孟子所引述的《诗经》、《书经》是正当的权威,因为古代中国人都念,连国君、统治者也要念《诗经》、《书经》。
而孟子念到好到什么程度呢?他随时可以背下来。
你不能说跟梁惠王谈话,跟齐宣王谈话,在朝廷之上庄严肃穆的地方,我跟你讲话的时候说慢一点我翻一下《诗经》。
那不行,你翻书的时候别人说你可以下朝去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了解,他都要背下来。
背下来比较容易,怎么样去用很困难。
西方谈到这种人的记忆力有一种鸟巢理论。
这是谁说的呢。
柏拉图也提过,我应该说是鸟笼理论吧。
他说你念书的时候就好像抓到许多鸟关在笼子里面,用的时候就要抓一只鸟出来,要抓对,很多时候你会抓错。
我书念的很多,记得很多东西,但是用的时候,每次都用错,这样别人就会觉得你念书没有消化、没有了解、也用不出来,等于是说你念书白念了。
而我们的孟子每一次谈任何问题,他引出来的《诗经》、《书经》都恰到好处。
当然这些我现在不再去引了,一引的话各位就会发现都是周文王、周武王、商汤这些伟大的古代帝王,因为《诗经》、《书经》里面歌颂他们的地方特别多。
【故事1】梁惠王请孟子参观他的园林,说你看到没有这里面多么漂亮,白鸟还有鹿,看起来真是美,还有鱼,多么好的一个风景。
梁惠王就很得意,他说你们这些贤者,贤者就包括贤能、贤良、贤明,反正你就是比较卓越。
他说像你们孟子这样的贤者也会欣赏园林吗?他意思就是说,你看我当一个国君有这些园林,有鸟兽、草木这种享受,你们应该很羡慕吧,他是这个意思。
孟子怎么说?孟子说,一个人真正当到贤者的时候他才能够欣赏,你如果不是贤者,你欣赏到最后还是担心老百姓起来抗议。
他其实就是引用的周文王。
他说周文王要去盖园林的时候老百姓自动来盖,因为老百姓把周文王当做父母亲,我的父母亲要盖一座花园,我做子女的拼命地赶工,他还叫老百姓慢慢来不要急、不要急。
老百姓非急不可,立刻把它盖好,希望我们的周文王可以好好地享受。
为什么?因为周文王享受的时候是开放的园林,老百姓也可以来享受,等于是大家的东西。
他就引用《诗经》里面的这段话,提醒梁惠王说你不要以为这园林很美,而且你一个人享受这是偏差的观念,应该与民同享。
这是孟子的一种方法,他引用古代《诗经》立刻念出来。
梁惠王一听,古人这么写,并且周文王、周武王是统一天下整个周朝的,你梁惠王只是一个诸侯,等于是在战国时代在争雄,你当然希望能统一天下。
那你怎么办呢?就用仁政。
他反正就设法让你往这个方向去想。
所以他这种口才是拥有丰富的学识,又了解人情世故。
怎么样了解人情世故呢?他跟梁惠王见面谈了好几次。
有一次梁惠王就抱怨,他说我对老百姓很好,但是老百姓好像对我不怎么好,我们老百姓没有增加,别国老百姓也没有减少。
为什么我这么用心地治理并没有好的效果呢?孟子怎么说。
因为这个时候你分析各种资料都很难客观,毕竟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的很好。
孟子说大王你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做个比喻。
来了,我做比喻。
因为你直接分析问题,那需要搜集很多资讯,不见得可以很完整、很客观,那他就讲个比喻。
所谓战鼓咚咚响起,两军开始交战,一边一看形势不对,一个人立刻把盔甲兵器丢掉向后逃,逃到五十步停下来,然后看到另外一个人逃100步才停下来。
这个人就笑他怎么怎么没有用,向后跑了100步。
孟子说请问大王这样可以吗?大王说,不行,你跑了50步也是跑,你不能说我向后逃只逃了50步就要笑别人逃了100步,这怎么可以呢?孟子就接着说了,大王你就是那个跑50步的,你不要笑别人跑100步,你做的也不够好,都是向后撤而没有向前。
做什么呢?推行仁政。
用这种方法表达出来之后,梁惠王一定觉得有点惭愧,因为孟子也没骂你,他只说你自己想吧,他心里面就会有警惕了。
【故事2】梁惠王还是想请教孟子该怎么治理国家。
孟子就说了,他说杀人用木棍杀人跟用兵器杀人,是不是一样?一样啊,都把人杀了,你用木棍是杀,用兵器也是杀。
孟子再问,用兵器杀人跟用政策杀人是不是一样?梁惠王说这也一样。
什么叫政策呢?苛捐杂税。
我收很高的税,让你老百姓活不下去;我用很重的刑法,你犯了小罪我就判你死刑,这个不是跟你用刀子杀人一样吗?梁惠王也说一样。
为什么?他让你自己去思考你的问题何在,这就是一种说话的技巧,辩论的一种特色。
