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介经营与管理热点考点

媒介经营与管理热点考点

一、绪论1.媒介经营管理属于新闻传播业务。

2. 新闻传播学:历史理论、业务3. 媒介经营与管理:新闻事业管理、广告经营管理4. 媒介经营管理研究的范畴a.微观(新闻、广告的产制)b.中观(媒介的运营管理)c.宏观(国家对媒介的规制)4. 垂直管理:中央新闻出版局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市××市出版局县二、产业经营动态1.跨媒介经营(破除媒体资源配置单一制)e.g.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以电视为主;成都传媒集团,以报业为主;CCTV-2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与报业传媒集团;金鹰网、芒果TV2.跨地域经营(破除媒体市场采邑制)e.g. 青芒果、上海广播电视台和宁夏电视台3.跨级别经营(破除媒体行政体制)e.g. 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作经营的《新京报》4.跨所有制经营(破除媒体企业身份制)e.g. 华谊兄弟与多家国营电视媒体的商业合作5.跨行业经营(破除媒体产业垄断制)e.g. 电视媒体跨业经营网站和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报纸等平面媒体跨业经营;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等三、媒介融合1.媒介融合概念: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合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2.媒介融合分类①所有权融合:大型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媒介,因此能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将各自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媒介融合。

②策略性融合: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内容上共享。

③结构性融合:与新闻采写、分配方式有关(借助平台)。

④信息采集融合:指新闻报道层面上,一部分新闻从业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完成新闻信息采集。

⑤新闻表达融合:记者、编辑要综合运用多媒体的、与公众互动的工具与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

3. 媒介融合形式(技术/软件融合)4. 媒介融合影响①优质新闻业务(多侧面报道),优化了新闻报道和传播的过程。

②规模经济(企业规模越大,产量越大)和范围经济(一家企业生产两种及以上商品,总成本低于两家毫无关联企业)。

③竞争优势(成本领先和差异定位)。

四、跨媒介经营1.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经营管理经营①集中办公②资源共享③整合营销④融合生产2.跨媒介经营:媒介融合下的传媒管理①建立跨媒介集团的协同治理结构②建立统一的三大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作战a.以跨媒介新闻收集、加工制作为职能的新闻生产中心b.以投资决策、效益监管等宏观管理为职能的投资中心c.以发行基础设施安装、收费以及广告和相关业务为职能的经营中心③采用扁平管理,减少中间环节④跨媒介经营生产五、跨媒介生产1.形式①交互推广②克隆发布:新闻媒体可将其合作者的新闻材料不经任何修改发布。

③合作竞争:既可以相互推销和分享其合作媒体的内容产品,也可用自身优势为对抗生产某些内容产品。

④内容分享:可定期,但非日常性的分享其合作媒体收集起来的信息内容。

合作媒体并不帮助对方进行新闻产品的加工及制作,独立完成。

⑤完全融合:来自不同新闻媒介的合作人员组成一个新的团队,制成的产品可在相互合作的媒体之间以不同形式发布。

2.挑战①媒介间存在行业壁垒②跨媒介文化差异③跨媒介人才通达④管理模式过于简单3.跨媒介生产对策①打破行业壁垒(采取融合管理政策,打破现有的地域和行业限制,推动现有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融合)②促进文化融合(加强不同媒介平台之间的管理人员、编辑、记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们了解对方的工作流程;培养团队意识)③培养复合型人才(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新闻院校的改革)④加强跨媒介管理(加强跨媒介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采用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六、融合管制1.媒体融合提出的管理挑战①如何平衡媒介融合后的协合作用与媒介所有权集中问题(政策制定者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②如何解决结构性(经济性)规范和内容规范问题(是否采取基础设施与信息内容管制分离的政策)③如何维护媒介融合下的个人隐私、国家安全、消费者权益和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如何监管各种非法信息的问题2.融合管制:架构设想与管制原则①架构设想:首先,在最高层设置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下设内容服务、技术管理和基础设施三大职能部门;其次,对媒介的内容服务与基础设施进行分离管制。

②三大管制原则:a.技术中立:媒介公共规则的一项重要原则,指政府的规范措施及其他行业。

b.水平管理:把电信、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媒介放在一个平行的位置,把他们以及融合的媒介按照技术应用软件、基础设施、设备、内容和服务这几个层面进行分类管理。

c.合作规范: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对话,各传播产业与其他组织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分工合作,共同制定与执行管理政策。

七、监管机构1.我国传媒监管机构现状(分业而治)①广电监管机构②报业监管机构③网络监管机构2.问题(历史原因以及对媒介性质的认识问题,采取分业而治不能适应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①分类分业设立监管机构②集立法、司法、行政于一体③监管机构缺乏独立性④机构责权划分不明确3.我国传媒监管的机构改革①制定传媒监管机构法②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③立法行政司法制衡④监管机构相对独立八、监管模式(上)1.新的传播科技带来新的媒介生态,新的媒介生态需要新的监管政策。

