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能明白功的含义,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会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教具:木块、刻度尺、细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板书:第一节功新课学习:一、力学中的“功”分析:叉车举高货物实例,判断工作成效。
唐功红举杠铃实例,判断是否做功。
提问并由学生回答讨论以下问题:(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在教师引导下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分析图中做功的实例:这些物体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生讨论: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教师总结:“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着重点拨:“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
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3(3)分析图中不做功的实例。
这些物体受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有没有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有没有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分析实例中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
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
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分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生活喜剧:武松喝酒。
通过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二、功的计算引:功的大小如何计算?(1)演示,如图1并加以分析。
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一段距离,如图1所示,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甲:拉力为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对小车做功;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距离是s,拉力做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2倍。
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距离是2s,拉力做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4倍。
3小结:可见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
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2)总结,并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3)几点说明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4)例题:求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
要求解题规范化。
W=F·s=50牛×10米=500焦。
追问:此题中木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复习巩固1.经历了什么过程?学到了什么知识?高兴吗?2.进行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布置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1、要求测出:(1)体重G;(2)楼层高h;3(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快速跑上去1。
所需时间t22、计算:(1)上楼所做的功;(2)两次登楼过程中,每秒钟做的功。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学情分析:本节学习机械功。
功是这一章的第一节,是为下一节学习“功率”打基础的,更是为以后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含义,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功的计算。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
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
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含义。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功的含义,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效果分析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效果分析:3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说出做功的判断标准,并能准确判断哪个力做功,哪个力不做功。
绝大部分学生能说出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相关的简单计算。
但仍有少部分同学不能准确判断哪个力做功,哪个力不做功。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
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
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3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第十一章第一节功同步练习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一.填空题。
1.物理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_________。
2.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_____与__________的乘积。
其公式为_______。
功的国际单位名称是______,符号为______。
3.重力为100N的物体,受到20N的水平拉力,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5m,则重力做功为_________J,拉力做功为_________J.4.斜面长为5m,高为3m,要把一个600N重的物体沿斜面匀速推至顶端,在不考虑摩擦等阻力的情况下,所加的推力是_________N.二、选择题:1.下列关于功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就一定做了功B.只要物体移动了距离,就一定做了功C.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就一定做了功D.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在该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就一定做了功2.下列关于做功多少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通过的距离越长,做功越多.B、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做功越多.C、外力F与物体移动的距离S的乘积越大,做功越多.3D、以上说法都不对.3.从滑梯上匀速滑下,在这个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受到的力都做了功B、受到的重力没有做功C、受到的支持力没有做功D、对滑梯的压力做了功4.做1J的功就相当于()A、把质量是1kg的物体移动1m做的功B、把1N重的物体水平移动1m所做的功C、把质量是1kg的物体匀速举高1m所做的功D、把1N重的物体匀速举高1m所做的功5.小明用200N的力把静止的重5N的足球踢出。
足球沿水平场地向前运动了30m,则足球运动员对足球做的功是()A、0B、150J C、6000J D、无法计算6.甲、乙两物体在相同的水平推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甲在较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乙在较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设两物体在移动相同的距离的过程中,推力所做的功分别为和,则()A.B.C.D.无法确定7. 一只箱重1000N,放在水平地面上,若用100N的水平推力将箱沿力的方向匀速推动1m,则()A.箱子受到的摩擦力是1100N.B.推力做功1100J.C.箱子受到的摩擦力是900N.D.推力做功100J.8.小强将重100N的物体拎到5m高的楼上,如果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直接用手拎、用定滑轮提、用动滑轮提,不计摩擦及滑轮重,则对物体做功()A、直接拎重物做的功多B、用定滑轮提做的功多C、用动滑轮提做的功多D、三种方式做的功相同三、计算:1.小牛的体重为500N,沿着楼梯登上三楼教室,若每层楼梯有15级台阶,每级3台阶高20cm,问小牛从地面登上三楼需做多少J的功?2.马拉着质量是1800Kg的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了300m,做了300000 J的功,求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N?(g取10N/kg)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
其中,理解力学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更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这也是判断是否做功的必要条件。
“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
对此引用了许多生活实例,使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而提高,课堂气氛较活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本节课不足之处:一是学生不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二是有个别的学生没能按导学案的练习进行学习,不愿学。
总体上来说本节课是成功的,它能为教师们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平台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3课标分析: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
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结合教材,可细化为:通过实例能明白功的含义,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会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明确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