然后接着他就说,像你大王这样子叫做“率兽食人”,我们上次提过这个词在《孟子》里面出现好几次,带着野兽来吃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大王的厨房里面有肥肉,马厩里面有肥马,这些猪跟马都吃了很多粮食,以至于老百姓没东西吃,这就好像带着野兽吃人一样的情况。
梁惠王一听就不敢说话了。
这种雄辩的技巧就是说能够有丰富的学识,你不能老用《诗经》、《书经》,你老用《诗经》、《书经》的话,别人会说你在掉书袋,你怎么不能够了解我现在的情况呢?梁惠王的儿子叫梁襄王。
梁襄王很年轻,上次我们谈过,“枉自不是仁君”(同音),就是他。
但是孟子话还没讲完,孟子后面就说了,为什么我认为一个国君不喜欢杀人就可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接着讲一段比喻,要让这位比较年轻的领导可以了解。
他说到七八月的时候发生了像旱灾一样的情况,大家都希望下雨,这时候天空忽然出现了云彩,开始下起雨来,所有的禾苗、我们种的五谷都立刻长的很好。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及时雨。
现在各国都是压迫百姓,你现在如果说照顾百姓的话,就跟旱灾的时候下雨一样,老百姓当是“大旱之望云霓”,在大的旱灾里面希望天边出现云彩可以下雨。
你看他用这么简单生动的比喻提醒梁襄王说,如果你推行仁政,老百姓盼望你就跟旱灾希望下雨一样。
谁能挡的住你呢?你当然可以统一天下了。
所以他就顺着你的心愿用现实的一种例子来说明。
孟子使用比喻就地取材的技巧可以说是第一流的。
譬如,我们在谈到孟子跟很多当事人来往,里面有一段话很有意思。
【故事3】孟子在齐国待了很长的时间,齐国有一位学者很有名,叫做陈仲子。
这个人的故事,我大概说一下。
陈仲子这个人很有操守,他们陈家在齐国是大户,他的哥哥就继承了祖先的官位,有固定的俸禄。
他不要,他认为这是不义之财,他就过着很穷困的生活,穷到什么程度呢?饿到昏过去了。
在《孟子》里面就记载,说陈仲子饿得昏过去了,悠然醒来,看到一个枣子已经被金龟子吃了一半,就把那剩下半个枣子拿在口中咬了三口吞下去,眼睛才挣开来。
我们听了就觉得真可怜,饿到这种程度。
这么一个有操守的人,后来发生什么事呢?后来他有时候要回去看妈妈,妈妈跟哥哥同住,因为哥哥有钱。
哥哥也知道这个弟弟很讨厌他,总觉得哥哥操守不好,拿国家的俸禄、不义之财,没做事就那这种薪水,不太好。
结果他来看母亲的时候,他哥哥回来了。
有人送礼给他哥哥,送一只鹅。
送一只鹅给他哥哥的时候,他就说干吗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呢?呃呃叫,鹅反正叫的声音古时候怎么形容都可以了。
意思就是说,你干吗接受别人送礼呢,你不够廉洁。
他就是要主张操守要很廉洁。
他哥哥做大官,有别人送礼,他只好接受了。
他哥哥也任他去讲,反正这个弟弟他哥哥认为毛病很多了,兄弟也不太说话。
隔了几天,妈妈就把这只鹅杀了,让他好好吃一顿。
他吃了一半的时候他哥哥回来了,他哥哥说你在吃什么?你吃这个东西就是呃呃叫的东西,他立刻去外面把那个吐掉。
你看这么廉洁的人。
事实上,你到这种程度就已经过分了。
孟子怎么批评他呢?他说,在齐国的念书人里面,陈仲子可以算是巨擘,巨擘就是大拇指,我们现在还在用,某某方面的巨擘大拇指,像这样种词用起来都很生动。
但是他的操守一般人做不到,你要学会陈仲子只有一个办法变成像蚯蚓一样。
各位都知道蚯蚓吧,蚯蚓在地底下就吃泥土,上来之后就喝点泉水,蚯蚓不需要工作,靠大自然就可以活命。
孟子作为一个儒家的学者,他对于礼仪是特别重视的。
我们都知道礼仪是需要花钱的,所以在《论语》里面有好几次提到,你如果太奢侈还不如节俭算了。
因为礼仪要花钱,花钱有时候会让人分心,那还不如你稍微节俭一点算了。
所以孔子会说什么,“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有钱之后就要喜欢礼仪、礼节、礼貌,就是要花钱、要有排场、要有规格的,所以儒家讲究这些规格。
像孟子出门要有几辆马车、多少学生跟着,到了别的国家跟别人见面别人要怎么样尊重他,这是儒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