媒介融合→监管模式变革2.模式变革①趋势a.分业监管→统一监管 e.g. 美国(一开始就实行统一监管)、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b.机构监管→功能监管(监管机构按照媒介功能设立,每一个部门分别监管不同媒介任务)注:a、b是相互交叉的,a是按监管形式分,b是按监管对象分②水平层级a.基础设施b.内容服务c.技术软件3.变革动因①经济思潮的转变是变革的根源(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②传播科技的进步是变革的诱因(内容服务、技术软件)③传播经济格局变化是变革的动力④公共行政的改革是变革的前提4.变革总结①多样化(成立时间或早或晚,改革难度及彻底性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趋同(统一)②路径依赖(惯性;基于各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环境等)③变革路径:a.对过去以分业管理的监管机构进行拆分或者整合(易于改变)e.g.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独立(委员会);日本——政府(总务省)b.直接建立融合性质的监管机构,以后再把新出现的媒介形式并入进来(难以改变)e.g.美国、加拿大九、监管模式(下)1.模式比较①分业监管:指由不同的传媒监管机构对不同的传媒机构和传媒市场进行监管,监管机构在各自权属的范围内进行监管。

(适用于分业经营模式;我国的主要形式;属于垂直监管)优:监管目标明确,实行差异化监管,提高了监管效力;监管专业化,每个监管机构只负责同类别媒介监管,有利于细分各项监管工作,力度较强。

缺:各监管机构间缺乏有效协调,容易出现监管缺位和监管重叠;监管机构庞大,浪费人力物力。

②统一监管:由一家监管机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传媒机构或者传媒市场进行综合管理(是媒介融合的趋势;属于水平监管;代表国家有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韩、日)优:所有类别的媒介在一个监管机构的监管之下能够有效避免监管真空与重复;能节约成本,获取规模经济效应;监管弹性强,能迅速适应传播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降低不适宜的制度安排对传媒创新形式的阻碍。

缺:缺乏竞争,容易导致官僚;对类别媒介监管的专业分工还将继续存在;监管部门之间仍会可能产生信息交流与协调合作的可能。

③机构监管:指按照媒介类型设立监管机构,不同监管机构各自监管不同媒介。

(分业经营模式)优:专业性强缺:不能适应传播科技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功能角色会越来越弱。

e.g.报纸→电子报④功能监管:按照相同传媒业务功能,比如媒介内容、传播技术、基础设施等,统一由特定的传媒机构或部门进行监管。

(媒介融合的趋势)优: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能适应目前媒介融合趋势下的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域、跨地区、跨级别的监管。

缺:不能完全解决媒介融合下的监管难题。

各种媒介的功能相互融合,彼此间界定模糊,或者媒介内容、传播渠道和信息技术之间界定模糊,导致监管机构的权限界定模糊。

2.未来变革①每种监管模式都是在监管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发展修订,最后推到人们面前的;很难说一种新的传媒监管模式是完美的,普天之下适用的;每一种变革方案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引发一场新的改革。

②未来传媒监管模式的变革,不论出于何种社会语境,一下几方面均须仔细考量:a.确保监管目标明确、运作独立、分工明确,能覆盖所有传媒机构和功能领域,有效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

b.名族性格特征、媒介性质以及本国传媒=发展情况。

c.制度安排要有弹性,能为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的变化预留适时调整和变革的空间。

d.有效监管依赖于实际操作,要审慎推进,避免对传媒产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我国变革①监管现状:分业监管与机构监管结合进行垂直监管;三网融合的趋势。

②变革路径:制度移植?固守原有制度?创新?a.国外现行的统一监管模式在应对三网融合方面,虽然具有其他监管模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还要考虑其实施的外部环境。

不仅要在法律制度、监管方式上作根本的改变,还要建立与之匹配的外部环境。

我国短期内无法实现。

从国外借鉴来的正是规则与本土的非正式规则产生冲突,导致去无法实施又难以奏效。

我国的现实情况不必急于对西方模式进行制度移植。

b.我国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生长逻辑,路径依赖理论,在我国短期内彻底打破,推倒重来极不现实。

三网融合刚刚起步,远未进入成熟阶段,将发展到什么程度是未知数。

从符合具体国情和变革成本最小原则,应实行阶段性过渡,应采用牵头监管模式,通过建立相应协调机制来解决媒介之间业务交叉和新媒体业务发展带来的一些列问题。

十、传媒法制1.法制变革①欧盟:1997年12月,《迈向信息社会之路》绿皮书;2002年4月—2003年6月,构建了欧盟地区的融合法制管制框架“欧盟2003年通讯法案”。

框架内容:一般性的管制架构指令;七项特殊指令;一个决定;两个行政性文件。

②英国:2000年12月,《通信新未来》白皮书,首次提出根据新情况调整信息传播的监管机制,之后进行了一连串传播法制变革;2002年3月《OFCOM法案》;2003年7月,《2003通讯法案》。

《2003通讯法案》的改革:独立电视委员会、电信办公室、广播标准委员会、广播电台局和广播通讯社,全面监管英国广播、电视、电信和无线通讯服务领域;全国市场上放宽了跨媒介所有权限制;确保公共服务媒体在英国仍居重要地位;进一步厘清频谱使用机制。

③美国:《1996年电信法案》,对1934年旧法案作了全面修改,是美国60年来传播通讯法律管制革新的重大里程碑。

建立了电信、广播电视等产业之间融合的基本框架,被视为促进美国三网融合的基石性文件。

内容:开放本地电话市场,允许本地和长途电话公司的双向准入;放松广电媒体交叉权限制;放松了无线电视台的数目限制(25%—35%受众人数上限),允许媒介的进一步扩大;针对普及服务的定义和基金组成方式,做了大量实质性改革,使其适应新的市场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